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为何战术上的成功往往无力扭转战略上的失误?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5关键词:战术,成功

为何战术上的成功往往无力扭转战略上的失误?

点赞1、海口市 网友:青山绿血

到1938年底,中国抗日军队几乎没有取得一次大型会战的最终胜利,哪怕是曾经在台儿庄短暂大捷的徐州会战,也是以第五战区全军撤退告负,期间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忻口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等等莫不如是。实事求是地说,侵华日军在这一阶段战术上是比较成功的。于是武汉会战以后,双方的下一阶段战略安排愈发显得重要起来。

(东条英机剧照)

就重庆政府来说,既然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的富庶之地和大中城市已经沦陷,军政机关已转进大西南后方,便接受了延安方面以及蒋百里的抗日理论:在初期以空间换时间之后,开始利用西南山地与日军进行长期的“战略相持”。除在河南和湖南段留驻重兵与敌对峙外,其他主力全部沿云贵川边界布防,以拱卫大后方为中心任务。

武汉沦陷后,日军已经沿着长江深入到距离中国海岸线1200公里的区域内,冈村宁次的第11军犹如一个深入中国腹地的大脑袋,而从武汉到华东沿海的“脖子”又特别细长,日本人希望“三个月内”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美梦已然破灭,下一步怎么搞,日本人之前没有预案,内部也产生了分歧,其结果就是战略上陷入迷茫状态。

(冈村宁次剧照)

日本内阁表示有点打不动了,因为一年多的战争已经损失兵力20多万和耗费了80亿日元的军费,对日本旧币大家可能理解的不太直观,这么说吧,该数字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参加一战和“九一八事变”所有军费开支和的1.6倍!比如1938年,日本黄金储备约为13亿5千万日元,将近20个月的侵华战争后,在国际上购买战略物资已经花去了9亿6千万日元,快破产了。

日本军部也懵圈了,因为没有想到会打这么长时间,日军连续两年已经扩编了17个师团,师团总数翻了一番,兵力则翻了两番达到120余万人,精壮和有经验的兵源开始短缺,到1938年底,侵华日军的原现役士兵只有11.3%、预备役士兵为22.6%、后备役士兵高达45.2,其他已经开始使用第一补充兵了。即便如此,兵力仍显不足,军备生产也力不从心,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说什么都要喘口气。



于是日本政府、军部和前线将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战略上的分歧,以陆相板垣征四郎、参谋次长多田骏、参谋本部谋略课长影佐祯昭、中国课长今井武夫为一拨,决心改变方略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意即用最小的军事代价来迫使重庆政府乞降。一方面,他们开始寻找可以利用的代理人:“起用中国第一流的人物,建立反蒋反战的政府”,另外一方面,又派员与蒋氏的代表秘密接触,同时发布严令,限制前线日军扩大作战地域。

以冈村宁次为代表的前线昭和军阀们算一拨,他们不认为板垣征等人的诱降会有作用,胡说什么:“抗日势力之中枢既不在在于重庆政府要人之意志,不在于包括若干地方杂牌军在内之200万抗日军,而只在以黄埔系为主体的嫡系军队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因此这帮人强烈要求增兵添将,一举攻入四川推翻重庆政权。



胳膊那是扭不过大腿的,毕竟是板垣这帮家伙掌权,于是1938年底开始日本开始拉拢未来的头号汉奸汪精卫,前一年的12月汪某人就曾煽动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上签字,由此被日本人视作可以扶植的对象。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叛逃、1939年赴上海、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南京汪伪政权,日本政府和军部认为重庆政府必然因此垮台,无需大动兵戈了。

在这一时间段里,日寇第11军在战略束缚下只能做有限攻击,比如1939年攻陷南昌、1940年西犯宜昌,却始终没有权力和实力继续深入川陕,尽管这几次进攻战役在战术上都颇为成功,也造成了中国军队较大损失,但根本不能动摇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冈村宁次期间不停争辩,板垣等人一发火,1940年3月干脆把丫弄回东京坐冷板凳去了。

(秘密谈判剧照)

