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穷养大的女孩为什么会那么自卑。长大了,生活不拮据了为什么还是不敢花钱?
我们常听说,穷养孩子能让孩子更懂得金钱来之不易,更懂得承担人生责任,但实际上,穷养孩子也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和人生阴影。
人的认识记忆都是有选择性的,特别是小时候,比如全家旅行的一次旅行,不管旅途如何,大多数会记得出游的快乐。
一直强调父母挣钱不容易,强调家里不富裕,在各个角度全方位的“穷养”,什么都说不买没钱,这样诉苦的生活会一直伴随他的成长,只记得家里“穷”。
长此以往,长大后的就算挣钱了富裕了,心理也是无法自愈的,因为从小“穷怕了”,没有钱没有安全感的已经渗到骨子了。
我见过一对夫妻,有个女儿,两口子工资不低的,生活过得之节省,家里只装了一个白炽灯,去他们家里做客,黑黢黢的,从来没有人在他们家吃过饭,因为只有3个人的碗筷,看小区里别人买了件新衣服,每次都是“你怎么浪费”的嫌弃表情,都劝她给孩子买件衣服收拾干净些,她说“买什么买,我就是这样过来的!”同小区的小朋友都不跟她女儿玩,因为她女儿每次拿着人家孩子的玩具不放。
穷养穷养,不是真的在“物质上”穷养,很多时候穷养过头了,精神也会贫瘠,还谈什么视野?谈什么格局?!
你不必告诉孩子“家里穷”“这个不买那个不买”,父母不过度节省浪费,不重复买东西不乱买东西,就是言传身教,像全家旅行,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做一个经济适用的计划,让他体会了解金钱的用法。
所以,劝告想穷养孩子的父母,不要在孩子心里种下“穷”的负能量,只有挫折没有满足的教养,一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中国人的老话说:“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的内涵我个人感觉并不是儿子让他过着穷苦潦倒的日子,女儿过着要什么给什么的生活。这句话的内在是男儿要练就一棵从困境中知道立志奋发拼搏的精神。女孩要练就在什么时候不能唯唯诺诺,低人一等的思想。将来她要为人之母掌控家中的各项事务,要有强大的内心合理的支配财款的能力。
我们养有一女儿,从小在生活和学习用品上给予宽松的掌握。教育她艰苦朴素但不从经济上从严,穿着亲戚的旧衣服讲明不是家中买不起。道理给她讲淸楚不能让她有悲观的情绪。上大学后理工大学农村的孩子较多,因为那时候的农民还未富裕,所以花钱家长有规定数目。当她问我们有什么规定时,我告诉她生活上要注意健康,不要在去市场批发低廉价格的方便面了。有一位家庭富裕的同寝室同学妈妈,因为学校在海滨城市海产品较多,她买一些产品在寝室自己加工让其自己女儿吃,把买的处理不好的准备让同寝室的同学吃。女儿客气的谢谢说上自习去了。后来这位妈妈告诉她女儿说:“那个平时穿校服的同学应该见过世面”。前年她们全家一起到北京玩女儿招待她们时候,这位妈妈还说当年所做之事不应该。
所以,我的认知是女儿要从小抓起培养她的处事能力,增强她的见识从根本上树立一个观念合情合理的运用好钱财。为将来的家庭生活品质具备能力。绝不是让她成天好吃好喝随意花钱。


小时候家里没穷到衣服都买不起的地步,但是,作为一个女孩,大学才有自己的胸罩,之前穿的是从小学穿到高三的背心,怕凸点,里面至少穿两,夏天也是,上初中以后几乎没说过话,同学对我的印象就是孤僻,其实我不孤僻,小学班级头头那种,当你穿的都是大姨大姑不要的衣服的时候,同学看你就像看怪物一样,你也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年到头能磨来一件新衣服都是奇迹了,大学毕业自己赚钱以后,才开始给自己买衣服,所以我现在衣服穿不够,什么结婚生孩子的,都没有我买衣服的瘾大,就是穿不够,每月都会买,朋友老说你都快奔四了,留点钱吧为自己将来打算,但是现在做梦还是会梦见自己刺身裸体的现在人群里,到处找东西遮挡,然后周围都是嘲笑的声音,所以醒来就是翻淘宝,睡前不在衣柜前站一会睡不踏实,这个阴影不知道要跟我多久,所以有孩子的,不说给她穿多好的,至少让她穿的站在同龄孩子中不异类,不要被指指点点,不要破衣烂衫的被孤立出去,心情真的很崩溃,大家真的会把她当做精神不正常的人隔离,伤害会在心里影响很久,恢复期特别久
