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我是高中出来创业的,没读过大学。但我一直非常好奇,读清华、北大的那些人,现在都在干什么?在哪里上班?国企、创业当老板、500强?
这个话题怎么讲,无论是观众还是当事人看开一点就行。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永远靠光环,而是靠实力。国企?创业老板?500强?嗯,其实天朝最顶端的两个人就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并非所有的人都是无限的荣光,更多的人沉淀下来,做一个普通的饮食男女,而不是漂浮在上面,这里说说我的一位师兄。
邓师兄,黑龙江人,体态魁杰,风神俊朗。然生而弱视,非鼻息相闻而不能见也。少聪慧,高考为黑省20余名。时黑省高考排名靠前者,大都报名吉大,以其保险也。唯邓师兄报名北大,历史学系果录之。
本科毕业后,邓师兄入东北某校工作,居三年,考回北大读研,师从宋老师。毕业时,因考虑到弱视,不宜从事教职,因此与某酒店签定就职协定。未几,一旅游学院向邓师兄发offer,但就职协定已不可改。邓师兄愤懑,独自去滑冰,摔倒,折一腿。他的硕士答辩在病房举行,答辩时,打着石膏的腿对这诸位老师。宋老师见此不雅,上前用被子盖住其腿。
邓师兄毕业后,依旧在某酒店工作。十余年转瞬即逝,一日,邓师兄面见宋老师,言想考宋老师的博士,宋老师沉吟良久,说,你考吧。
毫无悬念,邓师兄又一次进入北大读博。一日,邓师兄遇见当时的历史学系主任牛老师。牛老师问,你一个宾馆的客户经理,读博干嘛?邓师兄说,我就是历史学系出来的。
邓师兄视力虽不好,但斯诺克打得很好,常与同门切磋,居然常赢。性豪放,好饮酒,然酒量有限。一日,喝了小三两,觉得自己身轻如燕,从天桥上飞下来,又一腿折。后来,我老问他,你第三条腿何时折?
我本宋老师的关门弟子,谁知没关住。我毕业之后,邓师兄也毕业了。千里相隔,相见日稀。一日进京,突见邓师兄发一贴,言与宾馆解除关系,于是连夜相见。二两浊酒,难诉衷肠,一支劣烟,岂解相思。人生多歧路,相伴难始终,惟愿前路珍重,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后记:邓师兄现已入某环境杂志社工作,感觉他的朋友圈也顿时高尚了,每天讲环保。
我们村有一个九十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的,己经几十年没有见过他,从旁人的闲聊以及上网知道了他的一些情况。
他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毕业后进入了北京中建;因为公司业务遍及世界各地,他跑遍了天下。
比如参与坦桑尼亚机场设计,北京奥运会场管设计,南昌体育馆设计等等;我们小县城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也是请他来定夺的。
我们村还有另外一个北大毕业的现在瑞士银行,每天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是比较成功的,也有一般的,比如说地震局有一个不起眼的人,每月拿五千多工资,也是北大毕业的。
清华大学毕业的在忙着:出国留学;北京大学毕业的在忙着:当公务员。开个玩笑,回到正题。
1. 两个学校的出国留学人数约占15%—30%左右。尤其是以清华出国留学为最多。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且多在本科阶段出去。一般来讲本科生>硕士>博士。但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在本科毕业就选择了直接就业(国内)。这与最高学府清北大学的文凭有关,很多清北学生毕业之后,对自己的学历很有信心,会尽早让自己投身社会工作中。并且社会对清北学生十分喜爱,争着抢着要!

