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全是令妃的女儿,为何地位不相同?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8关键词:和硕,公主

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全是令妃的女儿,为何地位不相同?

点赞1、阜阳市 网友:心已碎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令妃是乾隆时期的一个传奇女子。初入宫就以汉人包衣之后的身份,成为皇帝的嫔妃,而且直接越过了答应、常在两个级别,被封为贵人,不到三年就晋升为令妃,之后又一步步的爬上了皇贵妃这一仅次于皇后的位置。

令妃的传奇性除了越级晋封和光速晋升之外,还有就是她入宫之后就一直得到皇上的宠爱,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乾隆都时专宠令妃,对令妃的宠爱堪比富察皇后。乾隆一生之中只爱过两个人,一个是富察皇后,一个就是令妃魏佳氏。据说乾隆的寝宫里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动的,一件事富察皇后逇衣裳,一件就是令妃的玉枕。

令妃如此受宠,还有一个佐证。乾隆儿女众多,总共生了17个儿子,10个女儿,不过夭折半数,活到成年的只有十来个。而令妃一人就为皇帝生了六个儿女,其中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活到成年的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只有源源不断的宠爱,令妃才有机会生下这么多孩子,这足以见令妃是多么让乾隆喜爱了吧!

自古以来,后宫都是母以子贵,但是有些时候也是子以母贵。如果母亲的地位高,孩子在皇帝眼中自然就受宠爱一些,如果母亲的位分低,又不得皇帝宠爱,那么子女被忽视也是很正常的。据说乾隆的生母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宫女,所以乾隆还是四阿哥的时候,一直不得皇帝的宠爱。直到雍正的孩子都夭折得差不多了,而四阿哥又表现得天资过人,这才得到雍正的注意。

令妃虽然是以汉人包衣的身份入宫,但在后宫只要有皇帝的宠爱,身份问题那都不是事。令妃之所以能爬上皇贵妃的位置,是因为乾隆皇帝给她抬了旗,将下五旗包衣身份的她抬到上三旗,赐姓魏佳,所以令妃后来也成为了上三旗的贵族身份。令妃地位提高了,又得到皇上的专宠,她的孩子自然也受皇帝的宠爱。

令妃活到成年的孩子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十五阿哥颙琰了,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颙琰一出生就很受皇帝的喜爱,这其中固然有令妃的缘故,更多的也是颙琰的乖巧和上进让乾隆喜欢。令妃的两个女儿也很受乾隆的喜爱,但是这两个女儿一个被封为固伦公主,另一个却只被封为和硕公主,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什固伦、和硕公主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看过还珠格格,里面皇帝的女儿都称格格,那么格格跟公主有什么区别呢?格格是后金时期满族贵族女子的称号,不管是皇帝的女儿,还是亲王、贝勒的女儿,都称为格格。像苏麻喇姑就叫大玉儿为格格。

而格格的称号也不仅仅只是指满族的女子,还有汉人格格和蒙古格格,他们虽然比满族的格格地位低,但是也属于格格,也只有蒙古族和汉族王公的女儿才能称为格格。而且汉人格格只有在清朝初年才有,因为清初才有汉人藩王,比如吴三桂、尚可喜等藩王,康熙帝平定三藩后,汉人藩王就消失了,汉人格格的称号也随之消逝。

皇太极建立清朝后,效仿明朝的制度,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并规定之后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嫔妃所生的女儿或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固伦在满语中是指国家,和硕是指地方。而格格的称号就专指王公贵族的女子了。

从清朝的公主制度来看,固伦公主显然比和硕公主要尊贵得多。首先固伦公主是皇后的女儿,嫡女。其次固伦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的品阶,而和硕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世子的品阶。最后,固伦公主的服饰比和硕公主的服饰要贵气许多,包括冠顶的镂金、东珠、珍珠等贵重装饰品,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虽然清朝对公主的封号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也并非一成不变,也有嫔妃所生的女儿被封为固伦公主的例子。比如恭亲王常宁的女儿因为嫁给了科尔沁头等台吉班第,被封为固伦公主。乾隆的十公主是纯妃所生,这是乾隆最宠爱的公主,因为下嫁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也被加封为固伦公主。

其实,清朝加封固伦公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皇帝或皇太后非常喜爱的女儿有可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另一种就是为了联姻需要,主要是满蒙联姻时,为彰显皇恩浩荡,巩固邦交友好关系,皇室或王宫贵胄的公主下嫁蒙古时,非皇后所生的公主也会加封为固伦公主,郡主会加封和硕公主等等。

我们都知道,令妃到最后也只是皇贵妃,并不是皇后,照理来说,令妃的女儿只能封和硕公主,但是令妃的两个女儿一个加封为固伦公主,一个被封为和硕公主。

令妃的第一个女儿是乾隆的七公主。当时30岁的令妃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就是七公主,乾隆非常喜欢这个女儿,再加上令妃的缘故,七公主后来也被封为了固伦公主。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乾隆给七公主找的夫婿地位高,七公主的嫁的是扎萨克和硕亲王拉旺多尔济。

在清朝,固伦公主配亲王是标配,乾隆于是给七公主抬高位分。所以说七公主能封固伦公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夫家的缘故,加上令妃的地位和皇帝的宠爱,加封固伦公主是很正常的事。

而令妃的第二个女儿九公主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九公主晚出生了两年,虽然也是令妃的女儿,也得到了乾隆的喜欢,但是显然乾隆对九公主的喜爱并不如七公主,乾隆最喜欢的还是七公主和十公主。而且最关键的是,九公主所嫁的夫婿扎兰泰只是一等公爵,札兰泰的爵位配不上固伦公主,所以九公主就依照法令被封为了和硕公主。

所以,清朝的公主如果想要被封为固伦公主,主要还是看所嫁的夫婿地位怎么样,其次就是皇帝的宠爱和母亲的地位。虽然九公主只是被封为了和硕公主,但是地位已经很崇高了,札兰泰的一等公爵也不是小爵位,总的来说,令妃的两个女儿还是嫁给了如意郎君。只不过天不假年,这两个公主都属于红颜薄命,七公主20岁就去世了,而九公主23岁去世。虽然是金枝玉叶,锦衣玉食,但是过早的香消玉殒,哪怕是极尽荣华富贵也享受不到了吧!

