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农村葬礼上吹唢呐,这种风俗是好还是坏?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5关键词:农村,风俗,葬礼

农村葬礼上吹唢呐,这种风俗是好还是坏?

点赞1、石家庄市 网友:记忆之城

传承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即没污染环境又无贪污腐败,何乐而不为呢?

点赞2、大理白族自治州 网友:怎言欢

现在的农村,也快没什么习俗和传统了。平时,年轻人都跑到了城里。只有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时,才会回来一下住上几天。一些老的、好的传统和文化丢失的差不多了,这点儿唯一幸存并且仍然健在的老事物,还是保留为好,别让它们也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点赞3、阿克苏地区 网友:空岛迷梦

农村葬礼吹唢呐是几千年来留下的风俗传统吧,尤其是有家人故去有响动总比静俏俏好吧,这也是人所说的吵灵,农村吹唢呐风俗也应该算作好事吧,城市里楼房想吹也没地方,反而会噪音扰民。

点赞4、那曲市 网友:致命蛊惑

如果从习俗上来看,农村葬礼吹喇叭是传承的一种,但很多地方开始禁止吹,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触碰了某些人的利益。在我看来,葬礼上吹喇叭是可以的,为什么不能吹?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传承,虽然不吹也可以,但这完全看主家意愿。让我搞不懂的是,还有有关部门站出来禁止。

说个发生在某村的真事,这个村大概有200户人家,村东头的一户人家的老人走了,于是雇佣唢呐手吹奏,左邻右舍听到唢呐声,包括村里的老村长也到场帮忙处理丧事。但他们家的后院有一对儿刚结婚两年的夫妇,家里有个孩子,1岁多,可能是被唢呐的声音吓到了,于是就向村里反应,说这东西扰民,然后好像还去主家找了,主家也很闹心,甚至因为这事差点大打出手。

如果从扰民的角度来看,唢呐的动静的确是有扰民之嫌,毕竟这玩意的东西特别有穿透力,只要唢呐一响基本上全村都能听得到。有些人家办丧事会雇佣好几个唢呐手,不分黑夜不停的吹奏,这样的确是会影响周围的村民休息。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是很注重这些风俗,根本不理解这些传统风俗,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是危害自己利益,只要是影响到自己,只要是自己接受不了的,都应该被禁止。而有关部门也只能根据民愿出台一些政策。

但在我看来,我觉得唢呐不应该禁止,毕竟这种噪音不是长久的,谁家还没有个白事情?吹唢呐的原因我就不在这里科普了。人家雇佣唢呐手也只是在葬礼期间吹奏,而不是永久性的扰民,其实没必要去鸡蛋里挑骨头。

过年放炮除却影响环境之外,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说动静大影响人休息?其实唢呐的意义跟过年放炮、吃饺子是一样的。过年咱们穿新衣服给老人拜年,老人去世披麻戴孝送老人最后一程,这是个习俗,是个礼仪。

但就因为这个事情影响了某些人的正常生活,还是暂时性的,这就像捅破了天一样,仗着自己的权益就去各种投诉,这是我不能理解的。

我的观点是吹唢呐是习俗,谈不上好坏,这是传承,是民俗,不该禁止。但同时也该考虑扰民的这个事。

点赞5、昌都市 网友:北霸だ天

在我们陇南西汉水上中游一带,葬礼上吹唢吶是一种传统风俗,过去非常盛行,现如今日趋见少。

唢呐在民间葬礼中具有鲜明的主题意味,奏乐时演奏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确定曲目,待客时有《八杯酒》、《十杯酒》,家祭、吊孝、送葬时有悲苦的《吊孝》、《祭灵》、《哭长城》、《叹五更》等。



唢呐吹奏分单吹、双吹和多人合奏等形式,合奏时常伴以铜钹、锣、大鼓等打击乐器,有利于表现曲调的内涵,增加感染力。采取哪种形式,按主家要求而定。尤其多唢吶合奏,普遍人家兴不起。

丧礼毕竟是悲凄之事。在悲苦的场面上吹奏哀婉、伤感的曲调,使人听了如哭如诉,肝肠寸断,营造这样的气氛有什么不好?!尤其是孝子少的情况下,早祭、晚祭雷打不动,陪伴一波又一波吊丧者,还有送葬路途中,哭声嘶哑,正好借唢呐来陪衬,也显得轻松。



总之,尊重一方风俗,就是尊重一方人。丧礼中吹唢吶,这风俗没什么不好。

点赞6、平顶山市 网友:鸡子面

这是几千年遗传的丧葬风俗,吹唢呐是一种民乐,也可说是非遗文化,本身没错,沒现代电子音响时,主用于民间喜庆活动或丧葬而用,还包括有的地方请打锣鼓,称为人一生三吹三打。这是民俗文化没什么错,不知禁止的原因是什么?如说是封建遗留也说不上去,必竟死了人,白天晚上凄凄惨惨,有这些鼓乐,帮丧家分散些悲情为何不可,总比一家人守着亡人,多阴森。

现在农村死了人,喊乐队各亲戚都請,一两天甚至几天才葬,排场″热闹″非常,浪费不少,不知为什么悲从乐中来,比起吹唢呐,真是一个小巫一个大巫,人们却愿意接受。

如说铺张浪费,吹唢呐比请乐队少之更少。

民俗不必强为制止,人死了要人多帮忙,也要有一种不同其它事的气氛,过去说的人死饭门开。

度不废唢呐,群众心里有杆称,他们自会选择,没必要强行禁止,以顺民意。

提倡移风易俗,能简则简,开个追悼会缅怀亡者功德,继承其优良遗志

为好。

(原创)

点赞7、青岛市 网友:软咩咩

问:农村葬礼上吹唢呐,这种风俗是好还是坏?