从1938年底到1941年初,中国抗日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军队也以三分之一顶在前线、三分之一为预备队、三分之一在后方整训的方式得以整顿。而当日本人两年左右发现汪伪政府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时,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战略资源越来越少、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距离太平洋战争爆发已经为时不远了。

直到1942年初,日军参谋本部才终于制定了进攻川陕的“五号计划”,拟动用八个以上的主力师团从南北两向攻入川渝,然而还未及实施,美军轰炸东京的事件又使日军匆忙发动了“浙赣会战”,五号计划被扔在了一边。

(近卫首相剧照)

到了1942年秋季以后,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大败,不断从中国战场抽出部队,图谋川陕的战略计划事实上已经破产,只能陷入持久战的汪洋大海之中,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部是标准战略上的侏儒,而无论前线日军凭借素质和武器取得多少次战术上的成功,都无法扭转日军在战略上的失误和失败,再加之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战略资源的匮乏,最终的结局早已注定。

点赞2、阜阳市 网友:别做逃兵

1935年9月,由于张国焘拒绝北上,且有对中央有动武的倾向。红一方面军的第一、第三军和军委纵队,约1.4万余人,遂单独北上。

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北上红军改番号为陕甘支队,转战千里,终于在10月19日抵达了长征的终点——吴起镇。

10月21日,为了不把追兵带入根据地。彭德怀指挥陕甘支队,歼敌军一个团,击溃三个团,缴获马匹200,其余缴获无数,取得了中央到达陕甘苏区后的第一个胜利。

战后,毛主席诗意盎然,挥笔写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1月初,中央领导和陕甘苏区负责人在下寺湾召开会议,宣布陕甘支队与陕北的红15军团合并,并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

由此,原本千里转战,只剩七千余人的红一方面军,兵力又恢复到了15000人。

1935年12月17日,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

在会上,林育英代表共产国际,确定了陕北的中央,才是真正的中央。这一点的政治意义极大。

毛主席则在会议上提出了红一方面军未来在军事上的战略方针:东征山西,扩大红军。

1936年1月,一方面军兵分三路杀入山西。

在历经近四个月的战斗后,一方面军兵力扩充至两万多人,极大地巩固了陕甘苏区。

而与一方面军在北方的积极发展相比,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带领下,则是每况愈下。

1935年9月,听说陕甘支队北上后,张国焘气急败坏。先是召开会议,给北上的红军指战员扣上了右倾的帽子。后又下达南下攻击命令,动员四方面军以及原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共八万多人,向西康、川西地区进攻。

1935年9月~11月,红四方面军先是击溃了六个旅的川军,取得了“绥崇丹懋战役”的初步胜利。后又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以迅猛之势向宝兴进击,连下宝兴、天全、芦山等县城,占领了邛崃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懋功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张国焘在这种情况下,被胜利冲昏头脑,喊出了“打到成都吃大米”口号,企图横扫川西平原。

然而,南下的战略错误,是四方面军指战员无法用战术胜利来弥补的。

1935年11月,听闻红军图染指川西,原本矛盾巨大的四川军阀和老蒋,竟然合作了。

很快,老蒋提供装备和资金,川军出兵,总共武装了八十个团,二十万人,与红军在百丈关一带决战。

关于百丈关战役的战斗过程,由于很难用文字介绍,就不细说了。

这里只提两个需要注意的点。

一,整个战役期间,四方面军极度轻敌,放弃了擅长的山地远动战,竟然以疲惫之师与以逸待劳的川军进行平原阵地战。这种打法上的失策,以及兵力上的悬殊,导致四方面军在战斗期间,产生了很多无谓牺牲。这与红一方面军在五次反围剿期间的情况,可谓是如出一辙。

二,战役中后期,在刘湘下达死命令的情况下,川军爆发了惊人战斗力,常以整营整连向红军阵地进攻,并敢于与红军进行白刃战。可以这么说,红军完全是被川军硬顶出了川西平原。

