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为什么有人说溃散的军队基本上很少敢攻击督战队?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7关键词:

问题补充: 为什么溃散的军队基本上很少敢攻击督战队?另外,小编头条号已开通两月,日更精彩战争电影视频,欢迎大家关注

点赞1、英德市 网友:鼓浪屿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俺突然想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那个扣了鼻屎都要搁嘴巴里吮一吮的龙文章,这个波皮无赖似的糙汉子。

“你们是沙子做的军队吗?一个能卷走十个,十个能卷走一百个!”即痛又恨:“回去!打回去!告诉河对岸的孙子,咱手里的家伙什不是烧火棍!你们还想让他们挖了你们的祖坟,糟蹋你们的姐妹吗?”

他在怒其不争,恨其不争,为什么会这样?

但这又能如何,依然阻挡不住被恐惧所笼罩的溃兵,他们害怕,他们怕死,而且怕的要命,哪怕能多活一秒,他们也乐意。

“砰!”盒子炮一枪打爆了溃兵中跳的最欢的。

在溃兵的眼中,出现了一个利用死亡威胁他们的混蛋。

“打!打回去!冲!冲回去!俺们不要把屁股对着小鬼子。”

吃自己人的子弹,还吃小鬼子的子弹,选一个!

能拆了骨头的重机枪就摆在众人的眼跟前,前后都是个死,打小鬼子也许还能赚一个。

此刻的龙文章扮演的就是一个督战队的形象。不得不说,龙文章是一个短兵相接的天才,俺喜欢这个占人便宜还特别不要脸的家伙。

挨他一个大耳瓜子,还得跟着他玩命的冲锋:“妈妈呀!”挨一个耳光还得赔上一条命,值了!

刀子捅到鬼子的身体里,那种畅快,奔跑中盯着鬼子因为恐惧流露出来的害怕,那种痛快,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说实话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俺哭了,看着他们满足的笑容,看了十次流了九次泪!

如果当年大华夏多几个这样的家伙,咱能被鬼子不要脸的喊出三个月占领大华夏的妄语吗?不能!

恐惧何尝不是战场最后一支强心剂,兵法上把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战场的决斗往往取决于下场双方的意志,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那么督战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用而生的。

督战队往往拥有精良的装备,素质超强的士兵来担当,在大华夏军阀混战的时候,督战队还被分为大刀督战队,手枪督战队,以及机枪督战队,可谓手段多样。

但督战队,真的能够起作用吗?

要俺看,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他需要督战队,需要他们去维护,去监督整支军队的运作!

但一支拥有灵魂的军队,督战队?这是一个没有用的摆设,还不如将他们投入到敌对的正面战场,后方不需要他们。

举个例子,做个对比,大家伙就心知肚明了。

贺胜桥之战。这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路上的一场著名战斗,战斗双方是国民革命军和吴佩孚。

话说吴佩孚的军队崩溃了,那叫个兵败如山倒,你跑俺也跑。

阵地眼瞅着就没了,吴佩孚急眼了,这就命令他的大刀督战队,机枪督战队架到了贺胜桥上。

在暴怒中的吴佩孚,干掉了十几个团长,旅长挂在桥头上示众。

就算是这样,依然阻挡不了溃兵的脚步。步枪响了,手枪响了,机枪也响了,大刀也砍了过来。

而溃兵却拿起了手中的武器,对准了昔日的长官,一场自己人的厮杀可就开始了。

最终吴佩孚被自己的溃兵逼上了火车跑了。

这就是一直没有灵魂的军队,面对督战队,当敌人给予的恐惧大于督战队给予的恐惧,啥督战队不督战队的,这就是敌人。

溃兵很少攻击督战队,这是在督战队的恐惧大于敌人的恐惧,或者督战队压根不会成为溃逃路上的绊脚石的前提下。

如果是面对其他时候的督战队,溃兵依然会举起他们手中的枪,干掉督战队。这种事不在少数。

当年朝鲜战场上,大宇宙帝国韩国每次要溃逃的时候,他们总是先干掉督战队然后在跑,这已经形成了规律了。你们不得不说他们的奇葩。

那么一支有灵魂的军队呢?

上甘岭战役,躲在地道里的大华夏军队,在夜以继日的炮击中,在饥饿的笼罩中,在口渴的煎熬中,他们有督战队吗?