“人穷志短,马痩毛长。”出生于贫困家庭,每天听长辈在柴米油盐中叹息、埋怨、争吵,注定缺乏活泼开朗阳光的一面。马无足够的伺料喂养杂毛如草、遇风颤抖、缺乏纠纠雄风、当然无生机活力。这现象形成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习惯成自然。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时日,在为生存努力奋斗的时候,出人头弟几乎是唯一砥砺前行的动力,沉默奋斗的人很少关注自己的姿态。又“穷在大路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嫌贫爱富成为流行病,受歧视会增加自卑感,孤苦伶仃注定了孤僻缄默忍让的个性。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贾俯的焦大注定没有妙玉的从容淡定与优雅,生活在底层,关系融洽者都有贫困带来的不自信,耳濡目染,养成了谨言慎行的品行,低眉顺眼为常态,少有大气高端时尚的表现。
3.穷乡僻壤的孤末小户人家,家庭教育存在偏差。一切从良心出发不错,但仁义理礼总捆绑孩子的手脚。如我村就有家里来客人了、孩子不能上桌陪客人吃饭以示尊重的习俗。见到诸如下乡干部之类的人物大人总事先叮嘱孩子尽量不说话、甚至避而远之。由于资源的限制,孩子少有旅游、公益、娱乐、集体活动的机会。长此以往,小心翼翼、察言观色、胆小怕事成为性格中的主要元素。
当然,并非千篇一律,以707分的成绩考上北大的“寒门女孩”王心仪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内心阳光璀璨,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性格 依旧乐观,充满了蓬勃朝气,她风趣幽默略带自嘲的《感谢贫穷》一文彰显了贫穷也能助人优秀的道理,而她自身的阳光、大方、洒脱令无数莘莘学子热泪盈眶、自叹弗如。所以,并非畏畏缩缩都来自贫困,贫困也非畏畏缩缩的唯一原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象也客观存在。我来自大山,富裕与我无缘,但在与穷困潦倒抗争的过程中:大人的纯朴给了我忠厚,大人的朴素给了我勤俭,大人的勤勤恳恳给了我踏踏实实,大人的豪迈乐观给了勇敢顽强。使我很早就融入了姹紫嫣红、千奇百怪的社会!在高频率的生活节奏中义无反顾、冲锋陷阵,不畏艰难地在人才济济的群体中去进取、去竞争。
勇敢者都不畏缩!
呃。。我虽然有妈,但因为家庭原因,爸妈带着哥出去打工,把我留在姨家,然后没人管,衣服没人买,钱有,都是爸妈寄的,但那时候小,不知道花哪里去了。都13 4岁了,发育了,也没穿内衣,就不懂,看别人的孩子,很羡慕,慢慢的自卑,脾气暴躁,缺乏温暖,后来跟爸妈团聚,妈还是不管,感觉她自己也不会照顾自己,别说我了,还是靠我自己,那时候刻苦学习,成绩不错,爸妈管的只有钱,妈还嫌我长的胖丑,感觉没人家的好看,现在想想妈不照料,我自己能好看到哪里。后来接触网络,变的成绩差,因为网上聊到可以关心内心的人了。渴望那种关怀,是家里给不了的。最后爸妈发现,责怪!唉…再后来上大学,给的只有钱,没有关怀,几乎打电话就没和我妈说过话,没啥交流,更别说关心了。钱也是花的快了,会骂。就这样,感觉好讨厌,想脱离她们!大学恋爱了,那种温暖好幸福,可能不是爱,也不是喜欢,就是觉得对我太好,喜欢被别人关心的感觉,最后分手由于性格不合,感觉像个傻瓜。很痛苦,然后开始打扮自己,减肥。化妆,做头发,然后回到学校,几乎都不认识我了,变的很漂亮。也自信了,又找了个男友,最后走上社会,没向家里要一毛钱,过年过节还是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家不是我的,没感觉到温暖,反而每次回去还要求你给人家买东西,妈根本不体谅刚毕业在外面的难处,感觉心凉。最后我和男友在什么没有的情况下,嫁给了他,因为我想有个温暖的家,过年的时候会很温馨,确实,男友家里条件不错,公婆对的好,虽然新房家具都没有要,但很幸福,现在有了小宝宝,公婆又给买个新房,孩子有人带,饭有人做,老公上班,公婆有退休金,我们没压力。我目前享福中,很温馨。等孩子大点,我出去工作。老公对我也很好,俩人一起奋斗努力,我不会让我的孩子从走我的路。最让我头疼的是娘家穷。爸妈现在又对我好了,我理解他们当初的不容易,不再说什么,但不代表不记得。不过我眼里看的很清楚,哥有4个孩子,压力大,爸妈那意思,很明显。我明白,但我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努力吧。爸妈我也不会不管她们。毕竟没有她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人啊,慢慢在成长,老天是公平的。努力吧。晚安。
