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9关键词: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

点赞1、林芝市 网友:自轻自贱

回答问题之前,简要说一下这首诗。

李商隐的五言绝句中,以一首《登乐游原》极为著名。即使是没读过书的人,也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的句子不陌生。诗本身并不突出,只是后两句过于精炼,撑起了这个绝句。诗属于典型的有句无篇一类。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全诗四句,首二句表明登临之意与不爽的心情。诗中出现的乐游原,是唐代旅游胜地,李白就有词“乐游原上清秋节”。诗人驱车登原,十来就没有什么好心情。毕竟“意不适”么,是什么,并没有讲,也无需明白。

接着诗人说“夕阳无限好”,怎么个好法也很粗糙,没有具象或通感化,不过诗人的心情似乎大好了,面对余晖映照,晚霞满天,山凝胭脂,城如镶金,诗人一吐郁闷。正要这么认为的时候,诗人又忽然来了一句“只是近黄昏”。一下子带出了深深的悲凉感。大有白居易“大抵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悲观。很多人认为这两句将身世迟暮之悲,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一并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绚烂画面。是千古哲理之句。

朱彝尊曰:言值唐家衰晚也。何焯曰: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又曰:又叹时无宣帝可致中兴,唐祚将沦也。纪昀曰: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又曰:末二句向来所赏,实妙在第一句倒装而入,乃字字有根。大抵如此。

但也有力辩其非的,认为“只是”是“正是”的意思。如周汝昌: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如此一来,李商隐的这两句又是积极进取的鼓励了。由词意造成的对诗境、心绪的不同理解,也成为这首诗的魅力之一。正因不明,正因多意,更见容纳。你倾向于哪种理解呢?

回到题主所问,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如上面分析,可以把“只”改成“正”字,诗由“只是近黄昏”变成“正是近黄昏”,胸怀、格调马上不一样了。前者易悲,后者感奋。一字之别,消极与积极绝然不同。你说呢?

点赞2、襄阳市 网友:仙人板板

谢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


这个名句出自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们要真正完成题主提出的改诗,首要的是搞清楚原诗的意境和体式。因为要求是只许更改一个字,要让意境完全不同,但是原诗的格律是否还要遵守?

格律要求

我们在讲格律拗救的时候重点讲过这首诗,“向晚意不适”平仄为“仄仄仄仄仄”,是很明显的出律,但是在“驱车登古原”的第三字的仄声换成平声做出了对句拗救,也就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实际上是格律诗基础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拗格。

所以,这首诗其实是一首近体格律诗。整体的格律是: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那么我们修改的这个字,要注意平仄合适。毕竟人家一首拗律体,改成古风并不大合适。有了平仄选字依据,我们再来看原诗这两句的具体意思是什么,我们如何找到截然相反的意思去进行修改。

原诗意境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首联就交代了李商隐当时的心情并不好,在傍晚时候驱车去乐游原散心。这也就为整首五绝打下了一个郁结、忧愁的底色。他愁的什么呢?也许是自己的爱情、也许是自己的仕途、也许是自己的命运,反正李商隐的一生,都挺不顺的。

有了这个情境交代,我们再来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诗发散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夕阳斜照,乐游原上的景色是非常漂亮的,只可惜时间接近黄昏,只怕维持不了多久了。这是一种对时光易逝,美景消亡的遗憾之情。一般对这两句的理解是李商隐对自己人生飘零的感慨,甚至有些朋友将夕阳看作风雨飘扬却绮丽颓靡的晚唐,认为诗人是对王朝倾颓的叹息之意。

那么按照这种理解,要找出和原诗截然相反的意境,自然是要积极的,向上的。

这并不难,无非是在后一句表达转折的“只是”二字上做文章。在意思上最好理解的是将“只是近黄昏”的“是”字改成“因”字,成为:

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

夕阳的景色是如此的漂亮,只因为是黄昏的缘故。意思上将景色漂亮的缘故归结到黄昏的原因,不再有遗憾感叹。这样修改从情境上来说确实比较符合题主的要求。

但是平仄出律了。“因”字平声失替,也就是说将这首诗从拗律体修改成了古风。不讲究的话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如果将“只是”改成“正是”,不但平仄是合的,从意思上理解也相对古朴一些,同时也将遗憾之情去掉了。

夕阳无限好,正是近黄昏。

所以,在乎格式的改法,就是后面这种。不在乎格式的改法,就是前面那种。

另一种理解

相对于上面的普遍理解,近年来对“只是近黄昏”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现在有很多学者提出“只是”二字在这里并不是转折的意思,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越来越多的资料发现“只是”在晚唐的诗句中,多是“因为”的意思。比如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就很明显。

那么这首诗如果这么解读:乐游原上的夕阳为什么这么美好呢?正因为是黄昏的缘故啊。也就是说李商隐本身就没有遗憾、惋惜的惆怅之心,他就是去散心的,看到漂亮的景色,由衷地写了首五绝夸赞乐游原上的夕阳美好。

作为一个在晚唐官场上颠沛流离的人,李商隐可能对自己的仕途有抱怨不平,但是要扯到他对晚唐的末世走向有什么惋惜之意,只怕也是有些牵强。

诗人不可能像我们今天一样用上帝视角去发现时代的走向,他只是抒发他自身的郁闷而已。所以,这两句诗也许这样解读才是正确的,李商隐未必有转折的意思,也未必有遗憾的意思。虽然意境上下去了,但是很有可能这才是最贴近事实的创作意图。

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修改字来改变意境吗?本身我们理解的就和作者创作的截然相反。

那就将“只”改成“却”吧,明确转折,与这种解读的意思就相反了。

夕阳无限好,却是近黄昏。

改诗须得综合格式和意境理解进行,解读不同,改法自然就不同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点赞3、信宜市 网友:舞蹈的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改一字意思逆转,把(只)字改为(哪)字。即根本不是近黄昏,而且太阳还在天上,离黄昏还远,正是欣赏的时候,例如五六十岁的人,精力旺盛着呢。改为:

夕阳无限好,

哪是近黄昏。

(否定黄昏的意思)


点赞4、成都市 网友:水云之间

李商隐(813年——858年)是唐朝末期成就很高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独树一帜,代表了晚唐诗坛的高峰。流传下来的诗歌有600多首,创作题材很丰富,既有彰显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咏史诗,也有排遣心中压抑苦闷的咏物诗,还有情意绵绵的爱情诗,也有礼尚往来的应酬唱和诗。

他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无疑是那些缠绵瑰丽、含蓄委婉的爱情诗,这类诗歌大多没有起名,以《无题》命名,或者以首句的第一个词语来命名。



《乐游原》是李商隐最有名的一首咏物诗,也是经典的五言绝句,尤其后两句,是广为流传的名句。全诗为: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如果给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个字,进而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要怎样改才能做到?

首先,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美学价值,以及所要表达的人生况味,进行分析和了解,就能明白怎么改了。



《乐游原》大约创作于845年左右,此时的李商隐30岁出头,在仕途上依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又不幸卷入了以牛僧孺与李德裕两名宰相为首的“牛李党争”,仕途之路几乎被堵死。这对自小树立了远大抱负的李商隐来说,仕途无望、报国无门,这些残酷的现实让他的精神十分苦闷。

于是,在某天下午,李商隐来到长安城南的乐游原散心,面对自然景观有感而发,就作了这首五言绝句。

实际上,李商隐早在25岁就取得了进士,随即得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器重,成为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还将自己女儿嫁给了李商隐。但是,王茂元是李德裕的心腹,受到牛增孺的不断打压,李商隐因此受到牵连,夹在两个大人物之间两头受气,在仕途上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也是在此时,李商隐的母亲丁氏亡故,李商隐不得不从京城长安回到老家河南荥阳为其守孝三年,三年后又来到长安等待进入仕途的机会,但机会并不多。

