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为什么恭亲王斗不过慈禧?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慈禧

为什么恭亲王斗不过慈禧?

点赞1、福清市 网友:音若蝶

若论治国之才,恭亲王奕訢何止强过慈禧百倍?可是若论帝王心术,慈禧就强过恭王百倍了。

于是,一生谋事的恭王,当然斗不过一生谋人的慈禧。

谋事与谋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才能,用到的是两种智慧。如果能将这两种才能合二为一,那就是雄才大略。即便只拥有其一,也算是人中龙凤了。

谋事之人,若碰上谋人之人,那就只好自认倒霉了。因为谋事之人只琢磨事,不琢磨人,所以必定斗不过善于琢磨人的谋人之人。

恭王碰上慈禧,就算倒霉。

恭王自小聪慧。少年时,曾经与咸丰共同作为诸君的备选。道光犹豫不决,但最终舍弃了锋芒毕露的恭王,而选择了貌似忠厚的咸丰。

辛酉之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王站在前面,主持朝政。这段时光,是他人生的巅峰。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治国之才,领着李鸿章等能臣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愣是在没落的晚清搞出了一个“同光中兴”。

只可惜,他慢慢受到了慈禧的猜忌,结果被一撸到底,从此英雄无用武之地。

慈禧这个人,虽是女流,却有不让须眉的彪悍。

据袁世凯所说,他在接受慈禧召见时,战战兢兢,十分紧张。出来之后,满脊梁的冷汗。

袁世凯何许人也?能让他冒冷汗,足见慈禧的彪悍。

据说,慈禧很善于御下。她召见大臣时,刚开始总是说一些不疼不痒的家常话。可等大臣放松下来后,她忽然就会说到正题,而且言辞犀利,一针见血,让大臣瞬间紧张起来,不敢对她有所欺瞒。

没有这点本事,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这些人中之龙怎么会甘心受她驱使呢?

所以,恭亲王斗不过慈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点赞2、运城市 网友:嗜魂龙吟

恭亲王奕訢和慈禧太后这两个人,是晚清史上举足轻重之人物。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人书写了我国晚清历史,他们二人或缺一,我国历史之走向极可能会发生大变更。正因为二人决定着当时国家之命运,所以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伴随着国家命运之走向而发生很多微妙之变化。

论及二人的关系是极复杂的,从家庭伦理而论,他们是叔嫂关系;从国家等级制度而论,他们二人是实际上的君臣关系;从政治利益而论,他们时而是同盟战友,时而是权力争夺的劲敌,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而且,由于奕訢的兄长咸丰皇帝早逝,慈禧年富力强之时就成了寡妇,而她又和奕訢之间这种“纠缠不清”的关系,再加之宫闱事件的神秘性,这在当时不少野史记载他们叔嫂之间大有突破伦理之道的关系。同时,现代文学作品基于这些稗官野史,再融入个人发挥,慈禧与奕訢之间就更“乱”了。那么,真实历史上他们二人究竟是怎样之关系呢?我们就历史事件来理一下他们二人的关系。

图1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丰皇帝

咱们先从二人出身说起。奕訢不用多说,皇子贵胄出身,出生于道光十二年。奕訢少年之时,便崭露头角,成为众兄弟之中能力最为出众之人,也很受道光皇帝器重。可惜在最后的帝位之争中,输给了其兄奕詝而抱憾终身,这是后话,暂且不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出身在一个中下阶层的满洲贵族家庭,虽非显赫,但是京城旗人家庭,温饱应该不是问题。

奕訢和慈禧二人人生产生交集的开始就是咸丰元年的选秀,这是咸丰皇帝第一次选秀。而咸丰皇帝为皇子之时的结发妻子萨克达氏在道光二十九年病逝,所以咸丰皇帝这次选秀是要选出皇后的,因此这次选秀朝廷十分重视,直到咸丰二年才结束。选秀的结果是选出了咸丰皇帝未来的两位皇后,一位是钮祜禄氏,咸丰二年二月初封贞嫔,同年五月晋皇后,这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另一位就是初封贵人的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未来的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也就是说,这时候奕訢和慈禧的所谓交集,也就是慈禧成了他的嫂子之一,而此时的奕訢正因为争储问题,被他的皇兄排挤赋闲在家,就连父皇遗诏中的亲王爵位,他的皇兄都还没有颁布正式诏令。