百丈关战役后,四方面军兵力由八万减至四万。已无力再实现横扫川西的战略目标。就连张国焘最初计划的割据西康也无法实现。

尽管张国焘当时不承认失败,但谁都知道南下战略,事实上已经破产了。

1936年初,薛岳指挥数万中央军,对驻守在宝兴、天全等地的红军发动进攻。

同时,刚刚经历了百丈关大战的川军也紧随其后,咬住四方面军不放。

由于四方面军兵力不足,无法固守。且天全等地贫瘠,无法供养四万红军。如果四方面军留在当地不走,极有可能在几十万国军的层层合围下,全军覆没。

而恰好在此时,红一方面军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在陕北站稳脚跟的消息传到四川。

这种对比是非常强烈的。于是,四方面军领导人在一番激烈争吵后,最终决定西撤。第三次翻越夹金山,落实中央早先制定的北上抗日方针。

那么,为什么说张国焘的南下四川的战略是错误的,是不可能用战术弥补的呢?

第一点,虽然陕甘支队北上时,大家也是一种迷茫心态,不确定北上对不对,不确定能否得到苏联援助。

但是,大家知道北上是去抗日的。北上抗日的口号,是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可以改观国人对红军的印象。

而南下有什么政治意义呢?

四方面军与川军争夺西康、川西平原,只会给全体国民留下一种红军貌似也变成了军阀的坏印象

第二点,就是前面提到的。四方面军想打进成都吃大米,就必须要攻打大城市,必须要在川西平原与敌决战。

但以红军的装备而言,攻打防守坚固的大城市;在平原上作战,而且还是阵地战。

这无疑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莫名其妙消耗本就不强的实力。

第三点,以四川军阀的实力,四方面军根本不可能打下四川。

川军的战斗力,忽高忽低。在利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不会玩命。但如果根本利益受到侵害,川军就会拼命,爆发出极高战力。

这一点,红一方面军早有领教。

一渡赤水前,一方面军就曾错误地认为川军的战斗力与王家烈的黔军差不多,想在川南击败川军后,直接渡过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师。

结果,才有土城战役的受挫,以及后来的四渡赤水。

也正是因此,后来中央制定战略时,才会认为南下是错误的,是不可能成功的。

然而,对于中央的苦口婆心,四方面军的领导层却不以为然。

四方面军创立川陕根据地时,由于当时四川军阀正在混战。且川陕根据地都在川北贫瘠之地,没有伤害军阀的根本利益。

所以,红军每次与川军交手时,都能轻松吊打之。四方面军的兵力也是在此期间,由一万多人扩充至八万余人。


而由于打川军没输过,这也就导致在四方面军内部,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战士,都对川军的战斗力缺乏清醒认识。认为川军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中央的北上方针不对,南下才是对的。

然而,直到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张国焘等人才明白,把四川军阀忽悠老蒋的那套“不打头,不拦腰,只击尾”的把戏,当成了川军战斗力的常态。太幼稚了。

后来,徐向前元帅在做战役总结时,也专门提到了:我军对川军死保川西平原的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口张得太大,兵力不够,战场的选择失当,如此种种,都与我们在战役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和轻敌有关

点赞3、吴忠市 网友:思蓉。

在一场战争中执行什么样的战术是由战略来确定,一旦战略出现失误,再是高明再是成功的战术都无法扭转失败的命运。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来证明。

第一个例子,关羽大意失荆州。

诸葛亮在率领张飞,赵云等人马入川增援刘备的时候嘱咐关羽,要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这个战略的精要就是要关羽力避两线作战。可惜关羽违背了这一原则,虽然有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巨大胜利,可是当吕蒙偷袭过来的时候,他就只有走麦城的份了。退而言之,就算他防住了吕蒙的偷袭,结果也不过是和孙权方面的矛盾公开化,最终也是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之中。

可以这么说,关羽在襄阳樊城方向取得的胜利越大,他遭到孙权进攻的威胁就越大。道理很简单,荆州是借的,你借别人的本钱做成了大买卖,债主能不来讨债吗?他想避免孙权方面的袭击,一定要主动向孙权示好,甚至有的破曹功绩应该让给孙权在荆州方面的军事主官。要么稳住孙权,要么给孙权分赃,要么将孙权拉进对曹的战争之中,陷曹操于两线作战。总之,只有和了孙权,才能据曹操。不和孙权,也就无法据曹。