点赞2、大同市 网友:傲视范儿

同母不同命,或许这两姐妹自己都没想到,嫁的人不同,会让她们的地位差那么多。

令妃两个的女儿,分别乾隆的皇七女和皇九女,前者被封为大清最高“等制”:固伦公主,所谓固伦,乃是指“国”,而后者仅是:和硕公主,在满语中,和硕指的是“地区”,在级别上,差的只是一级,可实际地位却千差万别。

按理来说,都是同一个母亲、父亲生的,就不会存在封号上的差距。

而且公主和皇子不同,皇子们可以建功立业来获得皇帝的封爵,这个是可以因为努力有所改变的,因为大清的皇子没有必须要被封爵的说法,皇子最后到底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贝勒、贝子,全看自己奋斗。

但公主却是不行,自古以来,根本没有公主建功立业改变地位的惯例,所以大清公主,只能等待皇帝给“封号”。

如今在关于清朝公主“封号等级”的问题上有个很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把公主的“生母”的身份地位和她们的封号挂钩:

第一等级:固伦公主。

关于固伦公主,更好的理解就是皇帝的“嫡女”,因为只有皇后生出来的女儿,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在汉族礼法意义上,这就是嫡女。

除此之外,皇后的养女也好,还是其他妃嫔所生的女儿,都不能称固伦公主。

第二等级:和硕公主。

在大清,和硕是一个很高规格的前缀封号,比如和硕亲王。

不过和硕公主并不等于和硕亲王,而皇帝的亲生女儿,不论妃嫔所生,都可以被封为“和硕公主”,所以和硕公主可以理解为皇帝的“庶女”,真实的地位是和男子中的多罗郡王对等的。

有的人觉得,关于固伦、和硕两个等级的公主封号,是有着很严格的规定的,非嫡女不可以称固伦,庶女只能称和硕。

但事实却是,公主的封号大小,并没有严格的大清祖制所限制,不管是庶女还是嫡女,她们最后获得什么封号,首先是要看皇帝对她们的具体感情如何,极度宠爱这个女儿,说不定就封为固伦公主了,其次就是看这些公主在出嫁后,夫家的身份高低。

乾隆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

乾隆是爱女儿的,在历史上,越是成功的人帝王,就越爱女儿,只有活得苟延残喘的君主,才会把女儿当成纯粹的政治工具。

固伦和静公主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其生母乃是乾隆的宠妃魏佳氏,也就是令妃。

不过令妃当时不是皇后,这注定了和静公主在长大之后,她的封号只能是“和硕”公主,假如那个所谓极其严格的“大清公主封号规则”真的存在的话,和静公主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固伦公主。

在享受着乾隆和令妃的宠爱下,和静公主慢慢长大,可即便乾隆再爱女儿,有些政治联姻他必须要去面对,时值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人物需要拉拢,那就是第一任“超勇亲王”策凌的继承者,当时蒙古喀尔喀部的成衮扎布。

为了拉拢成衮扎布,乾隆将皇七女和成衮扎布的儿子拉旺多尔济安排“联姻”,两人虽然年纪都很小,但当岁数到了,两人便会成亲,拉旺多尔济也是注定的驸马爷,有了乾隆的拉拢,喀尔喀部则更加地忠诚卖力了。

在这段“提前”订好的婚姻里,乾隆是很重视他的小女婿拉旺多尔济的,比如他在乾隆二十九年的时候,就曾一次性给了拉旺多尔济十年的俸银,然后用这笔钱来让拉旺多尔济开设当铺,每年可以得到两千两的固定收入。

这也是为了把拉旺多尔济所在的博尔济吉特家族和爱新觉罗家族绑得更紧。

到了乾隆三十五年,皇七女和拉旺多尔济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了,此时的第二任超勇亲王成衮扎布已经有些病重了,因此拉旺多尔济是继承超勇亲王的最强力竞争者(他可能还有兄弟在世),为了给足喀尔喀部面子,乾隆把皇七女的地位抬高,直接封为“固伦”公主。

如果这个时候按照大清那个对公主极其严格的“祖制”来讲,皇七女是根本不可以被这样册封的,因为礼法不对,所以这能解释的就是,所谓皇后之女才能成固伦公主,应该是一种理想化的礼制,并不是符合实际的东西。

而把皇七女封为了固伦公主后,两人很快成婚了,到了次年,成衮扎布去世,拉旺多尔济很顺其自然地继承了和硕亲王的爵位。

即便是女儿结婚了,乾隆也没有停止对女儿的爱,甚至还爱屋及乌,他经常给女儿女婿一家送东西吃,偶尔经过了也会去看看女儿,即便这个时候女儿年纪也不小了,因此乾隆封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这里面也还有感情的因素。

只可惜过了数年后,也就是乾隆四十年,固伦和静公主去世了,在这一年的正月初十,仅仅是二十岁的年纪,乾隆很悲痛地写了两次祭文。

很凑巧的是,在固伦和静公主死后的十几天,她的母亲令妃也撒手人寰了,虽然没有历史记载两者的先后离世有关联,但作为母亲的令妃听到女儿的死讯,必然也是很难过的,因此令妃的死,有一部分原因是为固伦和静公主悲伤所致。

乾隆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

在乾隆的皇九女出生两年后,令妃再次为他生下一个女儿,这就是乾隆的皇九女,而皇九女出生的地方,乃是当年雍正所在的圆明园。

和姐姐一样,和恪公主打小也受到乾隆的宠爱,且也是在年幼的时候被乾隆定下了“婚约”,只是和恪公主的夫家没有博尔济吉特家族那么显赫,乃是她的祖父雍正皇帝的“母族”:乌雅氏。

乾隆二十九年,乾隆朝的“大功臣”乌雅·兆惠病重将要去世,乾隆亲自到了兆惠的家里看望。不过皇帝的关心没有挽救他垂危的生命,最后兆惠去世时,乾隆又到了兆惠的家里酬酒祭奠。

祭奠的同时,乾隆当场表示,要把自己的皇九女和恪公主许配给兆惠的儿子扎兰泰,用这个方法来完成爱新觉罗家族和乌雅氏的联姻。

那么兆惠为什么值得乾隆这样做呢?