农村的老人故去了,一般都要请一班音乐会,在我们这里跟他们叫"老道经″,这样的音乐班子穿的都是和尚袍,带的是老道的黑平顶圆帽,领头还要穿上和尚袈裟,手里拿着一个"西方接引"的如意牌,在灵前跟和尚一样超度念经,这班"老道经″也一边跟着念,一边敲着木鱼和锣还有敲小鼓,念一遍之后就去拜灶。

拜完灶之后,就围坐在长桌周围,吹打民间音乐。这民乐班子共有十几个人,头一个是打小铜锣的,一个木架上绑着十个铜锣,敲打能发出七个音阶,这七个音阶说是"宫羽五六翻商尺(车)″。后面就是吹管子的,吹笙的,敲镲歌的敲鼓的等,他们奏起音乐来就是"羽五六啊,尺(车)宫六啊,尺商尺呀″。

这里边的主角就是吹管子的,吹管子的有时也吹唢呐,唢呐就是比管子多了一个前边的喇叭。

音乐会有时也吹着转街,在出殡送路的时候,他是在十六扛抬灵的前边引领着吹,翻来覆去吹的都是那个道场音乐,场面是非常热闹。

在过去为超度亡灵,这音乐班子还要"跑方,渡桥″,渡桥就是把两辆大车搭在一起绑牢了权做是奈何桥,穿袈裟的在前面念着引领,合家的孝子们后面跟着从桥的这头走过去,减轻故去人的苦难。

跑方是放下五个桌子,和尚在前绕着桌子走或跑,后面跟一个孝子追,这叫追上和尚打和尚,但和尚不让你追上,眼看要追上,和尚一念经,孝子马上就得跪下。

在送殡的路上,有亲朋好友摆路祭,音乐会也要跟着敲打跟着吹,这就是看吹管子或吹唢的能耐,这里过去有一个最有能耐的,吹唢呐在两个胳膊上各放一满碗水,吹十几分钟后这两碗水都不洒出一滴。

其实,这些音乐会和做道场过去都是庙里和尚的事,自从近一二百年来,和尚少了,就由民间来传承了。

题主问这个风俗是好是坏,要我说,传承了千年的东西,还能传承和保留到现在,就有它的传承价值,就有它的传承道理,它有热闹但也有肃穆,总比洋乐队的铜鼓洋号萨克斯来凑热闹强吧?

点赞8、蚌埠市 网友:血煞帝国

谢邀请!凡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看待事物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走极端,而应该辨证地对待。

农村葬礼吹唢吶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早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葬礼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敬重和愐怀之情。往大的方面上说是对生命的敬畏,人不能和动物一样,死后随便挖个坑就埋掉。唢呐作为一种吹奏乐器,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中经常会用到,因为唢吶能随心所欲吹奏出悲伤、哀怨、喜乐等氛围的曲子。或把人带入哀伤的境界,或把人带入沉思的境地,或把人带入喜庆的气氛中。

在农村每个地方的葬礼风俗大同小异。人死后,尸体一般情况下会在家里停留三天。

第一天尸体会放在门板上,旁边点上清油灯,周围用草席围起来。这一天死者的亲人会跪在边上不断地烧纸钱。

第二天下午收灵入棺,有的地方还要念悼词。这一天会请道师和乐班,唢呐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南昌乡下这边吹唢呐的人还要兼做“道师”,负责书写招魂符和灵牌,还要做道场。还会请一些打击乐乐班,如洋鼓洋号,舍得花钱的人家还会请戏班。这一天做子女要给死者洗干净身体,给死者穿上赶制出来的丧服,在“八仙”的帮助下将死者安放入棺木中,(抬棺木的人,一般为八人)。戏班一般在晚晏散席后开演,一直演到半夜。村庄上的喜欢看的人,也会去凑个热闹。这天后半夜,做子女的还要在灵堂守灵(守夜)。

在第三天上午时棺木必须抬到山上去下葬。无论刮风也好,下雪也好,都必须及时。这一天早上吃过流水宴后,所有的人必须随着棺木,伴着乐队吹拉弹奏的音乐,去为死者送行。送行队伍有长有短,村庄上人多(一般每家每户会安排一个人参加),死者生前亲戚朋友多,队伍就长。

现在实行殡葬改革,移风易俗了!现在禁止使用棺木,改土葬为火葬了。期间也不允许乱烧纸钱、乱撒纸钱,乱燃放烟花爆竹了。在农村有不少地方葬礼甚至禁止吹奏唢呐、弹奏洋鼓洋号,禁止宴请戏班。对此你做何感想呢?

农人认为农村实行殡葬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与其厚葬薄养不如,厚养简葬。生前不当孝子,死后当孝子,其实是伪君子。

以前农村的红白喜事,完全变为一种盲目攀比现象。厚葬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在农村有的地方,以前一个葬礼下来燃放烟花爆竹的费用高达一两万元人民币。子女多的人家燃放的更多出殡时,从家里随着棺木一直燃放到山上。单不说爆竹燃放时产生的”劈劈叭叭”的噪音,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爆竹的大量燃放会给大气和大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农村葬礼禁止吹唢呐、禁止请乐班、戏班,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盲目攀比现象。生命哭哭闹闹地来,就让它安安静静地去吧,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生命的真谛。大家怎么看呢?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