图2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我认为慈禧正式听闻奕訢政治能力应该是在咸丰三年到五年,奕訢破例以亲王身份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在南方太平天国如火如荼,清政府政权摇摇欲坠之时,咸丰皇帝突破祖制,恭亲王奕訢挺身而出,殚精竭虑,总算是缓和了清政府危机,这是兄弟二人成为君臣的第一次合作,结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好景不长,素有芥蒂的咸丰皇帝还是找个理由罢免了奕訢的政治职务,奕訢再次赋闲。然而,这次奕訢在危机之时展现出来的能力,应该会让关心国家大事的慈禧有所知闻。

而慈禧正式领略奕訢政治风采应该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人攻占了北京城,咸丰皇帝协同家眷仓皇逃到热河行宫避难去了。临走之时留下一道谕旨,将奕訢任命为钦差大臣,留在北京城和外国人周璇。要知道,当时朝廷上下,根本没人真正了解洋人到底想干什么?是要钱还是要推翻清王朝统治?就在这种大伙心里都没底的情况下,奕訢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总是暂时稳住了来者不善的洋人。按理说洋人也离开了京城,皇帝也该回来主持大局,奕訢几次递交折子恭请皇帝回京,但是咸丰皇帝就是不回。就处理京城危机一事,朝廷大臣都了解了奕訢的能力,虽说屈辱,但在“腰杆子不硬”的前提下,这就不错了,所以在北京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一个奕訢集团。

图3 年轻时的慈禧画像

话说慈禧在干嘛呢?慈禧现在已经是懿贵妃了,生下了咸丰皇帝膝下唯一在世的皇子,也就是未来的同治皇帝,所以慈禧地位骤升。有史料记载,此时慈禧经常跟咸丰皇帝进言,主张朝廷与洋人对决,并且力荐皇帝尽早返回京城,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北京有变,倘若果真如此,可以说此时的慈禧已经是一位政治警觉性很高的后宫女人了。当然,如此热衷朝政国事的慈禧,自然会关注六爷奕訢的动态。

在政治危机和共同利益化的大背景下,慈禧与奕訢的“纠缠”正式在历史上上演,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的辛酉政变。这场政变以两宫太后和奕訢共同合作,以迅雷之势成功击杀咸丰皇帝生前遗命的“顾命八大臣”,咸丰皇帝生前精心布置的政治格局,被轻松粉碎。这场政变充分体现出慈禧这个女人的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意识。在咸丰皇帝咽气那一刻,她想到的就是,倘若她们孤儿寡母将来在“八大臣”的掌控之下,留给她的只有死路一条,她那皇帝儿子也救不了她。所以她以生死厉害关系,成功说服慈安站到自己这一边,紧接着寻找强有力的政治同盟是当务之急。

此时在北京主持工作的恭亲王奕訢也心里不甘,皇兄对于身后的人事安排引起奕訢极其不满,朝政交给端华和载垣这样的废物那还能有好?于是奕訢也在积极寻找机会扳倒“八大臣”,因此在共同利益目标的驱使下,奕訢与慈禧、慈安一拍即合,成了一个Team。这场政变的主要谋划人应该就是奕訢,此时的慈禧无论是政治能力还是影响力,都不具备导演这么一场云谲波诡的阴谋大戏,所以“鬼子六”不是白叫的。

图4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即和硕恭亲王

政变之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訢为议政王主持朝政,地位几乎与两宫太后持平。这段时间是奕訢与慈禧在政治关系上的蜜月期。

跟两口子一样,过了蜜月期往往就会因为生活琐事,产生些小矛盾。只是这奕訢和慈禧是掌管的是朝廷、是权力,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一旦产生,那就是震动朝野。同治四年三月,慈禧太后率先发难。她借一位名叫蔡寿祺之人弹劾奕訢的奏折发难奕訢,当时奕訢并没有领会慈禧的真正用意,所以并没有对这份莫须有罪名的弹劾之奏折当回事,随口对慈禧回答:“知道了,蔡寿祺不是好人。”这就有了恭亲王轻视太后的嫌疑了,慈禧借机继续发难,召集军机议政大臣讨论奕訢罪过。这可难为了大臣们,大伙儿都知道,这奏折里的事儿都是胡说八道,但是太后懿旨就得办,大家立刻组成审查组开始调查。既然奕訢成了嫌疑人那就不能在带领军机议政朝政,把奕訢暂时停职,慈禧这个女人手段厉害吧?厉害的还在后面。