兆惠在大清算得上是“第一边防将军”。

当年兆惠奉命驻守新疆伊犁,在西北地区的准噶尔和回部叛乱的时候,兆惠毫不畏惧地多次击败敌人,把他们试图分裂当时的新疆的想法打灭,最终兆惠牢牢地为大清守住了新疆这么一大块地区,而“新疆”之名,就是兆惠所创造的。

因为兆惠直接保卫的领土高达190万平方公里,并且令其统一,兆惠在民族统一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回归朝廷的时候,乾隆亲自出城为他牵马,并且封为一等公。

虽然看似一等公的爵位不高,但兆惠在乾隆的心中地位很高,他也位列于紫光阁,仅次于功臣排行第一的傅恒。

这也是为什么在兆惠死后,乾隆就跟当年李世民把新城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一样,把皇九女许配给兆惠之子,此乃对其功绩的认可,也是对其家族地位的保证。

过了八年后,十四岁的和恪公主出嫁,出嫁前她被乾隆封为了“和硕公主”,跟她的姐姐固伦公主差了一个等级,但两姐妹出嫁的时候,得到的赏银都是一样的:一万两银子。

其实和恪公主只是被封为和硕公主,根据他的夫家乌雅氏是可以预料到的。

虽然大清公主的封号没有真的那么严厉死板的规则,但对于皇帝来说,能不泛滥随便封,还是要克制一下。

和静公主嫁的是蒙古,属于是“和亲”,这里面的政治意义很大,而和恪公主只是属于“联姻”,还只是满族人内部的联姻,不需要花费那么大的成本拉拢,因此在名义上,和静公主要比和恪公主高。

姐妹的地位虽不同,但乾隆的宠爱却一样

在乾隆的心里,不管是和静公主还是和恪公主,他们在乾隆的皇十五子永琰被秘密立为储君后,未来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因为她们都是永琰的亲姐妹,即便乾隆未来不在了,永琰也会对她们好,虽然这件事情,只有乾隆心里有数,别人都不知道。

作为皇帝,乾隆很宠女儿,不过不得不把女儿都嫁出去,这是人之常情,即便是最受宠的固伦和孝公主,也是一样的,后来嫁给了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因此封号是表面的,乾隆对公主们的爱是深沉的。

比如和恪公主,在她出嫁后,乾隆就多次赏赐东西给她,丝毫不减宠爱,在和恪公主的女儿出生后,乾隆对这个“外孙女”也很疼爱,没有说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孙女而减去宠爱。

只可惜,福深就命薄,和恪公主在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跟姐姐一样,命很短,据考证和恪公主的死因是因为“肺部”疾病导致的。

在她去世后,乾隆干脆把外孙女带进宫中抚养,这在大清历史上是很少的,即便是在古代历史上都是很少的,抚养和恪公主大女儿的,乃是乾隆和固伦和孝公主的母亲:惇妃。

而乾隆还考虑得更加周全,把以前和恪公主的遗产全部留了下来,就是为了以后给自己的大外孙女当嫁妆,当“大格格”长大后,乾隆帮外孙女安排了蒙古科尔沁的贵族联姻,属于是安排好了外孙女的下半生了。

能做到这样的外公都不多,更何况他是一个皇帝。

所以说,不管是固伦和静公主还是和硕和恪公主,乾隆所给予的感情和宠爱都是一样的,甚至会爱屋及乌,可见乾隆对女儿的态度。

令妃的两个女儿,可以说是大清礼制和和策略下的两个典型,明明出身一样,但是结果却不一样,所幸爱新觉罗家族处在和亲、联姻的优势,乾隆有足够的能力护女,才让这种差距,没有造成太大的偏差。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点赞3、十堰市 网友:歌岛礼矢

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格外注重礼制。皇太极时期推行汉族文化,沿袭汉礼,明确规定了只有皇后嫡出的女儿称为“固伦公主”,嫔妃所生以及皇后收养的女儿儿则为“和硕公主”,且都要经过册封大礼,公主才能得到封号。

嘉庆生母令妃娘娘,汉军旗包衣出身,温婉淑德,深得乾隆喜爱,十年生了六胎,一路从升迁令嫔到令妃,再到令贵妃,直至做到了皇贵妃,代理皇后执掌后宫十余年,但因为出身卑微,即使获得盛宠,一生也无缘后位,在嘉庆登基后追封其为孝纯仪皇后。所以,按照祖制,令妃的两个女儿都应该是和硕公主。

那为什么皇七女和静公主可以被册封为固伦公主呢?

其实,清朝出于政治考虑和彰显皇家恩德,一些格格在出嫁时会得到加封。

满蒙联姻时,一般去蒙古和亲的公主,即使非皇后亲生,也会被封为固伦公主,下嫁蒙古首领,彰显皇恩浩荡,显示两帮友好的诚意。王宫贵胄家的女儿在下嫁蒙古时,也都会得到加封,郡主加封和硕公主,县君加封郡君,以此类推。比如:恭亲王常宁长女纯禧固伦公主,由康熙抚养于宫中,封纯禧和硕公主,后进封为固伦公主,嫁科尔沁头等台吉班第(奇塔特之孙)。

再者,公主受皇帝宠爱或者下嫁朝中重臣时也可能会得到加封。

乾隆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乃是淳妃所生,按理应是和硕公主。因颇受乾隆喜爱,又下嫁给权臣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被加封为固伦公主。

乾隆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被破格加封也是因为嫁给了厉害的夫婿。其夫拉旺多尔济,出身显赫,祖父是康熙帝的额驸超勇亲王策凌、父亲是札萨克和硕亲王成衮札布,袭封超勇亲王,官拜领侍卫内大臣、寻兼都统,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祖父、父亲都功勋显赫,拉旺多尔济更两次救过嘉庆皇帝,还因此成了跛子。所以,和静公主被加封固伦公主也是典型的“妻以夫贵”。

清朝格格中被破格册封的还有许多,像还珠格格中晴儿的原型是和硕安亲王岳乐之女,父亲早逝,由中宫抚养,一位宗室远支之女在出嫁时被册封为和硕公主。

而皇九女和恪公主,虽与姐姐一母同胞,可惜没能嫁进姐夫那般显赫的世家,只能屈居和硕公主了。

点赞4、遂宁市 网友:毕双禧

谢邀。按照清朝惯例,一般只有皇后的女儿才有资格受封固伦公主,嫔妃的女儿只能受封和硕公主。令妃生前最高也是皇贵妃的等级,死后才被追封为孝仪纯皇后。



所以按常理来说,令妃所生的两个女儿七公主和九公主,只能受封和硕公主,可七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而九公主却被封为和硕公主,一母同胞的姊妹,待遇却大不相同,究竟是为何?