第二个例子,日本偷袭珍珠港。

不得不说,日军偷袭珍珠港这一战打得十分的漂亮,比起吕蒙偷袭荆州的白衣渡江要漂亮得多。可惜的是只要战略上犯了错误,越是漂亮的战术动作带来的失败就越大越快。

日本的陆军基本上都陷在了中国,迟迟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在这个时候,又去袭击美国,袭击一个领土是自己几十倍,工业能也比自己强大得多得多的国家,希图一次战术胜利来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制定这种战略的人简直就是蠢猪。

一群蠢猪率领的军队怎么可能不失败?

第三个例子,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说是三个战役,其实是一个战役,战略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在长江以北消灭国民党军的主力。

因为只有在长江以北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才能便于下一步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之,如果国民党的主力扯到了长江南岸,哪怕只是在平津的傅作义部撤退到了长江南岸,建立了长江防线,那解放军渡江就困难了。如果一次渡江没有渡过去,那美国就极有可能干涉中国内战。英国的紫石英号只是来试探一下的,如果当时没有揍它,或者是揍不过它,哪怕没有把它揍疼,再或者是同时傅作义的人马撤到了长江南岸,那会是什么后果?

中国有可能会出现第三次南北朝。

好在毛主席在三大战役一开始就敏锐的洞察到了这种危险,制定了在长江以北消灭国民党军主力的战略,并且达成了这一战略目标,才避免的南北分裂,才有了今日强大的中国。

篇幅有限,言不尽言,如果列位读者有不同看法,尽请在评论区留言。

点赞4、酒泉市 网友:青衫落拓

《亮剑》中常乃超少将在给李大脑袋等一帮人上课的时候说过,我曾经在南京国防部工作过两年,我并不认为从那里发出的命令都是愚蠢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国军统帅部来说,其实很多时候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但是到下面交给将领们去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从而导致原来的战略根本没有能够实现。也就是说,不仅是战略上的失误,让战术上的成功白费力气,如果战术上没有执行力,战略做得再好,也是一张废纸,毫无意义。

而且,很多时候,国军不仅在战略上是正确的,在战术上对形势和局面的估计,做出的应对策略也都是正确的,但最终仍然可能导致了整个战场的崩溃。为什么呢?因为战争一旦爆发,就会随时出现情况变化,当然需要根据战场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做出相应的应对。但如果要继续朝着之前既定的目标继续前进,就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对时机要把握好,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即便是所有的措施都是正确的,实际上也等于错误。

淞沪会战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几乎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的,但是每一步都慢了不止一拍,从而导致整个会战最终是溃败收场。

按照之前制订的作战计划,应该在淞沪战场与日军消耗一段时间之后,就先有组织的撤退到苏州河以南,放弃苏州河以北阵地,再有组织的逐次抵抗,交替掩护,撤退到吴福线、锡澄线的既设国防工事,依托工事继续抵抗日军,等日军攻击顿挫之后,从一线撤下来的部队经过整顿和补充之后,再从两翼出击,从侧翼包围日军,将入侵日军歼灭。这是第二道防线,如果第二道防线失守,就撤退到南京附近,仍然是利用既设工事抵抗和消耗日军,再从两翼迂回包围日军。

但是打起来之后,这个计划就完全被放弃了,并没有按照预订的计划执行,而是企图直接在淞沪战场与日军进行决战,从而不断的从后方抽调部队增援,一批在前线被日军打残了,换下来,再换一批部队上去继续挨打,打残了再换下来,再换一批部队继续上去挨打,原定的逐次抵抗,后退决战的战略,最终变成了日军与国军的增兵竞赛。国军是添油战术,不断从后方增派援兵,日军也不断从后方抽调援军来增援,双方就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日军虽然消耗了不少,但国军消耗得更多。

到1937年10月下旬,国军在淞沪战场已经没有能力扭转战局,那么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主动撤离战场,保存实力,以利再战。但在撤退时机的把握上,国军统帅部又寄希望于国际干预,坐失国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仍然比较顽强的最佳撤退机会,一直到前线阵地已经完全被日军突破,才被迫退过苏州河,到南岸继续抵抗。实际上,撤退到苏州河南岸之后,国军也已经没有多少机会扭转战局,那么就应该利用苏州河的地理障碍,一面派部队占领阵地,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后撤,利用第二道防线,继续抵抗。