长津湖之战,面对飞机的轰炸,坦克的炮击,机枪的扫射,一个连队的坚持下,能活下来的没几个,他们有督战队吗?

在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衣,枪口瞄向大桥的连队中,他们有督战队吗?到死他们都在盯着那座桥。

不哭!泪水会结冰的,不睡!不然赶不上战斗了!需要督战队吗?不需要。

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下来,胜利就是俺们的。国家已经打了好多年了,他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俺们这一代战斗已经打多了,所以战斗在他们这一代结束就好了。

不就是命吗?玩的起!俺死了,至少这个国家还在,这个民族还在,至少他们不用再打仗了。

这就是一支拥有灵魂的部队,他们压根就不需要督战队。

所以抗洪的时候,将军可以跳入缺口用身体筑人墙,士兵也可以!因为他们是一支有灵魂的军队。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点赞2、昭通市 网友:冷寒希

谁说溃散的军队很少攻击督战队的?!这要说说督战队的作用机制,从古到今,无论中外,督战队的作用就是以少数人,借军队组织的力量,用执行战场纪律威压多数人,战场是个让人高度精神紧张的地方,是真正需要直面生死的地方,再强的军队,都无法完全制止有人在临战时,精神崩溃,出于本能的溃逃,而战场一有人逃,更容易带动一大批人逃,结果明明可以打赢的仗,就这么崩了……

这时督战队的作用就体现出重要性来,无论战前怎么做动员工作,怎么强调战场纪律,一但上战场,督战队就是军纪的最后底线,它的作用机制就在于最早发现动摇份子,一有苗头,立即严厉警告,当凶狠的警告,稍被质疑,就会直接当场处死动摇者,用他的人头,来震慑潜在的动摇者,稳定全军军心。所以督战队最关键的作用就是要发现及时、处理果决,不能有丝毫犹豫,必需有杀气冲天的权威性。至于说溃散的军队,不敢攻击督战队,这是一个伪命题了:当一支军队,还有督战队,逃兵还头脑清醒,知道不能攻击督战队时,绝不是一支溃散的军队!

所谓溃军,那是兵败如山倒,完全没有组织建制,发狂一样只知逃跑,会疯子一样的攻击挡在他逃跑路线上的一切。历史上就发生过一场很离奇的战事,后金建奴第三次入关劫掠,兵锋一直直指山东,前锋某营扎营后,第二天因大雾,没有出动,只是派侦骑外出哨探,不料数里外就是山东总兵刘泽清因恐惧后金,猬集成一大坨的山东地方兵马,发现后金侦骑后,全军崩溃,竞相逃命,谁知大雾里遇到的是反方向回营的后金侦骑,十几万人朝后逃,却是朝后金前锋营方向逃跑,结果十几万人在个位数的侦骑追赶下,在大雾里居然莫名其妙把有两千多人的后金营冲垮,踩踏如平地,形成后金该次入寇最大损失。
我国古代兵法都有穷寇莫追、归师毋竭的总结,面对一支崩溃的军队,胜利者从后面追击掩杀才是最好最大限度扩大成果的方式,要堵在前面,即使胜利,也要付出更大代价,这是作为胜利者的敌方,而崩溃散兵己方的督战队,在这种时候,试图阻拦溃兵,根本就无需溃兵攻击,直接就会被人潮踩死!所以督战队必需在部队最初有不稳迹象时,就铁血镇压住,这时候镇不住,等崩溃发生,那就无力回天了。

点赞3、温州市 网友:忧深。

一般情况下不敢,二般情况下不敢把督战队生吞活剥了。

督战队古已有之,古人不叫督战队叫监军。

土木堡之变后,蒙古军队围攻京城,形势万分危急,总司令于谦下达一道命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谁来执行?督战队。

古今中外,绝大多数军队都有这玩意,有的不承认而已。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散兵不敢攻击督战队?

如果你问逃兵,他们一定带着哭腔说:俺一是不敢,二是打不过他们。

一般来说男儿上战场都是为了建功立业,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

先把信仰放一边,男儿的血性,军人的荣誉,都不许自己当逃兵。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当孬种。

什么情况下会溃散?