正是在这双重打击下,李商隐心灰意冷,《乐游原》正是他此刻苦闷心境的真实写照。

《乐游原》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贵在“托物言志”,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人生况味融入到写景状物中,从而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从这个层面来看,《乐游原》是一首相当完美的咏物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交代了自己登上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



他选择在傍晚来到乐游原登高临远,是因为傍晚可以看到夕阳西下,红彤彤的晚霞悬在天边,有一种瑰丽烂漫的气氛,美得让人心醉,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感受,足以让人忘掉生活中的烦恼和郁闷。

然而,李商隐是一位高明的诗人,他抓住了细微的感触,透过晚霞浪漫唯美的景象,悟到了“好景不常在”的没落之感和迟暮之感,这多像浮浮沉沉的生命轮回,世间万物都摆脱不了这样的宿命,景物会这样,人会这样,社会和国家也会这样。

这不正是自己人生处境的真实写照吗?也不正是大唐王朝短暂繁荣后昙花一现的见证吗?所以,他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喟叹。



优秀诗歌,历来都有很大的信息量,意境会沿着读者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越来越深远、宽广,《乐游原》正是如此。

这首诗的神来之笔就是“只是近黄昏”这一句,尤其一个“只”字,用得十分精准,堪称整首诗的诗眼。

“只”的意思曾被许多人解释过,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解释的话,我觉得理解成“不过、不外”更为确切。因为面对无限美好的晚霞,虽然触动了作者的情思,但作者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正是这种无可奈何,放大了他心中的悲凉和苦闷,如同天边的晚霞无边无际。



另外,“只”字还含有“漫不经心”的意思。

李商隐心中虽然很惆怅,但他没有消沉,仍有自己的豪情壮志,心中仍是敞亮开阔的,就像天边的晚霞一样,虽然会沉落,不过是遇到了黄昏罢了,在另一个黄昏,它还会出现。

由此可见,能代替“只”字的单字很多,正、最、虽、却、纵、犹等字,都可以替换,但是,意境立马会降低不少,缺少了“只”字那种“身处绝望里却保存希望”的意境,这跟文人士大夫所倚重的那种不屈不挠的人格力量是一致的。

或者把“只是近黄昏”里的“近”字改成“已”字,同样会降低整首诗的格调与意境,大家可以细品。

点赞5、周口市 网友:这季悲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李商隐的《登乐游原》的下二句。全诗是这样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高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要解释清楚,必须把作者介绍一下。

李商隐(约813年,至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南)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城二年(837),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约858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甚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绯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两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他与王氏的感情极好,这位出生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一直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很长一段时间聚少离多,李商隐对于妻子有份歉疚的心意。而李商隐仕途上的坎坷,因处在党争的夹缝中,抑郁寡欢。

这首诗应该是妻子过世很久才作的,也就是他过世两年之前。(856)之间。时间是最好的治伤药,妻子走了5年之久,为妻子的思念也谈了许多。经历了这般风雨,上了这般年纪,对仕途,对妻子的愧疚也释然。驱车登高原,这种豁达,与开朗全面迸发。因为没有了羁绊的牵挂,忽然变成了陶渊明的那种意境。夕阳的美好,由于心里把一切都放下了,才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然与满足,可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明白得太晚,(只是近黄昏)。

我把它改了个字。

夕阳无限好,妙是近黄昏。“妙”字与“只”字有着根本的区别,截然相反的意思。“只”在此处是无可奈何,留念,怅然,无法转变,是一种悲观。

“妙”字的意境无穷。像姜尚七十才遇周文王,郭令公,郭子仪是他们那朝的人,梅开二度,率军吓倒回迄军队,不可谓不传奇,姜太公与子仪是不是春风正当时。一个心中放去了斗志,一个是豪气冲天。一字之差,不但让人浮想连篇,也意境大发。

我现在讲一个故事。《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

公元1269年,黄公望出生江苏常家,他从小读遍四书五经,考科举,到了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

做官没作几天,他的上官张闾,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九条人命,朝庭抓了张闾,顺道也把张闾也抓了,等黄公望出狱时,已是过了五十岁,想想这一生,也快走到了尽头。

元朝的一天,黄公望正在屋里写字,做官的朋友来了,跟他说:“到我府上做书吏吧!”