我小时候家里穷,夏天想吃冰棍,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买了一块钱的冰棍,我妈特别生气,因为她千叮咛万嘱咐只能买2毛钱的冰块,最后她打我,冰棍也不允许我立刻吃,在碗里面化成了水。打了我好久,让我自己反省。一直到下午,冰棍化成水都热了因为家里夏天温度高。我那时候就知道了,像我这种人不能吃冰棍。一直到我现在,穷是刻进了骨子里,真的特别痛苦的。小时候我妈用扁担砸我打我,因为家里穷,她心里也苦,所以孩子是她的出气筒。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释怀。我一直到高中我妈才舍得给我买了自己的内衣,初中穿我阿姨和我妈的,我妈胖我只能自己用针线把内衣缝小点。那时候我阿姨有一个大红色的胸罩,没办法我只能醒着头皮穿,被班上的男生取笑。我这辈子无法忘怀!不喜勿喷,穷没有错,可是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到现在都是自卑的人!
今日话题:你是被穷养大的还是富养大的?在教育的问题上,你更赞成哪种养育方式?
【格格巫育儿日记:育儿达人,亲子阅读,科学育儿,一孩之妈、专注育儿话题,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分享、转发!意在传播育儿知识,内容仅供参考。谢谢!】
我认为穷养富养是父母养儿女的一种态度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有人说是家里有没有钱,这是一方面,但是从另一方讲是家长给不给孩子合理的花钱。就比如我,家里是大城市的,算是一般家庭,不是“有钱”但是不穷。家里人从小给我零花钱很有节制。我理解他们的想法,如果小孩子有想要的东西他们觉得可以就直接买给我。但是这剥夺了一个孩子从小支配金钱的能力。因为家里并不穷,导致我喜欢跟风,别人有啥我也要有,家里不给我买我攒钱也要买,上学时候把饭费省出来,那一点一点的攒钱的感觉我这辈子都不会忘。其实这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长大以后挣钱了花钱更没有节制,因为那种手里攥着钱的感觉新鲜、满足、令人兴奋。不由自主的想去满足欲望。好衣服、护肤品、奢侈品,有用的没用的都要买,一定要把钱都花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自卑心。把钱看的太重。买完会觉得很空虚,因为金钱换来的是冷冰冰的物体,除了当时刷卡那种兴奋什么都没留下,但是手里有了钱还是要花…我觉得这是一种自卑,一种拼命得向父母证明,我过的非常好,我过的是有钱人的生活。但愿我的孩子不要走我的老路。我会告诉他家里有钱支撑你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但是也要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我会带他天南海北的看看,告诉他世界上不仅有金钱、欲望。
有一种鸡汤,我觉得是最毒的,那就是“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这句话的逻辑起点是:男孩子穷养,能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和对生活的抗压能力。女孩子富养,可以让其增强抵御物质诱惑的能力。对这个鸡汤,我是深不以为然的。
我认为,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穷养和富养,而应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力所能及地让孩子多见见世面。比如,多带孩子出去旅游一下,经常下下馆子,买几身漂亮衣服,手机不要太寒酸等等。孩子见的世面多,穿的不太差,大饭店、小饭馆、肯德基都去过,在同学面前就不会自卑,对培养孩子完整健康的人格非常重要。
去年,有一次我和老婆去吃拉面。正吃的时候,面馆小老板的孩子放学了。学校要订奶,孩子向爸爸要钱。他爸爸不给订。孩子很委屈,嘟嘟囔囔的说“人家都订”。她爸爸还是不同意,我在旁边看着,那孩子难过的都快哭了。后来,打开书包写作业的时候一直摔摔打打的。我当时在想,一份奶不过几百块钱而已,家长为了省这几个钱,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试想,别人都喝奶的时候,孩子眼巴巴的看着,那得多尴尬,多自卑!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走出自卑的阴影!
