临沂和日照是怎么被分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日照划归沂水专署。1953年8月,又划归胶州专署。1956年5月,改属临沂专署。1984年4月,石臼港办事处建立。198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日照县和石臼办事处改为日照市,5月正式办公。1989年6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1月5日对外正式办公。

1992年12月7日日照市设区带县,将原属临沂地区的莒县和潍坊市的五莲县划归日照市,同时成立东港区。1993年5月29日设立岚山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8月20日,成立日照开发区。
1995年9月12日,省政府批复设立山海天旅游度假区。2000年底,根据省统一规划,实施乡镇撤销和合并计划,共撤销、合并18处乡镇,撤销汾水镇,新成立安东卫街道。2001年,又先后撤销虎山乡、棋山乡、洛河乡,设置虎山镇、棋山镇、洛河镇。
目前,日照市共辖东港区、莒县、五莲县,岚山区、日照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6个街道,46个乡镇。
在石臼港开埠之前,日照还是一个小渔村。我姥姥家有一段时间在海边居住,听我妈说石臼港南边从陆地到海边有时有一公里长的沙滩,那时候日照的经济在整个临沂地区也不算富裕甚至似乎也就和莒县类似?

日照的命运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改写,石臼港及兖石铁路的修建,使这个渔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日照县先升格为日照市,随后带着莒县和五莲县从临沂地区脱离,比临沂地区更早变成地级市。
作为一名老日照,父母都在机关,身边的同学父母及爷爷辈也很多在机关,多多少少对当年的事情有所耳闻,日照脱离临沂设立地级市无论是日照还是临沂官场还是经历了比较多的曲折,日照设立地级市很长一段时间公务员体系出身莒县者甚多,这与日照本地人口稀少也有关系。
当时的情况是,因为日照港及铁路所以必须要升级日照市,当时就没有关于临沂市的想法暂时,临沂还是地区公署。
临沂并不是多么期待日照升级,地区公署更没有往日照搬迁的想法,当时临沂很吝啬,割肉一般割掉了莒县,而且莒县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否则当时至少也应该让莒南甚至连上沂水划归日照。
山东省内每次新设地级市都比较混乱,盘根错节的利益太多,导致看似17个地级市,但是大家体量差异巨大,发展并不均衡。

日照如果当时没从临沂分出去,结果应该是现在的临沂是比现在稍微强一点的临沂,现在的日照港是一个衰落了的日照港,日照应该就类似于胶南,现在的岚山还是个小渔村。
制约日照发展的关键可能就是日照海岸线实在是太平太直了,99.6公里吧似乎,在这里要建造一个国家大型港口及临港工业区还要建造一座花园城市,呵呵。。。其实平直的海岸线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连云港的发展。
看过家里老人曾经参与过的日照市中长期规划,80年代找清华大学做的,现在看日照的发展格局还基本按照当时圈定的路线演进。北边是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再往北是旅游区,南边是工业区,这个规划应该是参考青岛东扩新城后的产物,当时只是规划到了日照市也就是现在东港区岚山区。

个人认为日照环境一般,也没有任何旅游资源,日照那沙滩也不知道是日照人没有见识还是爱忽悠,真是很一般,与其每每到了夏天吸纳低端旅游人群,不如干脆抛弃。工业方面日照面临的困境私营业态是韩资撤退,撤退最初的原因是当时韩国国内经济不行,后期的原因是日照劳动力成本也升高了,而且本身劳动力人口就少,真愿意干活的早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多半都是混吃等死的根本不愿意去做苦力,韩资早都换到别的地方了,而且日照生活上还十分不方便。

日照自己的民营资本能拿得出手的全是房地产圈钱的,岚山这两年稍微好一点就是出现了私营工厂,但是同样也会面临招工难情况,毕竟不比江浙。日照希望靠重工业发展的想法其实是好的,而且现在这年代工业污染也逐渐降低了,但存在的问题是日照并不在国家的重工业布局中,而且重工业很需要科技支撑的,做不到就只能是低端高污染重工业,比如日照钢铁。
日照港现在面临的困境很多,当然周边无论是青岛港还是连云港港都是困难重重,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产业支撑。说300公里内不能有太多大型港口,可是你看长三角和珠三角,上海港和宁波港、张家港港,广州港、深圳港、香港港,为什么青岛港周边就不能建设一个港口群,说白了,就是没有产业支撑,说难听一点就连青岛港产业支撑都不足够更何况烟台、威海、日照、连云港了,导致现在这五个港口货物高度重叠,相互竞争激烈,尤其是青岛港经常仗着自己的政策优势,不公平竞争。