我认为倒不是乾隆偏心眼,主要是七公主嫁了一个地位尊贵的老公——札萨克和硕亲王拉旺多尔济。古代的公主,看似金枝玉叶,实则大多沦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清朝尤甚。



拉旺多尔济家族在清朝非常显赫,其祖父是大清的额驸超勇亲王策凌,祖母是康熙时期的公主。

在清朝固伦公主和和硕亲王是标配,所以乾隆为了使这段婚姻门当户对,专门抬高七公主的地位,在她婚前的七个月被加封为固伦和静公主。



而九公主的额驸是一等武毅谋勇公札兰泰,地位只是公爵,不可与拉旺多尔济相提并论,所以也就没必要破例抬高九公主的封号。虽然两位公主的封号大为不同,但命运却极为相似,七公主活了20岁,九公主活23岁,二人均都红颜薄命,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了。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点赞5、邢台市 网友:孤王戏

除了十公主,其他女儿,在乾隆心中都是工具。令妃的这2个女儿,1个远嫁,20岁去世,死因不明;1个下嫁,23岁去世,死因无解。她们只相差2岁,地位截然不同,只因用处不同。



令妃是清朝后宫的传奇。


清兵入关之际,曾定下祖训:汉人女子不得为妃。


但令妃打破了这个祖训。


她不止成了令妃,后来还当了皇贵妃,掌管六宫,死后被乾隆追赠为孝仪皇后。


令妃和乾隆的结合,是孝贤皇后的特意成全。


可能因为这一层缘故,令妃晋升的速度,堪比坐火箭。


她从宫女起步,跳过答应、常在的位份,直接被封为贵人,此后,不到3年,她就成了令妃。


令妃去世后,乾隆追封她为孝仪皇后,但这非常不合规矩。


按照先例,令妃的皇后之位,应由她的儿子嘉庆来追赠。但显然,乾隆等不及,便率先让她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后”。


令妃一共有两个女儿:七公主和九公主,两人相差2岁。


然而,前后脚出生的两位公主,待遇却天差地别:七公主被封固伦和静公主,九公主只被封了和硕和恪公主。


这两位小公主出生时,令妃和乾隆的感情非常稳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固伦与和硕的区别】


“固伦”与“和硕”,都是清朝公主的封号级别,但是这二者的待遇,可谓天差地别。


在待遇和品阶上,固伦可以理解为亲王的待遇,而和硕只是郡王的待遇。


两者待遇差别有多大?


以坐轿子这件事来举例,固伦公主可以坐金顶轿子,但和硕公主只能坐银顶轿子。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嗣后,固伦公主品秩著视亲王;和硕公主品秩著视郡王。向来固伦、和硕公主俱乘银顶轿,嗣后固伦公主著乘金顶轿,和硕公主仍著乘银顶轿。


两者结婚时,待遇差别就更明显了。


  • 就宴席而言,固伦公主可以大宴2次,但和硕公主只能大宴1次。


  • 就礼仪护卫人员而言,固伦公主的礼仪护卫人员为:三品翎顶长史一员,头等护卫1员,二等、三等护卫各1员,六品典仪2员;和硕公主的则是:四品翎顶长史1员,二等、三等护卫各1员,六七品典仪各1员。(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 就嫁妆而言,固伦公主的嫁妆数量更多、陪嫁衣服的材质更为华丽、赏银金银瓷器也是远胜于和硕公主。



公主的出嫁,是最能够体现她们的受宠程度的。


一般来说,内务府的人,会揣摩皇帝的喜好,给不同的公主,安排不同的仪式。


此外,“固伦”与“和硕”,代表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未来在夫家的底气与幸福。


清朝时期,受封固伦公主的,一共有21人;受封为和硕公主的,一共有15人。



为何同样是令妃的女儿,两位公主的封号却不一样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影响公主封号的,到底有哪些因素。


影响因素之一:嫡庶之分


清军入关时,皇太极就已经做出了规定:


“中宫所生女为固伦公主,庶妃所生女为和硕公主。“(取自《大清会典》)


这条规矩,简单来说,只有皇后的女儿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



在清朝以前,皇家只有儿子才论嫡庶,女儿是不区分嫡出和庶出的,也不会在封号上进行区别。


比如,明朝的公主,只会按照辈分来划分不同的待遇。


《明史》:“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公主的仪制均为)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


有趣的是,到了清朝,刚好反过来:儿子的嫡庶无所谓,公主却必须区分嫡出、庶出。


在清朝,皇子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功勋和努力,改变命运。


但公主们,却只能靠投胎,如果母亲是皇后,她们就是固伦公主。


在清朝,康熙很守规矩,他唯一的妹妹出嫁,他也只封她为“和硕公主”,因为他的母亲不是皇后。


但显然,乾隆是个不守规矩的皇帝。


乾隆共有10个女儿,其中5个夭折,或者长大的5个女儿,3个被封为固伦公主,2个被封为和硕公主。


在3个固伦公主中,只有固伦和敬公主,是孝贤皇后的生的;剩下的2个公主,都不是嫡出。


其中,令妃的七公主,就是这个例外。


不过,这件事很奇怪,乾隆既然破例封了七公主为固伦公主,为何不一起把九公主也封为固伦公主呢?



