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历史上明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清自保,相反宋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海自杀,对此你怎么看?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0关键词:历史,宋朝,明朝

历史上明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清自保,相反宋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海自杀,对此你怎么看?

点赞1、枣庄市 网友:無極卍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你说明朝,有多少是官员投降清朝,宋朝有多少官员投海自尽?它们之间隔了一个朝代,隔了一个元朝。

实际上依我看宋朝不是一个完整的朝代。在北边先后有过金国,辽国,在西面儿还有我夏国,宋朝的疆土也不算大。那时的东京汴梁好像挺繁华和发达,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好像是重文轻武。在朝廷当中奸臣当道。 在历史的几个朝代中都受外敌的侵扰。最终宋徽宗等朝廷官员3000余人俘虏到吉林的农安。受尽了亡国的耻辱。

你说的是到了南宋时期,元朝军队攻打南宋的京师。那是在1279年3月19日的。厓山海战,南宋主将张世杰主张决一死战,他带领军民近20万人迎击元朝部队,元朝带领蒙古人1000余人,汉人20000余人,与南宋军民进行了生死决战,但不敌元朝侵略军,南宋全军覆没。

此时,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随之而来的还有翰林学士刘顶孙,礼部尚书徐宋仁,兵部尚书郎茅,史部侍郎,枢密侍郎等大批官员纷纷跳海殉死,整个海湾死尸数万人,真是惨不忍睹,南宋灭亡。

再说许多明朝官员投靠了清朝朝廷,他们看明朝已经灭亡,第一要找个生活的活路。他们有许多官员受够了明朝后期腐败的 熏染,也要弃暗投明。

据说明朝镇守辽东的洪承畴将军被俘时也是立而不跪,三番五次说服都不好使,最后皇太极派他的爱妾庄妃去了。通过一宿的说服果然见效。说是这里有个传闻,不知道是真假。洪承畴就降服了。

清朝入关,有很多明朝的官员降服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不然的话,清朝就那几十万,怎么治理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在投靠清朝的官员中,洪承畴的官儿最大,在他的带领许多官员都倒向了清朝,有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祖大寿等人。这些人为清朝巩固和发展贡献不少力量。虽然吴山桂在半路期间有些反复。那也是再所难免。

这会网友说,有投海自尽的,有投降的,怎么看?也不能说投海的就全对,投诚的就全错,得按当时的条件当时分析。现在没法加以评论。

《作者原创》

点赞2、淄博市 网友:地心热火

谢邀请:

历史上明朝士大夫选则投降自保,是因为士大夫家产家祖庞大,自己死了为国尽忠无所谓,可几百家人是促使士大夫投降的主要原因。清兵进关后各地选择投降,除四川云贵外没较大恶战。清朝听取汉人建议治理国家,清政廉明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从士大夫到草民人心所向。

南宋晚期士大夫选则投海也不降元,是多种原因促成了一批爱国志士,他的家产家人被元朝从江北赶到江南,从江南赶到沿海小岛,流离失所无处安身,激发一批士大夫抗元死不投降。元朝对于汉人才开始治理不拿汉人当回事,把人分为五等,特别是南方五等人没有自由象管理牲畜样,迫使晚宋抗争投海也不投降。

元朝独创六十活理,不能干活只能吃饭。在我们这里有好多元朝时的圆坟,代代传说一个元人管着很多户,户户轮流管最好的饭菜,稍存疏忽就有灭顶之灾。这就说元朝国策和清朝无法比,谁对农民压力大农民反抗就越大。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




点赞3、海门市 网友:帘外雨

感谢邀请。按照现在史学家的说法,清灭明,元灭南宋,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从历史上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

古代的士大夫们,饱读圣贤书,深受忠君思想的熏陶。秉持忠臣不事二主,为君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思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另外,古代的士大夫们一向看不起周边的少数民族,认为他们是胡人。当然,总体说来,少数民族无论在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落后于中原王朝。

有元一朝,蒙古人统治中原不到百年。满人入主中原后,曾有士大夫称,胡人无百年的国运。但后来真不是那么回事。至于说到明臣降清的多,宋(南宋)降元的少,说法绝对了。满人南侵,汉人抵抗也很激烈,要不怎么会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杀。

从历史资料看,南宋也有投降的士大夫,明朝也有坚决抵抗的人士。凡事辩证的看,也就释然了。



点赞4、武汉市 网友:扮演者

忠贞报国之士,贪生怕死之徒两朝都有,没有什么奇怪的。

点赞5、兴宁市 网友:貌芳瓷脂

崖山海战确实可歌可泣,十万军民沉尸海底,陆秀夫背负宋帝投海而亡,但这并不代表宋朝就没有贪生怕死的士大夫。

如果没有,那么伪楚皇帝张邦昌、伪齐皇帝刘豫怎么解释?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带着一群文武百官向伯颜投降又怎么解释?