图5 和硕醇亲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调查组审查结果其实很明显,弹劾奕訢的罪名都是胡编乱造,证明奕訢的清白。按理说,奕訢这就应该恢复职务了,但是慈禧怎肯就此罢休,她并未恢复奕訢职务,而是认为奕訢狂悖忤逆应该仪罪。太后指明方向,下面人就知道怎么办了,但是此事一经公布,朝野上下马上开锅,惇亲王奕誴率先上折为奕訢辩护,紧接着醇郡王奕譞等人继续上折为奕訢辩护,最后朝野上下大讨论,除了大学士倭仁,大部分人都支持奕訢,倭仁见此情形也不敢固执,最后集体上折“保”奕訢。慈禧太后以皇帝名义下了一道谕旨,大意就是奕訢罪名就算了,但是你要自省悔悟,明白自己的位置,军机议政就先别干了。相当于把奕訢挤出核心政治圈。

最后在奕訢一再请求慈禧接见的情况下,慈禧凉了奕訢20多天,接见了奕訢。奕訢自知自己错误,伏地痛哭承认错误。慈禧见到奕訢确实服了自己,于是也顺水推舟,还给了奕訢总理军机的位子,毕竟奕訢的能力还是明摆着的,但是议政王的头衔被撸了。总之,初次小试慈禧完胜。

慈禧利用这次突然对奕訢的发难,让朝野上下再一次领会了自己的厉害之处,尤其是对奕訢的震慑就更具有实际意义,崭露头角的慈禧太后确实是在以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

图6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

虽然奕訢之后也有联合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成功斩杀了慈禧太后极为宠信的太监安德海,为朝廷除了一害之同时,也算是还牙一下慈禧,但这也仅是昙花一现,而且无伤大雅。因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是主,而奕訢是亲王是臣,奕訢只能扮演慈禧的“管家”角色。这过程中,奕訢时而也想反抗,但最终还是拧不过慈禧,这也就是奕訢几经沉浮的主要原因。

虽然慈禧太后和奕訢之间时和时分,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纯洁的政治关系”,并非如一些野史所述的那种不堪关系,也没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在等级制度森严,规定严苛体制之下的封建社会,以及在遍布眼线的皇宫内外,身为“政治人物”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他们绝不会越这般雷池而自毁前途。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赞3、十堰市 网友:带我走~

后世对于恭亲王的评价曾经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一生为奴”,那么事实上恭亲王奕䜣有没有一生为奴呢?换句话说就是,奕䜣和慈禧之间有没有过斗争。

事实是肯定的,如果恭亲王和慈禧太后之间没有斗争的话,那么在1884年,慈禧太后就不会拿掉恭亲王的职权了。咸丰帝在位的时候对于恭亲王一直不是很信任,也担心奕䜣在自己驾崩后篡权夺政,所以,在咸丰帝临终前任命的辅政大臣名单中,并没有恭亲王。咸丰帝死后,八大臣辅政,八大臣在内外政策上面与慈禧太后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矛盾日增。最后是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一同把八大臣拿下,从而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叔嫂共治的局面。

实际上在1861年共治局面形成后,恭亲王与慈禧太后之间矛盾还是不断发生的。1865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决定免去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后来在重修圆明园的问题上面,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又产生了矛盾,直到1884年中法战争,慈禧太后找了个理由,彻底剥夺了恭亲王的一切权力。

恭亲王之所以都不过慈禧太后,首先当然与慈禧太后处于上面,恭亲王再怎么说只是一个臣僚,而且慈禧太后还不是一个普通的上面,她是掌握实权的,所以只要一个随便的理由,就可以置恭亲王于死地。而清朝的时候,正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会再像明朝或者元朝那样,皇室内部经常发生叛乱,所以恭亲王根本没有实力反击。