影响因素之二:夫家的地位。


与蒙古联姻,是清朝的国策。


清朝和蒙古,几乎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在联姻的事情上,他们格外讲究门当户对,绝不可能像汉朝那样,随便认个宫女当公主,然后送过去联姻。


而蒙古的王爷,基本上都是“亲王”别,能给嫁给他们为妻的,只能是“固伦公主”。


但说实话,清王朝想找嫡出的公主,还真不容易。


满打满算,清朝的嫡出公主,只有9个,而嫁人这件事,还要看年龄。


因此,在没有嫡出公主时,庶出的公主,就必须承担起和亲的任务,当她们需要联姻时,就可能被封为“固伦公主”。



乾隆12年,他把唯一的嫡女固伦和敬公主,嫁去了科尔沁。


20多年后,蒙古又派人来求娶公主,此时乾隆未嫁的女儿,只有七公主和九公主。


此时,七公主10来岁,九公主比她小2岁。


权衡之后,乾隆便选定了七公主去联姻。


乾隆还是很宠爱七公主的,他只是先定下了婚事,并没有把公主送去蒙古,而是把未来额驸接到京城养着,过几年再让他们在京城大婚。



和七公主联姻的额驸,是蒙古亲王的世子,被册封为超勇亲王。


和他结合,七公主的出身,就有些低了。


为了让婚事体面一些,乾隆便把女儿封为固伦和静公主,几个月,将她风光嫁给蒙古。


相比之下,九公主的婚事,就低了不少。


她的丈夫,是协办大学士扎兰泰,他的父亲是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


这门婚事,是下嫁,因此,乾隆无需给女儿破格晋封。



影响因素之三:喜爱程度


在古代,祖训的地位崇高,但皇帝若不想遵守,也有的是办法。


只要皇帝喜欢,当然可以直接把女儿封为“固伦公主”,无需守着规矩。


在清朝,因备受宠爱,而被破格晋封的公主,只有3个,分别是:皇太极的六女儿,乾隆的十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以及咸丰的大女儿(荣安固伦公主)。


这3位公主,既不是嫡出,也没有嫁到蒙古。


她们能够被册封为固伦公主,完全就是靠着皇帝的宠爱。


其中,乾隆的十公主,是最受宠爱的公主,乾隆甚至公然说:“你如果是皇子,朕一定立你为储。”


最初,十公主也只是被封为和硕公主,但在出嫁前,乾隆左思右想,都舍不得她,便下令按照固伦公主的等级为她安排嫁妆,坐金顶轿。


后来,乾隆一想,反正都逾制了,干脆就直接册封女儿为“固伦公主”了。


十公主的丈夫,是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后来,嘉庆看在妹妹的面子上,才没有处罚和珅的家人。



写在最后


令妃的2个女儿,待遇却天差地别,主要原因就在于公主的夫婿。


  • 七公主嫁的是蒙古亲王,属于联盟者之间的交换,为了婚事体面,她就被破格晋封;


  • 九公主嫁的是朝廷重臣,属于下嫁,无需破格晋封。


无论是七公主,还是九公主,都没有受到乾隆的偏爱。


从始至终,她们都只是皇家联姻的工具。


影视剧中,令妃的形象不好,有人说她“放浪”,有人说她“心机深”,但真实的历史中,令妃端庄贤惠,顾全大局。


她不是不爱女儿,她只是无能为力。


她的2个女儿,结局都不好:


  • 嫁给蒙古亲王的七公主,在20岁那年就去世了,原因未明。


  • 嫁给臣下之子的九公主,23岁也去世了,疑似肺结核,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无解。


在短暂的生命里,两位公主见证了帝王之情,感受了皇家豪华,却唯独在感情上做不了主。


或许,公主的封号,能让她们更加荣耀,可出嫁后,她们都只是夫家的妻子,是维系夫家与皇家感情的工具。


由此可知,古代的公主,也有难以言说的苦楚。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点赞6、哈密市 网友:等风初吻

谢邀!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最初,满人对大汗的女儿没有正统的称呼,一般都称之为格格,实际上,格格这个称呼几乎涵盖所有女人,大汗的妾也可以称格格,并无不妥之处。整个努尔哈赤时期便是如此。

直到皇太极推行汉化,这种局面才被打破。当时不管是政治上的官称,还是后宫制度,都开始仿明朝制重新厘定,皇帝的女儿才有了公主这种正式称呼。

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分两级,皇子的女儿称格格,分五级(分别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和乡君)。

公主之中,由中宫皇后所生的女儿直接册封为固伦公主,固伦在满语中是国家之意。固伦公主的等级待遇仿亲王例,服饰仿亲王福晋,头饰戴东珠十颗(顺治朝后定)。

由非皇后的妃,嫔等所生的女儿则册封为和硕公主,和硕在满语中为地方的意思。和硕公主的等级待遇仿郡王例,服饰仿郡王福晋,头饰戴东珠九颗(顺治朝后定)。

本题中令妃是嘉庆帝的生母,但是她在嘉庆登基之前就薨了,所以没能母凭子贵,生前并没有能入主中宫。她以汉军包衣身份入侍乾隆帝,甚为得宠,抬旗后由贵人一路升为嫔,妃,皇妃,皇贵妃。不过即便如此,她所生的女儿也只能是和硕公主。但其所生的皇七女和静为固伦公主,皇九女和恪为和硕公主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公主在出嫁时,会根据所嫁的夫婿地位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嫁给蒙古王公的和硕公主都会晋封为固伦公主,以示对蒙古的怀柔恩宠。不过下嫁给自己内部的王公大臣家时,也时常会以此家庭的显赫程度调整公主的等级。比如下嫁和珅长子丰绅殷德的乾隆皇十女和孝,本是乾隆惇妃所生,应为和硕公主,但是根据和珅的家势以及乾隆对和珅的恩宠,也晋封皇十女为固伦和孝公主。

令皇贵妃的皇七女和静,本也是和硕公主,但是她嫁给了显赫家族超勇亲王家的拉旺多尔济,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拉旺多尔济不仅为亲王位,世受皇恩,身居要位,而且还救过嘉庆帝两次性命,所以为了显示皇家恩宠,特将和静由和硕公主提升为固伦公主。

皇九女和恪可能下嫁的比较普通,虽然嘉庆帝继位后追封了其母为孝仪纯皇后,但是和恪也没能跟着晋封为固伦公主,仍按令妃生前地位保持和硕公主的名号。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公主等级其实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固伦名号多为政治联姻的结果而不是中宫所出的原因。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点赞7、乐平市 网友:雪千寻

近年来受清宫电视剧的影响,乾隆的后宫大火,尤其是令妃魏佳氏更是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

令妃和乾隆共生有四子二女,其中第二个儿子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但今天我们要说一说令妃的两个女儿,因为这两个女儿一个被封为固伦公主,一个被封为和硕公主。