但在这个时候,国军统帅部又开始寄希望于国际干预,所以又一次失去了较好的撤退到第二道防线继续抵抗的时机。终于,日军的增援部队和动员能力已经压倒了国军,并且在正面突破国军阵地的同时,从国军阵线的侧翼杭州湾登陆,迂回包抄国军后路。这样,国军只能下令总退却。但这时候因为后路已经被日军切断,所以各部队完全失去了组织和行军秩序,都是夺路而逃,到了第二道防线也没有占领阵地组织抵抗,就直接一路狂奔,向南京撤退过去了。

也就是说,在整个淞沪会战过程中,国军统帅部的战略其实问题并不大,每一个步骤也都算是正确的,但最终仍然导致了全面溃败的局面,就是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是错过了最佳时机之后才做出的,所以始终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状态,每一次后撤都是被动的,没有一次撤退是主动做出的,在战场上也就始终受制于日军,始终无法完全扭转局面。淞沪会战如此,南京保卫战又重演了一次,在该主动撤退的时候没有撤退,又企图侥幸于万一,最终再次导致整个战役的全面崩溃,数十万国军再次完全无组织的溃散,损失惨重。

相比之下,徐州会战几乎算是奇迹。徐州会战因为已经是处于日军在战略上南北夹击的局面,而国军已经无力完全击破其中任何一面的敌人,所以最终失败几乎是从会战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但李宗仁却能够从容不迫的调度部队,先在临沂和台儿庄重创日军,取得抗战爆发以来的首次局部性胜利,之后又在战局已经恶化的情况下,不失时机的主动组织部队有序撤退,整个第五战区六七十万大军也能有组织的与日军脱离接触,撤离战场,并未出现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那种溃败局面。

这就是因为李宗仁把握战机的能力要更胜一筹,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在局面已经全面恶化之后才被动的选择撤退,失去主动撤离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被日军赶着走。而淞沪会战的问题就在于,每一次撤退都失去了最佳时机,最后都是在已经完全失去主动权的情况下夺路而逃,所有部队都以溃散状态逃离战场,武器和人员的伤亡甚至超过正面抵抗过程中的损失。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而一个高明的统帅,就不仅需要把握住打胜仗的机会,也要有能力在不利局面下主动撤离,而部队还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损失,重新夺回战场的主动权。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四渡赤水才是主席军事生涯中的神作。因为在四渡赤水之前,红军始终没有摆脱被国军赶着走的被动状态,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与追上来的敌人死打硬拼,一次又一次的遭受重大损失。而四渡赤水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出其不意的在敌人的缝隙中间来回转移和穿插,调动了敌人,让敌人跟着自己走,而不是自己被敌人赶着走,从而为红军渡江北上创造了机会。

点赞5、忻州市 网友:开到荼蘼

原谅我稍微抬一下杠:只要战术上的胜利足够大,就足以扭转战略上的失败! 比如南辕北辙,他要足够牛逼绕地球一圈不就到了么? [呲牙]

姜维守剑阁刘禅投降,无力回天。他要足够牛逼直接打出去破长安、下洛阳、击许昌杀曹贼,那不也赢了么?

日本偷袭珍珠港,丘吉尔乐了:这下我们不会输了。美国下场,轴心战略上就要完蛋了。 可是如果IJN一战全灭太平洋舰队、炮轰西海岸、强袭巴拿马运河... 估计丘胖子就得哭了 [捂脸]

如果荆轲够厉害,一刀刺死嬴政,少说给六国争取几十年时间。如果继位的是胡亥这个庸才,后续不也很难说么?

千古遗恨之一,不就是十二道金牌召岳飞,不能直捣黄龙么? 无数人畅想:如果岳飞坚持出战……

只要推力吊炸天,板砖也能上九天。[机智] 只要战术上的胜利足够大、足够多,也能撬动战略,走向胜利 [耶]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