其次,慈禧太后的权谋之术也绝非恭亲王所能比,虽然恭亲王点子多,但充其量也就是鬼点子,所以有外号“鬼子六”,而慈禧太后则是多少年在政坛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谙熟政治斗争,其性格也是阴险狡诈型的,所以,恭亲王根本不是老太后的对手。不过在1895年后,清廷又面临巨大的危机,慈禧太后在情急之下还是决定让恭亲王出来主持政局,一直到戊戌变法前期,恭亲王去世。

一生忙碌命,死后留清名。

点赞4、张家界市 网友:离歌笑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恭亲王斗不过慈禧太后很正常,表面上看起来是臣服于慈禧太后个人,其实是臣服于皇权体制。

恭亲王奕?像

慈禧太后打压恭亲王的权力就是借助的皇权体制。

慈禧太后像

综观恭亲王的一生,其实他一开始并不是不能和慈禧太后扳手腕的。

恭亲王这个封号不是慈禧太后给的,而是道光皇帝给的。

咸丰皇帝在位时,恭亲王就是领班军机大臣了,那个时候慈禧太后还不是太后,只不过是一个妃子罢了,恭亲王的权势和地位根本就不是那个时候的慈禧可以比拟的。

恭亲王奕?像

然而,为了除掉肃顺等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联合。肃顺集团覆灭后,同治皇帝年幼,大权自然而然落入其亲生母亲而且政治能力较强的慈禧太后手上。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慈禧才真正走上了飞黄腾达,慢慢步入权力的巅峰。

能阻挡她的人只有比慈禧太后地位高一些的慈安太后。

但是,慈安太后对政事不太上心,其暴卒后,慈禧太后也就成了清政府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那个时候的奕?已经成了老佛爷的臣子了,没当上皇帝的奕?最后还是得效忠另外一个皇帝,这是体制,也是他的宿命。

奕?依旧坐镇军机处,军机大臣是辅佐皇帝的,服从皇权的,奕?当然也就得听皇权的实际行使者慈禧太后了,斗不过慈禧太后也就在情理之中。

中法战争期间,糟糕的战局让老佛爷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将军机大臣全部罢免,自然也包括奕?,这个时候奕?也只能听之任之,毫无还手之力。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点赞5、石嘴山市 网友:凌乱-

这个问题是问“为什么恭亲王斗不过慈禧?”其实,恭亲王奕訢的内心未必敢与慈禧斗,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欲图。恭亲王的势力在清廷并不稳固,没有慈禧的力量的支持,恭亲王就是一事无成。

通过辛酉政变,年轻的慈禧开始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慈禧背后有代表着主流势力的一大推元老派的支持,而这股主流政治势力是倾向于保守的,与积极搞“洋务运动”的恭亲王并不是一伙。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有一种危机感。他们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强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洋务运动”由此开端。但搞洋务运动需要什么?除了需要放权,还需要钱,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

就以北洋舰队的开销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中国当时的经济还是小农经济,当时清朝的税制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大概5%,对花大钱搞各种洋务运动就难免力不从心。

历史学家姜鸣写了一篇《北洋海军经费初探》,阐述了经费之难:

1875年,光绪元年四月,上谕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沈葆桢分别督办南北洋海军事宜。当时决定每年由粤海、潮州、闽海、浙海、山海五关并沪尾、打狗二口各提四成关税,合约白银200万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再提出部分厘金(商业税),合约白银200万两;共400万两,南北洋海军各取200万两。
但当年李鸿章就向沈葆桢诉苦,各地关税、厘金根本不能按时足额拨付。沈葆桢因李鸿章曾对其有恩,奏请将款项尽数解交北洋,这样北洋舰队在初建之时才获得每年约200万两的足额经费,但此后就难以保证了。
北洋舰队主力号称"八大远":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平远。由于北洋舰队经费入不敷出,"八大远"中的"七远"没有一艘的购置费出自正规海军经费,都是李鸿章凭着个人权势"巧取豪夺"而来。先是定远、镇远、济远,此三舰经费来自轮船招商局本应归还各省的还款,以及对淮南北盐商的摊派。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四舰本用于"台澎防务",但后来又被李鸿章要过去,归入北洋舰队。

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清政府的财政是非常困难的,是很拮据的。为了从有限的清政府财政经费中要一点拨款,恭亲王必须绝对服从慈禧,因为以慈禧为代表的势力掌握了财政大权。没有财政上的大力支持,“洋务运动”就是一个笑话。谁叫恭亲王没有财政权呢?