说白了,还是青岛也存在产业空心化。当年青岛号称自己品牌之都,现在呢?唯一那得出手的是海信,海尔真是全面溃败沦为低端中的战斗机了。青岛GDP在国内一个劲儿往下跌其实就挺能说明问题了。
日照在山东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日照首先其实不属于沂蒙山区范围,建国后其实跟临沂一直矛盾较深厚。日照又不属于胶东半岛,毕竟所谓胶东就是胶州湾以东,日照以及青岛的胶南市理论上就是不属于胶东半岛地区。
在地缘上,日照跟青岛有亲近感,毕竟去青岛可比去临沂容易多了,但是青岛从古至今应该都很厌烦身边粘了这么个下里巴人吧。其实历史上日照也是一个比较异类的存在,莒县也就是莒国,作为齐鲁之间夹缝小国,跟别国就是区别明显呢。
所以从临沂分出来后,日照就是一个三不沾的地带,或者换一句话说,山东人,或者说北方人,并没有抱团取暖的想法而更倾向于窝里横,跟浙江比起来是不是有点差距。

如果当年临沂破釜沉舟,放弃当时的临沂县建立三个市辖区,而是直接把市政府搬到日照市,真正变成一个跟青岛,烟台,威海一样的沿海城市,那样以12县(现临沂3区<临沂县>+9县+日照+莒县)的经济腹地,1200多万人口的资源,加上日照港和岚山港两大深水港,用20年时间全力发展港口经济,那临沂(日照)作为鲁南入海口,一方面各种政策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12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必然会造就一个300万+市区人口的沿海城市,日照也不会受困于底子薄,资源少,临沂也可以摆脱山区城市的印象。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交通方面,目前日照经济基础弱,临沂又不处于交通要道,所以,日照虽然有铁路,但是临沂若想以实现高铁项目,必然撇不开日照,但以日照为起点的高铁线因为日照经济不够强,总是被拖后规划和建设,导致临沂,日照两地的高铁梦一直被拖后了十年才开始建设。
而临沂日照合二为一,在黄海西海岸拥有一个4亿吨吞吐量港口(日照港2015年总吞吐量为3.61亿吨)和300万+大型城市(目前日照市区人口70万,临沂市区人口200万),2500-3000亿的市辖区经济总量(2014年临沂市辖区GDP1300亿,日照市辖区GDP1,200亿),加上日照港和岚山港两座深水港口,那么临沂(日照)肯定是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即便达不到天津,青岛,大连的规模,但起码不亚于烟台。
当然,即便当初真的没一分为二,现在的数据肯定也不会是简单的1+1=2,而且现在临沂以商贸物流为基础,配置各类支柱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套用到日照做起来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

但是,如果当初临沂只是为了强留住日照这个沿海县级市,增加财政税源,来发展建设临沂三区的话,那日照现在顶多是沧州治下的黄骅的水平,甚至还不如,毕竟黄骅港临近京津经济区,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撑是远来鲁南沿海的日照比不了的。
说到底,假如当年临沂肯孤注一掷,放弃沂河边上的临沂城区,把全部资源都投入到黄海岸边的日照,真正变成一个沿海城市的话,那临沂日照合体才有意义。
否则,只是作为一个被吸血的县级市存在于临沂,一方面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临沂也留不住日照升格为地级市,另一方面,就像枣庄与滕州,聊城与临清一样,必然会陷入长期的扯皮口水战。
要说临沂和日照是怎么分开的,不妨说一下日照的建市历程,日照由县城改成县级市,再到升级为地级市,再到地级市的设区带县,经济逐渐发展壮大,虽然现在日照的经济总规模并不突出,但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临沂和日照分开后各自都发展得不错,不管如何进行区域划分,合作共赢应该是主要基调。

1985年3月22日,国务院以〔85〕国函字43号文批准撤销日照县和石臼港办事处(1984年设立),建立日照市(县级),并于当年5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从而结束了日照县治的历史,使日照跨入了城市的行列,揭开了日照历史新的一页。当年我正在上初中,记得当时很多牌子都由日照县改成日照市,当然还是由临沂行署管理,行政区划属于临沂。

随着石臼港,兖石铁路还有岚山港的建设推进,日照市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日照市虽有区位和港路诸多优势,但由于当时还是个县级市,受规格和体制客观条件的制约,日照的发展并不快,为充分发挥日照的港路和区位优势,加快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日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高瞻远瞩,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准备提请上级将县级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从1988年1月31日的报送《关于要求将日照市升为地级市的请示》初稿到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以国函〔1989〕43号文件批复日照市升为地级市,这时候地级市行政区域不变,不增加人员编制。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工作,到当年的11月5日地级日照市正式对外办公,临沂和日照从此彻底分开了。我记得当时上高中的考试卷也由临沂统一试卷改为日照统一试卷。