敌众我寡,敌人太多了,打累了;战斗 时间太长,没有粮食和弹药了;敌人武器精良,攻势如潮,顶不住了。

总而言之,逃兵的精神状态极差,精神崩溃了,意志垮了。

督战队都是以逸待劳,双方激战的时候,他们在嗑瓜子,说风凉话。

而且督战队武器精良,战斗力超强。

还有,督战队大都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无论是弹尽粮绝,还是精神崩溃,都没有条件也没有决心跟督战队开战,攻击督战队也根本没有胜算。

如果有决心、有枪弹攻击督战队,还不如跟敌人酣畅淋漓,痛痛快快干一场。

因此,一般情况下,溃败的士兵轻易不会攻击督战队。

但是二般呢?

什么情况下,溃兵敢攻击督战队?

溃散士兵人数少的情况下,他们不敢攻击。

如果人数多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天王老子也敢杀。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像潮水一样溃退的士兵,如果遇到了督战队开枪,他们会像踩死蚂蚁一样干掉他们。

因为督战队人数比作战部队人数要少得多,不会10万人在前线,30万人当督战队。

真正遇到这样的情况,督战队如果敢开枪,那是活腻了。

我们知道,苏德战争爆发后,前几个月,战斗民族就有380万士兵投降,基辅战役一战就有60万苏军被俘。

苏军的督战队哪里去了?

或者是跟大军一起投降,或者是被碾压成粉末了。

基辅战役苏军战俘

即使是斯大林发布了骇人听闻的227命令,对临阵脱逃和投降者格杀勿论,还要株连家属,战争后期还是有200万苏军被俘。

要知道溃散的人数肯定要比当俘虏的人数还多,因为当俘虏是叛徒,性质更严重。

战斗民族不怕督战队,中国军队(军阀、国民党)自然也有这种现象发生。

最典型的攻击督战队,发生在北伐期间的贺胜桥之战。

此战国民革命军主力是叶挺将军率领的独立团,打起仗个个如饿虎扑食,吴佩孚军队根本挡不住。

北伐军攻破吴佩孚的第一道阵地后,吴大帅急了,他亲率督战队、大刀队、机枪手列于贺胜桥上谁退杀谁。

但溃兵报名要紧,才不管你那么多呢。

吴大帅怒目圆睁,下令机枪手"向退却者扫射,积尸累累,血流成河。"

因为桥面狭窄,败军起初无法跟督战队硬拼,纷纷扔掉枪支,跳水逃跑者。

吴大帅气急败坏,连砍10余个旅、团长的脑袋,让人挂在电线杆上示众,对着逃兵高喊:看见没有,这就是逃跑的现场。


这样一来,逃兵们急了:老子是来赚军饷养老婆孩子的,不让老子后退,老子死了家人谁养?他奶奶的,老子和你拼了!

溃兵后退无路,反戈一击,纷纷向督战队开火。

于是,敌军内部,开始了互相残杀。

国民革命军一看大喜,乘机夺取贺胜桥。

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仓皇驱车逃跑,跑得再慢点,恐怕老命也搭进去了。


无独有偶,在南京保卫战中,类似的情况也发生过。

唐生智在开战前表示要跟南京共存亡,看形势不妙,自己先撤了。

由于仓皇逃窜,督战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

扼守长江北岸和挹江门的督战队36师,对于撤退的国军大开杀戒。

溃退士兵急了,老子是奉命撤退,你们这是咋的了。

拼了吧,弟兄们。

结果双方展开激战,杀得血流成河,日军看见乐坏了。

说句良心话,在大局已定,不能翻盘的时候,一个合格将军应该爱惜士兵的生命,不要让士兵做无谓的牺牲。

该撤撤,该投降投降,这是为了保存实力,日后再战。

太平洋战争菲律宾战役中,温来特将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果断下令7.5万名巴丹半岛守军(其中美军9300人)向日军投降。

尽管这些美军受到了日军虐杀,但毕竟大多数士兵还是保全了性命。

点赞4、中卫市 网友:南香。


抗战初期,国军在从淞沪会战溃退下来之后,没有能够按照战争爆发前的计划,从淞沪战场退到吴福线,锡澄线一线继续依托既设永备国防工事继续抵抗,拒止日军,而是一路直接从上海溃退到了南京一带。原本战前的计划中,应该是在淞沪战场顽强抵抗之后,退到国防工事,第三步是后退到南京一带,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将日军反包围并歼灭之。但战争的发展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只能仓皇组织南京保卫战。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除了教导总队之外,还有七十四军,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部队,以及从广东刚增调过来的六十六军,八十三军等部队,这些部队中,除了教导总队建制完整之外,其余部队都在之前的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但是留下来参战的已经是相对比较完整的部队了。比如原本有上万人的八十七师,八十八师,这时候也只有三四千人残兵败将了。

