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对立的吗?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面对当时的“礼崩乐坏”,社会激烈动荡的局面,他提出了一整套如何“为政”、“为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观念。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为政”必先“正名”,还特别强调什么“仁”,坚决反对“犯上作乱”。他从没隐瞒过自己的观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根结底一句话,孔子要复“周礼”,复辟奴隶制。因此,孔子的所谓“仁者爱人”以及他极力宣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本质上是一种虚伪的教条,在当时的社会根本就是行不通的。因为春秋末战国初,奴隶制社会已经走向崩溃,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发展生产力、解放奴隶,已经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以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伦理观念在当时是最不值钱的。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当时也是“百家争鸣”当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可是老子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希望是退回原始社会最好。虽然他的世界观中有朴素辩证观点。但他还是认为老百姓应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既看到了当时激烈的阶级矛盾,同时他也认为统治阶级应该实行“愚民”政策。他曾经指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他既害怕老百姓,同时他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就是老子的名言。因此老子的世界观是消极的。我个人认为在这一点上,比起孔子要竭尽全力去恢复奴隶制来,老子的观念是逃避现实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人是“自然之我”与“现实之我”的矛盾对立存在。
孔子喜谈“现实之我”,老子崇尚“自然之我”。“自然之我”接受肉体的束缚,“现实之我”接受自我意识的束缚,两位先贤的区别如此。
谢邀应答!
应该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以阴阳整体思维为核心的,用清人刘一明《周易阐真》的话说,就是“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注:“中”的汉字结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
由上可知,说儒家是入世(阳、实在)的,道、佛两家是出世(阴、虚在)的思想体系,不是没有道理。
由于儒、道两家都言“中”,首先证明二者是趋同的,最多只是看问题、论述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甚至可以说,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即中庸、大中至正之道)
至于讲到儒、道两家是不是对立的?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原因是,由西哲“第一因”导致“第一果”思想,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凡事无对错,过不及为祸。
2、由上得出结论:人类社会的任何对立,只可能产生于“执两用中”的“中”(看问题的视点:纵横而中)与“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过不及”(看问题的视角:纵横而未中)之间。
望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谢邀请:孔子的儒家讲"仁、智、礼、仪、信"。不过孔子反对柯捐杂税。孔子想的讲的,他一样也没得到实现。孔子讲的是社会上能者与不能者、富者与贫者该怎样进行"礼制",约束了百姓无能者贫者的自由。而道家老子所讲的是以自然客观规律进行诱导能者与无能者、富者与穷者的对社会所向,不限制贫者的自由。儒家和道家不同就在于对治理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所取的方法不同,儒家和道家是对立的。
老子说,孔子有为,走向朝堂(实行有为之法,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我无为,走向山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司马迁说,李耳主张无为自化。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之根基,今天来看,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他们二人的相同点都是统治者的卫道士,不然历代统治者早就将他们的思想封杀了,不会流传至今的。它的不同点是:孔子注重现实,其思想核心有两点,其一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义使他成了统治阶级的忠实卫士。其二是他的仁义礼德善等理念,成了万古流芳的品德标准。而老子属于理想主义者,他的核心理念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主張按客观规律办事,顺势而为,正是基于此,使得他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但是他的“无为”的理念,也带来了消极遁世的影响,他的道家思想,又被后人歪曲利用,产生中国道教。道教虽与人为善,但更多的是逃避现实,去深山修炼成仙,于是便产生了神与仙或迷信,这样,老子也成了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了。至于孔、老对立之说,我看不出来。
孔夫子儒家思想,主讲入世!老子道家思想,主讲出世!二者并不对立,有入就有出,是一个循环系统。
(原创)中国文明古老悠久,古代智慧者善于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学问精湛,自成一家!
孔子和老子都是善于独立思考的智慧者,孔子比老子年轻 ,曾拜老子为师“问礼”成为佳话!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看似矛盾,实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是处世的态度不同!
孔子的“处世态度”是“入世”,他一生广招学子,想以教育改变社会,他的办学思想是“有教无类”,缴“束脩”(学费)即可入学读书!他支持弟子从政,主张实行“仁政”,向学生灌输“苛政猛于虎也”的社会理想!
而老子则主张“出世”思想,提倡“回归自然”,指出“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瞎折腾”,要顺其自然,“上善若水”,要善“处下而利世”!老子能辩证地看问题,他的语言睿智富有哲理,是中华哲学家的鼻祖!庄周师承老子,文章富于想象,恣意汪洋,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庄合璧,成为中国国教———道家的祖师爷!
我认为,孔子和老子都是古代智慧的思想大师,我们尊重古人,才能发展自己!当然,古今时代不同,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古老的文明焕发生机,不能全盘继承,更不能全盘否定,尊重古人就是尊重自己!否则,狂妄自大,只能害己误国而已!
无为而治不太符合现实的要求!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自私的,原始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一旦遭遇灾难将难以生存!
无为而治是一种充满理想的,一厢情愿的,只满足个人愿望的,虚无不实的幻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是“仁、礼”,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具有复礼、回到以前的现实作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一切遵循自然,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一切万物”。两者的根本区别是:1.学派不同。孔子是儒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2.崇尚不同。孔子崇尚“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比较现实;道家老子崇尚“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即崇尚“自然”。
两者的思想虽有不同,但既有相互依存的方面,如孔子的“仁爱”与老子的“无为”等;又有对立的方面,如孔子的“克已复礼”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等。
道儒两派学说都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但他们也有所区别。
我们举一个例子,要是老子和孔子遇到一个生命垂危之人,他们谁会帮助这个人呢。老子提倡无为,遵天而行,天道之下,一切自然而然让它发生,他不会干预尘世的事情,所以他应该不会帮助这个人。而孔子讲仁者爱人,想必他肯定会帮助这个遇到重大困难的人。
那道儒两家的学说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谁更好就不言而喻了。
老子的道德思想是揭示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可为不可为,做正确的选择,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孔子思想更注重人的主动进取,通过学习,逐渐提高层次,学而优则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