地级日照市成立之初,区域规划就是原县级市的区域,地级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出来。因此下一步的设区带县工作就提上了议程。1992年12月7日,国务院领导作出日照市设区带县的批示,同意设立日照市东港区,将潍坊市的五莲县、临沂地区的莒县划归日照市管辖(民行批〔1992〕158号)。日照辖一区带两县,日照市的城市规模得到了扩大,临沂的莒县开始归日照市管辖。这样临沂和日照的划分又进了一步。

其实,城市的分开或者合并也是为了经济更好地发展。现在临沂市经济发展也很快,也是一个较大物流商品集散中心。发展临港产业,需要借助于岚山港作为出海口。我觉得临沂与日照的合作可以向纵深发展,不能让地域分割阻碍了经济发展,更需要合作共赢,一切都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为重。
日照分开的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日本要兖州煤修建了兖石铁路,并且有临沂出人出力建了煤港石臼港!后来日本不再要煤了!后来据说日照有个能人在上海和一个很有背景红顶商人操作下把日照独立成市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来看日照成市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莱芜因钢建市一脉相承。日照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北有青岛南有连云港压制了日照的发展!加上日照独立出去再也不愿意和临沂老东家融合发展断绝了发展的后劲!日照的发展要么和临沂融合再度合并,要么想日照夜夜做梦都想的叫青岛推并也就是莱芜的发展结局!
日照的离去在当时是阻止不了的,或者说是必然的。两地存在不小的差异。临沂更多是偏鲁国平原生活,日照则是莒国沿海生活。口音也差不少。
上个世纪的临沂地区包括大部分临沂全部日照还有沂源等。面积十分庞大。单是现在的临沂就比北京还要大。地方大了,管理难度大。历史上许多革命时遗留的大块地区都在重新划分,格外庞大的临沂地区自然也这样。
假设日照仍在,临沂就是沿海城市,面积扩大三分之一,拥有日照港岚山港,北临青岛,南接大片苏北。这将奠定临沂不可限量的潜力。首先,日照现在发展的并不好,临沂也不咋地。但两者若30面前没有分开,今天的临沂绝不是简单的两地加和,而是优势互补愈发强劲。省内经济第二的竞争,除了烟台济南,临沂也要掺一脚。
为什么。日照发展不起来很大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腹地,面临青岛连云港的夹击很无奈。临沂也因为没有港口而受制。指望两地的合作基本不可能,互相看不惯。如果能在一个市里,那就好办多了。在港口与临沂市区建修建快速通道,连在一起,通过港口走出大陆,通过临沂发散到中原乃至更远。临沂的腾飞就此开始。比起烟台,平原多的临沂交通更便捷。比起连云港,一体的临沂效率更好。比起青岛,离京沪更近。比起徐州,我们有港口╮(╯▽╰)╭之后在省内的地位就愈发突出,重视程度也不言而喻,政策倾斜也在所难免。一改往日边缘化的尴尬。
选择在一起,两地的发展都会比现在好的多。日照虽然不能独立成为地级市,但在临沂里的地位也不会低,收入更是不会少。西边的人去日照旅游不会以为是跨市,而是觉得就是在家门口,意愿一下子提升。临沂政府的城建能力也完全会把日照建的更美丽。
我是蒙山沂水老汉。
我不想谈论临沂和日照是怎么被分开的,我就想知道什么时候,临沂和日照能够再次合并起来,守望相助、抱团取暖、共同发展打造鲁东南发展的重要一极。这不是凭空臆想,个人觉得这样对两市发展都比较好,能够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第一,目前,临沂市经济发展体量已经到了全省中间居上的位置,可以说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也很好,我们知道,临沂是商贸物流城市,商品批发、物流运输业全国闻名,当前,山东省的思路是打造鲁南经济圈,作为鲁南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很想当排头兵,济宁市可能就有意见,但是这不影响两个地市齐头并进、互相发展。

第二,日照市作为沿海城市,区域面积相对小一些,北有青岛,让日照失色不少,在沿海城市发展上,肯定无法跟青岛相提并论,临沂有临港经济开发区,但是没有真正的临港,临沂的发展如果有了港口,日照的发展如果有了商贸物流,那么可以说真的是优势互补,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所以说打造一个有陆有港的大市,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欢迎关注讨论交流。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些人总是把“临沂地区”和“临沂市”混为一谈。临沂市全部区县和日照市的东港区、莒县和淄博市的沂源县原同属临沂地区,之间从没有过隶属关系。确切地说日照市、临沂市和淄博市三家共同继承了原临沂地区行政区域,而且日照市还继承了潍坊地区的五莲县。
兄弟分家,分家前不存在谁属于谁。
建立地级日照市是78年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手笔,因日照有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他的投资(日资货款)与原临沂地区无一毛钱关系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