三十六师撤退到南京之后,经过收容整顿,还剩下了四千人左右,在参战部队中,算是情况相对比较好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一些。所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命令将三十六师配置在南京北部沿江一线,一方面是防止日军沿江西进,从江上登陆,进攻南京,另一方面则是长官部交给了一个特别的任务,也就是控制江面上的渡轮,没有长官部的命令,任何人不许渡江向长江北岸撤退。


作为黄埔一期生中损失惨重佼佼者,宋希濂这时候已经是三十六师师长,并且在淞沪会战后期,为了表彰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三十六师三个表现比较好的部队,分别给了三个军的番号,分别由这三个师的师长王敬久,孙元良和宋希濂兼任,但是实际上各军仍然只有原来的一个师,这就是七十一,七十二和七十三三个军。宋希濂这时候名义上就是七十三军的军长。

宋希濂接到任务之后,就将部队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沿江守备,防止日军从长江上登陆,一部分则占领制高点,控制挹江门一带,防止参战部队提前从这里逃跑溃退。不过,日军在追击前进的时候,并没有从长江上登陆,所以三十六师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实际上并没有和日军发生战斗,主要的任务实际上就变成了控制挹江门,阻止其它参战部队逃跑,这就相当于整个战场的督战队了。

到十二月十二日,国军在南京城外的防线已经被突破,国军被迫放弃城外紫金山等主阵地,退入复廓阵地,继续抵抗。但是这时候日军从芜湖登陆,向北进攻,切断南京国军的退路的消息已经传过来了,参战的各部队刘开始人心动摇,准备逃跑。孙元良先带着两千多人跑到挹江门,要求出城渡江,但在三十六师的一番劝解之后,又回去继续抵抗去了。这也是南京保卫战种第一个逃跑的部队。


到下午五点,各部队都得到了撤退的命令,但先得到消息的军官开始纷纷直接扔掉部队逃跑,剩下的部队在各种留在阵地上的军官的带领下向挹江门一带跑。但是这时候三十六师控制挹江门的部队仍然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所以拒绝放行,并且对企图强行闯关的部队开了枪。因为这时候各部队都已经完全乱了,失去了建制,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的逃跑,所以完全是混乱无序的强行通过挹江门逃跑,最后导致大量的人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再挹江门一带被踩死了。

也是因为三十六师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让三十六师和宋希濂本人后来在同僚中的名声受到了影响。实际上,在一开始三十六师还能开枪吓退逃跑的士兵,但是当人越来越多之后,三十六师的部队实际上也开始溃逃,而他们的处境和下场也并没有比其它部队好多少,同样是没有办法渡江,许多人自己扎竹筏渡江时被日军扫射,落入江中淹死了。

点赞5、张家口市 网友:⑤彩環

溃散的军队不敢攻击督战队?孙元良就敢!事实证明,打不过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战败溃散的军队不敢袭击督战队?督战队明明人数很少啊?其实历史上,还真有敢袭击督战队,那就是国民党将领中最擅长逃跑的"白马将军"——孙元良。

孙元良这个人,黄埔一期毕业,生得一副好皮囊,又有一个"党国元良"这样讨喜的名字。这两点,让擅长相面、测字等神秘学说的校长对他刮目相看。在黄埔军校时孙元良就受到校长青睐,毕业后更是成为天子门生,平步青云。自从龙潭之战时不战而逃反而被送到日本进修,此人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打得过就跑,打不过就跑快点!