而对宋影响最大的就是襄阳知府兼京西安抚副使吕文焕,没错,就是那位坚守襄阳数年的吕文焕。正因为他的投降,导致宋朝“沿江诸武帅怨朝廷处置失宜,望风降附”,宋朝长江防线全线崩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当时的长江一线大都是吕家旧部,不是吕文焕曾经的旧属,就是他哥哥吕文德的部将。而吕文焕降元后,官拜荆湖行省参知政事,跟随伯颜南下伐宋,正因为有他这个活广告,自然触动了那些想活下去的人的小心思。

看看吕文焕劝降的功绩:

鄂州守将张晏然及都统程鹏飞(夏贵姻亲,夏贵为吕文德同乡兼旧部)投降;

沿江制置使兼知黄州陈奕投降;

总管石国英、蕲州安抚使管景模(吕文焕亲友)投降;

知安东州陈岩(吕文德旧部)投降;

驻守于江州的兵部尚书吕师夔(吕文德之子)投降;

江西安抚使知江州钱真孙、江州都统管如德(管景模之子)投降;

殿前都指挥使知安庆府范文虎(吕文德之婿)投降。

淮西安抚使兼知庐州、五郡镇抚吕文福(吕文焕从弟),杀宋廷使者后降元。

此外,吕文焕亲自招降的还有池州张林。

这一幕是否非常眼熟?对,400年后的明末洪承畴,也做了同样的事。

所以汪郎想说的是,对于宋末或明末的这些为旧王朝死节,或在新王朝苟且偷生的封建士大夫们,都不必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宋人也好,明人也罢,都不缺乏殉国的忠臣和投降的汉奸。

事实上,明朝的士大夫也并不全是投降的,殉国的也很多!

崇祯殉国后,自杀殉国的士大夫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兼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使施邦曜、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的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等,而后两位都是举家殉国。

这还不包括锦衣卫、太监、宫女等数千人集体自杀殉国。

到了清军入关,誓死抗清并殉国的也是不计其数,如: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金声、兵部尚书张煌言、湖广总督何腾蛟、原左都御史刘宗周、兵科给事中陈子龙、长乐知县夏允彝及其16岁儿子夏完淳、按察司佥事邱祖德、泾县知县尹民兴、石埭知县朱盛浓、贡生吴应箕、进士侯峒曾和黄淳耀、大学士黄道周、江阴县典使阎应元、南明兵部尚书堵胤锡、南明右佥都御史瞿式耜、南明兵部侍郎张同敞、南明大学士史可法等;

这还没有计算其他反清义军和武将,包括南明永历朝之魂李定国!

当然汪郎并不是说,在面临王朝、民族生死危难之际,明就一定强于宋,只是每个朝代都有好与坏的两面;我们痛惜崖山海战的十万民族英魂,也怀念明末的抗清英杰!

不能因为你喜欢宋,或你讨厌明,就去放大宋的优点,放大明的黑点,这是不对的,被打脸也是活该!

当然,现在很多人只看到崖山海战的宋朝士大夫,看不到明朝那些殉国的民族脊梁,除了某些有心之人在网络上或媒体上故意带偏外,主要还在于“水太凉”先生钱谦益,大清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为首的三顺王、鼓吹“剃发易服”孙之獬,这几个人实在太有名了。

况且,清乾隆的一部《贰臣传》更是将明末的风云人物定了性,但金、元两朝可没有什么《贰臣传》之类的去做过河拆桥的事,这样时间一长,就给现在的我们造成了一种宋末士大夫都是硬汉,明末士大夫都是软蛋的历史错觉!

说到底,老朱家还是缺少人啊,没有人为他家发声,所以被黑的体无完肤!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