我对孩子一直采取培养自信的教育模式。所以,无论是条件优越的,还是条件一般的家庭孩子,他都能玩到一块。他经常跟同学一起出去吃饭,孩子们轮流请客,我觉得这对一个孩子的心智发育非常好,所以我都是大力支持!前几天,人家跟一个同学去吃西餐。他的同学说,西餐可以不是经常吃,但是一定要懂。我深以为然!
温馨提示: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点赞和评论,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阅读相关文章!
关于穷养和富养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我想回答的是为什么穷养大的孩子长大了还畏畏缩缩。我小时候家里不穷但是比较拮据,爸爸做生意失败,靠妈妈的薪水养家,妈妈省吃简用的攒钱供我和妹妹上学,替爸爸还账,于是整个童年到高中结束我听到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要节省,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妈妈的衣服用品都是便宜的,每次卖东西都是不停的讲价,她很辛苦,也衰老的很早,她也会不停的对我说她多不容易,多辛苦,所以我一直不敢花钱,总觉得花钱有负罪感,乱花钱就对不起她,以至于工作了赚了钱一买衣服或者吃饭就会想我怎么可以这样,我的爸爸妈妈还在辛苦攒钱呢,我这样花钱太对不起他们了,有时候我舍不得买东西不是没钱而是有浓浓的负罪感,因为小时候没有见过大场面,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见过稍微高级一点的东西,因此胆小,最怕把别人的东西弄坏,要说为什么会畏畏缩缩,关键还是对待钱的态度有问题,觉得钱很重要,现在我逐渐明白钱就是工具,是供人享受的一个东西,舍得花钱,看淡了就变的大气了,人有了气场就不会再畏畏缩缩了,我工作以后经常给我妹妹零花钱,高中就是一周两三百的给,告诉她钱很重要,但是它就是用来享受的,努力赚钱,努力花钱,所以她比我幸福,一直很大气,我也很开心。现在我自己也有了小孩,一方面我会替他攒钱,另一方面我也要过的精致优越,这样言传身教他才能正真体会金钱的意义。
古人云:“穷养儿,富养女”?。我理解的“穷养”,是不娇生惯养,让孩子懂得付出才有收获,而不是无论如何都得不到。“富养”,应该是为孩子提供所有成长的条件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却不为她指明方向。
作为一名老师,和孩子打交道过程中,切身体会穷养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怨恨的性格,对世界怀满恶意,对别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强烈的落差感,面对人缩手缩脚的。穷养抑或富养都要有个度,有的家庭乃生活所逼,很难为孩子创造富养的条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孩子要成才,就不能回避“艰难困苦”。让孩子过早地亲近“富”,远避“穷”,看似爱之,实则害之。当然,“穷”养,并非是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而是让父母减少娇生惯养、包办代替,从小多一些经历、多一些锻炼。
让孩子过点苦日子
现在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给孩子大量的金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买回了囚车和监牢。经济腾飞了,腰包鼓起来的家长们将钱用在培养子女上,这本无可厚非,可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但绝不能给他们太过奢侈的物质享受。为了孩子将来成长,还是过点“穷日子”为好。
让孩子体验挫折感
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爱子观,会促使孩子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挫折会激发孩子勇敢无畏的精神,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作为父母,就必须让孩子遭遇“挫折”,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让孩子拥有自制力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育人大忌。很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这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孩子能接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能有创造力吗?所以,父母要尽快从儿童时起,就教会并让他们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生活自理、会做家务、做饭、独立办事是人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