固伦公主跟和硕公主有什么不同呢?在满语之中,固伦是国家的意思,和硕是地方的意思,所以固伦公主的地位要比和硕公主尊贵一些,其区别大概相当于皇子封亲王和郡王的区别。

按照清朝的制度,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也就是嫡女,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后妃生的女儿,也就是庶女,就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封号不同,地位就不同,待遇当然也差很多,比如固伦公主出嫁时的嫁妆,往往十倍于和硕公主。

令妃虽然贵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但毕竟不是皇后,她所生的女儿也是庶女,按道理说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皇九女被封为和硕和恪公主,这是中规中矩的,但另一个女儿皇七女却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清朝向来和蒙古联姻,清朝的皇帝多娶蒙古的女子为妃,而清朝的公主也有很多嫁给蒙古的王公,这也是清朝近三百年来能牢牢掌握蒙古的一大法宝。

就像汉、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和亲,派去嫁给游牧民族大汗的公主,其实大多是从宫女中选出来的,出嫁前封一个公主的名号,以示尊贵,这样双方都有面子。

清朝时也是这样,出嫁蒙古的公主大部分会在出嫁前提升一格封号,比如原本是和硕格格的,就会被封为和硕公主,而原本是和硕公主的就会被封为固伦公主。

当然也不是所有出嫁蒙古的公主都能得到晋封,比如康熙的第六女和硕端静公主,因为嫁的蒙古郡王的儿子,地位不够尊崇,所以仍旧是以和硕公主的身份出嫁的。康熙的第三女和第六女也是以和硕公主的身份出嫁,后来被晋封为固伦公主都是另有机遇。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皇帝特别喜欢这个女儿,也有可能会从和硕公主晋为固伦公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乾隆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乾隆对这个女儿极为喜欢,甚至曾说过如果十公主是个男孩的话,一定会立她为太子。后来十公主下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出嫁前还是和硕公主,但嫁妆却是按固伦公主的规格准备的,并且在大婚之前就封为了固伦公主。

但是,令妃所生的七公主之所以能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就是因为嫁给了蒙古王公之子,属于第一种情况。

1756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蒙古时,发生撤驿之变,喀尔喀部因为清朝连年征用他们的族人和物资,对朝廷十分不满,青衮咱卜利用喀尔喀部反清的情绪,以官方的名义书写撤兵檄文,下令撤回了十六至二十九驿的所有喀尔喀兵丁,因而造成羽书中断,清军后勤不济。

撤驿之变发生后,乾隆命成衮扎布追捕青衮咱卜,最终将其擒获。

成衮扎布的父亲策凌,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蒙古喀尔喀部人,康熙二十七年投奔清朝,娶的就是和硕纯悫公主,康熙第十女。所以严格来说,成衮扎布还是乾隆的表兄弟。

成衮扎布平定撤驿之变后,乾隆当即就和这位表兄弟结成了亲家,将自己刚刚出生的七公主,许配给了成衮扎布两岁的儿子拉旺多尔济。随后,拉旺多尔济被送到京城养育。成衮扎布对自己未来的儿媳妇也很关心,经常派人送去乌梁海盛产的貂皮、狐狸皮等礼物。

等七公主长大成人,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月,乾隆下旨封其为固伦和静公主。同年七月,举行大婚,并特许女儿女婿住在了京城的熙春园中。

固伦和静公主一生没有陪丈夫去过蒙古,一直都居住在京城,包括婆婆和公公去世,都因各种原因没有去蒙古。在乾隆四十年,婚后不到五年,固伦和静公主病逝,年仅20岁。可以想象,固伦和静公主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

至于她的亲妹妹,九公主和硕和恪公主,她没有像姐姐一样去和亲,所以并没有晋封为固伦公主,而是嫁给自己从未谋面的世袭贵族札兰泰,但同样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损,23岁便去世了。

综上所述,令妃的两个女儿都是庶女,七公主因为嫁给了蒙古贵族所以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九公主没有和亲,所以只能被封为和硕和恪公主,但作为皇室的子女,无法摆脱棋子的命运,两人的婚姻都是不幸的,都在花一般的年纪就去世了。

点赞8、吉安市 网友:书波。

皇太极继位后,开始模仿明朝制度,将皇帝之女称“公主”,并规定只有皇后所生之女方能封“固伦公主”,其他只能封“和硕公主”。

乾隆有17个儿子,10个女儿,其中四子二女为令妃所生,无论令妃是否真的受宠,至少她在后宫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乾隆三十年继后辉发娜拉氏“不废而废”后,六宫之事皆由令贵妃掌管,代行皇后之职。

可是同为令妃所生的皇七女和皇九女,一个被封固伦和静公主,另一个却只能屈居和硕和恪公主。到底为何?



其实康熙时期,就有几个非皇后所生被封固伦公主的皇女,比如贵人郭络罗氏生的皇六女,后来被封固伦恪靖公主;荣妃马佳氏所生的皇三女,后来被封固伦荣宪公主;但这些公主都是嫁人后才受封固伦等级的。而像固伦纯愨公主、固伦温宪公主这些非皇后所出的皇女都是雍正后来追封的。

乾隆的女儿中,除了皇后所出的皇女,能破格封固伦公主的有令妃所生的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和惇妃所出的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巧的是他们都是婚前晋封固伦公主。



比如固伦和静公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月晋封,同年七月就下嫁蒙古的拉旺多尔济。这位七额附为札萨克和硕亲王的儿子,清朝时期皇室为了加固与蒙古的关系,避免边境矛盾,经常会将公主下嫁蒙古。而为了表现对亲家的重视,这些公主出嫁前都会受到晋封,提高身份,固伦和静公主就是此例。

至于固伦和孝公主,很大部分是因为乾隆实在疼爱她,在五岁时,乾隆就将其指婚与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此名为乾隆御赐),固伦和孝公主出嫁时,嫁妆是和硕和嘉公主的十倍。当然不排除这也是乾隆讨好和珅的一种手段。



很多人说公主能破格晋封,皆因其夫家地位高,对此小编有一点质疑。因为和硕和嘉公主(紫薇格格原型)下嫁的福隆安,家庭地位比和珅和那些蒙古公不知高多少。

福隆安时乾隆挚爱富察氏皇后的侄子,家族累世高官,妥妥的名门望族。加上乾隆对富察氏皇后的深厚情感,富察皇后薨后乾隆仍恩厚其外家。史上记载:”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泽古无伦”,所以不存在根据夫家地位破格晋封的情况。