那么恭亲王有什么权呢?恭亲王是负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是干什么的呢?它主要负责外交事务的执行而非决策,决策的权力主要掌握于光绪皇帝(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实际上管皇帝)决定。由于早期负责的恭亲王和慈禧关系还算铁,所以其提案大多能获通过。但要是慈禧翻脸不认人,不讲交情了,这个部门也就没有实权了。说穿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是一个类似临时外交部和临时通商部的部门。到了1870年代以后,恭亲王的权力因慈禧的排挤而下降,到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在天津的衙门成为事实上的中国外交部,总理衙门在外交事务上的作用就下降了,1884年恭亲王不再掌理总理衙门使其重要性更下降。1901年,在清末新政中,正式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恭亲王不仅仅没有财政权,他更没有军权,而军权的重要性大家应该知道。慈禧这个人具有高度政治智慧和嗅觉,她对抓权特别在行,特别是抓军权。对光绪皇帝,慈禧就特别提防,提防光绪获得军权。光绪搞改革,慈禧开始是很支持的,但她绝对不能容忍光绪真正的把军权搞到手。当时直隶总督荣禄是慈禧的亲信,镇守京师的三大营也都是由其亲信率领。慈禧把军权牢固的抓在手里,才能睡觉睡的踏实,吃饭吃的香。纵观慈禧的一生,她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对军权的掌控。而恭亲王自始至终就没有掌握军权,他在政局中的力量完全来源于慈禧的信任和支持。别看他是军机大臣,还有一定的名望,慈禧随便一句话就可以叫他战战兢兢。因为他的权利就来源于慈禧。

可以说,不仅仅是恭亲王没有掌握军权,其实恭亲王跟个空架子差不多,当然斗不过慈禧,也不敢斗。从政治伦理这角度来看问题,以恭亲王的性格也不会去取代慈禧。慈禧的权利依据来自于皇帝,取代慈禧就是与皇帝为敌。恭亲王后来谥号为忠,说明了他的性格,并不是那种曹操、司马懿一类的枭雄,最多就是一个有能力的干隶能臣。洋务运动时期,奕訢是洋务派代表,慈禧是顽固派代表。慈禧她既想通过洋务运动自强,又害怕失去既有利益,恭亲王奕訢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慈禧的试验品。你会让一个试验品、一个棋子掌握真正的权利吗?奕訢的性格从本质上看,他对于权力也没有那么迷恋,和慈禧对权利如烈火一般的渴望相差甚远。从这一点来说,就注定了恭亲王没有与慈禧斗的动力,自然就“斗不过”慈禧了。

点赞6、七台河市 网友:怯霜静

权利背后有很多看不见的力量,这力量虽无形但很强大,不可小视。

汉献帝是个傀儡皇帝,受曹操控制。傀儡皇帝也是皇帝,一些程序还是要有的。曹操征张绣,临行前给汉献帝打个招呼。队伍集结完毕,曹操一个人去见汉献帝。



刚进宫门,就见道路两侧站着两排士兵,手拿寒光闪闪的兵器,肃然站立。两名拿戢的士兵双戢交叉架在曹操前面,两名拿刀的士兵分立曹操左右,四个人把曹操围在中间,夹持着一路走到大殿之上。

这是汉制,武将见皇帝就这待遇。但是汉献帝自当皇帝以来也没机会落实,突然给曹操来这么一下子,把曹操吓得脊背发凉,从此再也不和汉献帝见面。



傀儡皇帝竟然有这么大力量,何况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慈溪太后虽然不是皇帝,但是她代表皇帝,有皇帝的实权,她下令下面就得执行,不执行她就可以撤职,可以杀人。对比慈溪,恭亲王只有被撤职和被杀的份。这就是权利的力量,也是权利的优势。

现在我们大胆假设一下,让奕忻当太后,让慈溪当亲王,两个人互换角色,这时的胜者还能是慈溪吗?恐怕奕忻胜算要大得多。

恭亲王斗不过慈溪,不是慈溪比奕忻更厉害,实在是慈溪占据了位置优势。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