黄公望把笔一放,说了句:做官不去了,不去了,赶紧回家吧,我也要出门了。

官场朋友问:你要去哪里?黄公望答:当道士。

黄公望门也不锁,拂身而去,从此浪迹天涯。从那一天起,黄公望便开始向人生莽原进发,与过去的生活决裂,他再也不对好谁。

在古代,50岁已是暮年,等待黄公望貌似死亡。可死亡从不是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死,心已死。然而对于黄公望来说,他的人生盛宴才刚刚开始……

不说李商隐的遭遇,从字面讲也大不同。走过了中午的炎热,下午的干燥。一抹红霞印着夕阳,那种美景自然由心而发。越过了一天的劳累。坐在地上,怡然自得地欣赏着美景。



点赞6、利川市 网友:半醉半醒

问题要求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绝句里改动一个字,使之意境与原句意境截然不同。本人把“只是近黄昏”里的“近”字改成“已”字,即:

夕阳无限好,只是已黄昏。

“近黄昏”与“已黄昏”,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境却截然不同,相差十万八千里。

“近黄昏”的意思是说,时间已接近黄昏,或者说黄昏即将来临。即黄昏正介于“将至又未到”的时空里,但却并没有真正的到达,离黄昏尚有一定的时间距离,还不到黄昏的时候。在这里,黄昏是将来进行时。

而“已黄昏”则表示时间已完全步入了黄昏的时空,也就是说“已是黄昏”的时候了。此时的黄昏正在进行时。

正如说一个人的年龄“近五十”与“已五十”的道理一样。“近五十”的意思是说这个人的年龄还没有五十岁,只是快到五十岁了而已;而“已五十”的意思则是说这个人已经五十岁了。

我们不可能说“近五十”就是五十吧!

知识资料扩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全诗如下: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歌。

这一首小诗开篇就点明了题目“登乐游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意不适”三字,为全诗奠定了“抑郁”的感情基调。正因为心情抑郁,诗人才“驱车登古原(乐游原)”排遣愁怀。

后两句写诗人登上乐游原,放眼望去,夕阳下的锦绣山河一览无遗,景色美不胜收,禁不住发出了“夕阳无限好”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只是近黄昏”的深深哀伤情怀。

诗人把心中的万千感慨高度凝聚于“只是近黄昏”五字之上,与“夕阳无限好”的无限感叹,相映成辉,看似平常朴素的语言,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发人深省。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哀伤之情,更是表现出了诗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怀念以及“劝君惜取少年时”的思想意味。

点赞7、麻城市 网友:心累i

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


把原来的转折关系,改成因果关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的名句,是诗人驱车登古原后,看到黄昏日落的一种感情抒发。


夕阳那么的华彩和绚烂,却最终要在黄昏中逝去,多高深的意境!所以这两句流传至今。


而把“是“改成“因”字,则重点突出夕阳的美丽;最后近黄昏则是对夕阳美因的解释。话说,喜欢“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的人,一定是个喜欢神秘感、喜欢疏离感的文艺青年。


点赞8、襄阳市 网友: ̄蜜糖ゝ

(原创)

如果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只”字改成“岂”字,这样便是“夕阳无限好,岂是近黄昏”,那么其结果是,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后改写成的新句积极向上的意境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原旧句的消极低沉的意境,给予“夕阳无限好”赋于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