依小编所想,公主出嫁前破格晋封,大多是因乾隆想笼络这些亲家而已。像福隆安这位额附,自幼就被乾隆带入内廷亲自教养,视如己出,因为太熟、太信任也就根本不需刻意讨好笼络。



而同为令妃所出的和硕和恪公主,下嫁的札兰泰也是一等公,夫家为德妃乌雅氏家族,与皇家有着几代的联系,无需刻意笼络。

所以,乾隆破格晋封固伦和静公主,不过是为了对这个不熟的亲家表示重视罢了。不存在区别对待两位公主的情况。

点赞9、娄底市 网友:梦一场゛

清朝在皇太极继位之后开始效仿明制、习汉礼,自此皇帝的女儿开始被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生的女儿被称为“固伦公主”,妃子生的女儿和皇后的养女则被称为“和硕公主”。

由于嘉庆帝生母令妃魏佳氏生前并不是皇后,是死后由乾隆追封为孝仪纯皇后的,而且由于其原为汉族包衣出身(后抬旗),因此按理来说和静公主与和恪公主都是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的。

和静公主之所以被封为固伦公主,应当是和其夫家有关。和静公主的额驸是蒙古的拉旺多尔济,博尔济吉特氏,乃是超勇亲王策凌之孙,札萨克和硕亲王成衮札布第七子。由于其爷爷和父亲都为清朝的连续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此时已经是亲王,没有可以封赏的空间,于是才对其妻子进行封赏。和静公主应当是由于要嫁给拉旺多尔济,被封为和硕公主之后再出嫁,也是为了通过抬高她的身份而表彰其夫家,与和静公主自己并没有关系。

和恪公主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和恪公主的额驸是乌雅氏的札兰泰,其父亲是协办大学士、一等武毅谋勇公乌雅·兆惠。可见其夫家并不如其姐姐那般尊贵,因此未被加封固伦公主也算正常。

点赞10、徐州市 网友:獨尊寵妃

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中共有十个女儿,其中活到成年的共有五人,其中有两位公主为令妃所生,分别为七公主和九公主。但这两位公主虽同为令妃一母所生,但她们所获待遇却天差地别,一位被封固伦公主,另一位只被封和硕公主。

那么,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之间有何区别么?

皇太极在建立清朝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仿行明制,规定皇帝女儿称“公主”。并规定中宫(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固伦”一次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天下、国家、尊贵”,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级,而其她妃嫔所生之女封和硕公主。“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两个封号,实则强调了嫡庶之别,固伦为嫡而和硕为庶。

但,凡事都有例外,并不是一定要由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被册封为固伦公主。如康熙的女儿固伦荣宪公主、乾隆皇帝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她们因为自己父皇的喜爱受“固伦”封号。

除了以上列举的两位“固伦公主”外,还有乾隆皇帝“最宠爱”的令妃所生的七公主也因为十分受乾隆喜爱,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但,不知为何和静公主的妹妹却没有像她一样的好运,同为令妃所出,九公主只得了一个和硕公主名位,比起自己的姐姐来一个天一个地。


七公主与九公主二人一母同胞,品级却不同,难道这之中有什么皇族密辛吗?

幸运的七公主

乾隆二十一年,这一年对于令妃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她为乾隆皇帝诞下了一个小公主,虽然是个女儿,但对令妃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令妃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在乾隆众多女儿中排行老七,是为七公主。

虽说七公主出生时,令妃还没有被封为贵妃,但这时的令妃还很年轻,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而七公主又是令妃的第一个孩子,爱屋及乌又或者是爱乌及屋,总之乾隆对她们母女十分的喜爱。

在七公主还在襁褓中时,乾隆便为她安排好了婚事,额驸是超勇亲王的孙子拉旺多尔济,博尔济吉特氏,其祖父为康熙朝额驸超勇亲王策凌,配享太庙,其父亲为札萨克和硕亲王成衮札布。无论是拉旺多尔济自己,还是他的祖辈、父辈,都对清朝都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乾隆早早就为七公主定下了这样一份好亲事,足见其受宠之高。

乾隆三十五年,年仅14的七公主下嫁拉旺多尔济,乾隆破例将她封为固伦和静公主。之所以说是破例,因为当时的令妃并不是皇后,而是离皇后还有一步之遥的皇贵妃。而在清朝皇室只有皇后所生之女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其他妃嫔无论是谁,所生之女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

在和静公主下嫁后的第二年,拉旺多尔济便被封为亲王,也就是说,七公主的额驸拉旺多尔济其实是早定的王位继承人,额驸的身份尊贵,只有将七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二者方“般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乾隆我只有表现出对七公主的宠爱,才能让七公主在夫家过得更好

没遇上好时机的九公主

乾隆二十三年,七公主出生两年后,令妃又为乾隆诞下咯一位小公主,这是令妃所生的第二个女儿,在乾隆诸多女儿中排行老九。九公主的诞生同样也给令妃带来了好运,在九公主诞生的第二年,令妃便晋升为贵妃,成为后宫仅次于皇后那拉氏、纯贵妃苏氏的第三人。

不过,九公主在待遇方面却远不如自己的姐姐七公主,她只被封为和硕和恪公主。

不过也不难理解,毕竟九公主出生时,他的母妃已经不止她一个女儿了,他前面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不是自己母妃的第一个孩子,又不是一个皇子,在自己的父皇或是母妃的眼中,九公主也变得没那么珍贵,只能说她没能赶上好时候。

乾隆三十七年,和恪公主以和硕公主的身份下嫁给大学士兆惠之子扎兰泰。

兆惠是清朝紫光阁位列第二的名将,其平定了准噶尔之乱,又荡平了大小和卓之乱,可以说是乾隆朝的大功臣。只是兆惠去世的比较早,走的时候自己的儿子扎兰泰只有8岁,在兆惠的赐奠仪式上,乾隆留下自己身上的荷包,表示结亲之意,当时的和恪公主只有7岁,后来,札兰泰袭父爵封一等武毅谋勇公。