2. 对比发现,清北的学生都喜欢去高等教育单位、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清华学生还喜欢选择民营企业或者自己创业的较多,而北大则更偏向机关单位,做公务员,做公益、做社会工作,在第三方组织任职的较多。

3. 在就业的行业和工作领域上,清北也各有特色。清华毕业生更加青睐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化技术服务业,且很多人会从技术岗慢慢上升到管理岗,尤其是一些大企业的主管、甚至老板都是清华出身。而北大毕业生则更多的选择了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另外,北大学生毕业后去银行和金融行业的也比较多。

4 .不知道是两个学校相互竞争,还是默契感十足,清北毕业生签约最多的企业都是华为,其次是腾讯科技。2020年华为曾用500万年薪特招清华姚班本科毕业生。不过,今年华为任正非将鸿蒙芯片交给西北工而已大学,没有选择清北,网友说是防止“家鸡下野蛋”,不知道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对清北人才培养的失败或者不被社会所认可?!

清华北大,中国的两所最高教育学府,能考进去的都是天之骄子。不可否认,清华北大的学生,拥有令人羡慕高智商。
就一般而言,他们大部分本科生毕业,之后都会继续在本校深造,清华北大的本科生深造率高达80%,
北大本身就有50%的保研率,留住了本校的大部分优质生源,保研率这么高,又自带最高学府的光环,留校深造自然是许多北大本科生的首选。另外,对于北大本科生而言,继续留在本校深造也是考虑到自身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地域等多种因素。而对于清华大学来说,经济管理学院和五道口金融学院,也是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
除了保研本校外,还有一些出国深造,清华北大本科生毕业生出国深造的首选地都是世界排名第16位的哥伦比亚大学,第二共同选择的高校是哈佛大学。其它的高校,清华毕业生更喜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而北京大学毕业生更喜欢芝加哥大学、卡纳基梅隆大学和纽约大学。
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即使到达博士学位,毕业后依旧有高比例的深造率,清华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还有33.6%的学生依旧继续深造,而北京大学也还有11.5%的比例选择继续深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当然,一般本科生毕业后选择不深造的话,一般就是进入世界五百强,或者进入编制内。研究生和博士生,可能都是进入研究机构,或者高校。总之,他们有很多很多选择,只要想深造,就可以去,想工作,公司抢着要。
看过问题后,也看了各位的回答,很全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清北教育背景确实很有吸引力,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很高,是未来就业的一大助力。但好背景仅仅是敲门砖,进去之后,摆正心态与位置才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
记得10多年前,有一个武汉大学毕业的小师弟,进入了我们当地一家国企。虽比不了清北的教育背景,但在单位里,学历也是很突出的。但这个小师弟没有摆正心态,总抱怨单位待遇、岗位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觉得自己重点大学毕业,应该马上受到重用。带着这样的心态,小师弟在这家单位干了不到一年,就辞去工作,去南方城市了。
辞职的时候,单位领导挽留,看着留不住,说了一句话发人深思:你的心态这么浮躁,如果不改正,到哪里都干不好!
现在年轻人的职业忠诚度下降,在一家单位从一而终的比例下降。曾接触很多人力资源总监,经常抱怨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员工离职率增加,培养干部太难!有些入职几年的员工,本来已经进入领导的视野,可以先作为储备干部锻炼,再一步步走上管理位置。结果可好,员工等不及了,辞职走人了!单位为之所付出的培养经费与精力付之东流!
这种现象,用人单位有损失,但损失最大的,是个人!因为,进入一家新单位,还需要从头开始,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清北毕业生现在都在干什么,有些回答已经给出。
但是,不管干什么,都不要将学历的光环挂在嘴上,那是自卖自夸!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与社会的认可,才不会辜负你的学历背景!
这个话题,我没想到过,我只知道有些人从清华,北大毕业的那些人,现在都些还不是一样自己找工作,自己摆地摊!从清华北大出来的不一定就比那些没考到清华北大的好!这一切都是需要自己,都是靠自己去闯出来的,就算没有清华北大,有些人一样能成功
这话问得太没水平了,不可能挨个登记累加吧。
我想,仕农工商应该都有,因为每个人的理想不同,志向不一,每个人的机遇不一样,所以应该各行各业都有。在工作中也接触过清华生,跟我们从事一样的工作。所以,上了清北不等于就成了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了。他们照样要养活自己,饮食男女,成家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