不同的品级,相似的结局

两个女儿对于乾隆和令妃来说,意义不同、感情不同,自然的陪伴也不同、所封地位亦不同。但无论是七公主还是九公主而言,她们都接受了。

从乾隆的角度来说,因为父女一场,最后也只是过客,虽说二人都嫁给王公大臣,但是七公主嫁的是札萨克和硕亲王拉旺多尔济,是亲王爵,既然嫁给亲王,自然封固伦和静公主。反观九公主,相比起七公主嫁的只是一等武毅谋勇公札兰泰,是公爵,因此封和硕,亦算是合情合理,又符合祖制。

从令妃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乾隆的妃子,无论是七公主还是九公主,她们只是一个固宠工具,乾隆宠爱她们中的哪一个,自己便跟着宠爱哪个总是没错的。

七公主和九公主二人有如此大的差异,或许今天我们也只能解释为乾隆更加喜爱七公主吧。虽说二人在品级、婚姻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她们的命运却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年纪轻轻便去世了,固伦和静公主(七公主)于乾隆四十年去世,去世的时候还只有20岁。和硕和恪公主(九公主)也于乾隆四十五年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仅23岁。

或许这也是大多数清朝公主的命运吧,哪怕如固伦和孝公主(乾隆第十女/十公主)那般受宠,最终也落得一个孤独而终的悲惨结局,更何况七公主、九公主。她们英年早逝的原因,无非过于娇贵、柔弱,成亲后若日子顺遂,夫妻恩爱,或许不止于此,若夫妻不睦,却又无法从婚姻的枷锁里逃脱,终日抑郁,又岂能长久?但,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下的婚姻,又有几人能日子日子顺遂,夫妻恩爱?

点赞11、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蓝〃调子

先说说“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这是清朝公主的品级,一般只有皇帝的女儿或者养女才有资格获得这两个封号,其余都只能称格格,如亲王之女为和硕格格,汉名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为多罗格格,汉名县主;多罗贝勒之女亦名多罗格格,汉名郡君;固山贝子之女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再说“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二者之间有一定区别:

其一,生母地位不同,一般只有中宫皇后的女儿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一般封妃所生女以及皇帝养女;

其二,品级不同,“固伦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品级,“和硕公主”只相当于亲王世子或者郡王品级,两者相差一个等级,相应的,二者服饰也有所不同;

其三,“固伦”和“和硕”在满语中的意思不同,“固伦”有天下之意,“和硕”多意味着地方。

再说说乾隆皇帝,乾隆实际成活的皇女只有五人:

皇三女封固伦和敬公主,生母孝贤皇后;皇四女封和硕和嘉公主,生母纯慧皇贵妃;皇七女封固伦和静公主,生母孝仪皇后;皇九女封和硕和恪公主,生母孝仪皇后;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生母惇妃。

五个女儿实际有三位固伦公主,但按照制度,只有皇三女生母在世时为皇后,能够封为固伦公主,皇七女与皇九女之母生前只是皇贵妃,后来才被追封为孝仪皇后,皇十女生母更只是庶妃。

因此,令妃的两个女儿,皇七女与皇九女均应为和硕公主,但是皇七女却为固伦公主,这是特例一;皇十女也应只是和硕公主,封固伦公主是特例二。

先来说特例二。皇十女得封固伦公主主要是因为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曾直接说“如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可见其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其最后嫁给了乾隆宠臣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

再来说特例一,也即题主的问题。皇七女乾隆二十一年七月生,九月就被指婚给拉旺多尔济。拉旺多尔济为蒙古族,成吉思汗后裔。祖父策棱,策棱一生战功赫赫,是清代蒙古亲王中两位配享太庙者之一,其康熙四十五年娶康熙第十女和硕纯悫公主为妻,雍正十年赐号“超勇”亲王,晋封固伦额驸,而其妻子也随即因丈夫军功被追赠为固伦纯悫公主。策棱子成衮札布,是策棱与公主所生子,袭亲王爵;拉旺多尔济即成衮札布第七子,乾隆三十六年袭亲王爵,乾隆皇帝因其祖父的功绩,将其定位固伦额驸,随即皇七女也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

也就是说,皇七女固伦公主之封源于驸马,即以额驸身世定公主级别,这和她的姑奶奶和硕纯悫公主因丈夫军功而被追赠为固伦纯悫公主是一样的意思。

点赞12、咸宁市 网友:神天剑皇

孝仪纯皇后(1727-1775年)魏佳氏,是乾隆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初进宫时封贵人,然后一步步晋升嫔、妃、贵妃,1795年乾隆传位嘉庆时,同时将嘉庆的生母魏佳氏封为孝仪皇后,那时魏佳氏已经死20年了,所以孝仪皇后是追封的。

孝仪纯皇后的画像。

孝仪皇后以前还是令妃的时候,1756年为乾隆生了皇七女,也就是后来的固伦和静公主,1758年又生了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9年晋封为令贵妃。固伦和静公主与和硕和恪公主同为魏佳氏所生,两人生前和母亲一样,都深受乾隆怜爱,照顾,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出嫁时,身份发生了些许变化。

清朝的公主下嫁后不能长期居住在驸马家中,而要另修公主府,图为乾隆三女儿固伦和敬公主的公主府。

清朝皇室,正宫皇后生的女儿会封为固伦公主,这是最高级别,而一般的妃嫔生的女儿只能封为和硕公主,魏佳氏生皇七女、皇九女时,只是令妃,按道理讲只能封和硕公主,所以皇九女封和硕和恪公主是没有问题的。

图为康熙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的府邸,位于呼和浩特。

清代为巩固统治,盛行满蒙联姻,蒙古拉旺多尔济世袭札萨克亲王,是最高等级亲王级别,如果在清廷中择女联姻,适龄的女儿只有皇七女,其他的要不已经出嫁,要不太小,而为了能够对应亲王级别的婚姻,只有固伦公主合适,1770年1月封皇七女为固伦和静公主,7月正式嫁给拉旺多尔济。

图为乾隆画像。

而和硕和恪公主当年下嫁的是一等公爵札兰泰,相对应的爵位普通公主即可,所以1771年12月封为和硕和恪公主,1772年下嫁札兰泰,和恪公主的封号和驸马的级别是比较对等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位公主,乾隆都是喜爱的,只是清朝皇室也讲究门当户对,级别对等,所以这两位公主下嫁时,乾隆只是稍作调整,没什么其它原因。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