抗日战争一开局,日军就一路攻击到了首都南京。孙元良作为71军军长兼88师师长,负责中华门守卫。中华门刚刚受到攻击,孙元良就带着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孙元良到达挹江门时,早遭到了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的机枪"劝阻",只好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

非常有趣的事,宋希濂和孙元良一样,都是黄埔一期的同学还都是师长兼军长。宋希濂本来是36师师长,结果又当了73军军长。其实,孙元良和宋希濂的两个师,因为前期在淞沪会战中大溃败损失惨重,没有来得及整编补充,连一个师都凑不齐,结果还加上了一个军的番号。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抗日战争爆发,各路杂牌军地方军溃败严重,随便拉过来都能转化为中央军。其实这是国民党内讧的重要表现。

孙元良的想法很简单,南京城肯定守不住,最后肯定要撤退。晚撤退不如早撤退,早撤退保全军队也算立功一件。而且,唐生智早在作战部署中讲了,如果正面突围不可行,就从城北坐船过江!大家都知道长江码头上的船都调走了,到时候肯定拥挤不堪,大型踩踏事故不可避免。所以,必须走!

可是,孙元良没想到的是,唐生智要求背水一战,开走了所有的运兵船,还在江边码头挹江门附近设置了最精锐的36师当督战队。可是,为了给自己逃跑留一条后路,唐生智竟然秘密告诉黄埔系中央军,可以北渡长江撤退!

孙元良的赶早班船想法是对的,国军在南京城墙上没死多少人,反而在江边的轰炸和踩踏中死伤过半。剩下大部分又逃入南京城,成了南京大屠杀的导火索。

只可惜,孙元良打不过宋希濂,只好躲进南京城的妓院里,直到南京大屠杀结束,才独自回武汉编故事继续当官。

溃败的军队,绝对不敢攻击督战队,主要原因有三:

1,溃军没有编制,没有战术配合,想要打败督战队,几乎没有可能。

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内部的严密组织体系,作战时,机枪如何压制,步兵如何迂回、步兵炮如何精准打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战术配合,溃军不可能打胜仗。

2,溃军没有军心战心,如惊弓之鸟,随时准备丢下武器,甚至已经丢下武器,不堪再战。

溃军,已经在前线的战事中失利,不管是心理上还是战斗力上都已经大打折扣。好比是受伤的飞鸟,听到弓弦声就会崩开伤口,彻底崩溃。军阀混战中,一股2000人的溃军准备洗劫长沙城,却被湖南一师300名学生打败。

3,溃军通常都是杂牌,督战队是嫡系,平时就低人一等,吃饭军饷和军械都不如人,没法打。

明清以来的军队封建建设中,常常搞出一套金字塔般的尊卑体系。明朝将领打仗主要靠重金豢养的家丁,清朝则是每一级军官都建设了自己的"标兵",平时是保镖,战时是先锋队。这一点被国军完美继承,每当打仗,都是用最亲信装备最好的警卫当督战队,最疏远的杂牌则用于当炮灰。

但凡是当了溃军,就失去了军人的勇敢和尊严,想要和每天欺负他的督战队干仗,首先就不敢干,即便是干了也干不过!

点赞6、西宁市 网友:树巷少年

有句俗话叫做“兵败如山倒”,溃败的军队已经失去了战斗的精神,失去了军心,慌慌如丧家之犬,逃跑保命要紧,哪里还会有心思去攻击督战队呢?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靠抓来的壮丁、民夫来和解放军进行作战,一旦溃败、立马逃之夭夭,尽管国民党对抓到的逃兵立即军法从事,但逃跑事件还是层出不穷,大部分逃兵都是首先把汉阳造或者是中正式步枪,扔到草丛里,再换上民装逃跑,即使有一些散兵游勇,听见枪响就吓破了胆,哪里还有战斗的欲望。

在国民党部队和日军在大上海进行血战的时候,就有不少的国民党俘虏兵,被日本人像串糖葫芦一样赶到大坑里进行活埋,以当时众多的俘虏和民众,尽管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毫无反抗之力,但以上千、万人之众,若集体向日本军队冲击,多少还会有生还的可能、最起码也会死的壮烈。

但以当时的情况而言,俘虏兵已经毫无血性、心如死灰、毫无斗志已经到了麻木等死的阶段,像这样的溃军又如何有胆量敢攻击督战队呢。还是俗话说的好“败军之将、何以言勇”。

点赞7、锡林郭勒盟 网友:绿晴。

1944年9月,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本来是可以轻取龙陵的,因为守城日军最高指挥官小室钟太郎中佐是个比较“佛系”的军官,他在远征军攻城部队没有发现的空当,曾经主动放弃城池向中缅边境撤退,这也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官非常罕见的行为。



小室中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属于那种很有文化却不善作战的军官,原职为第56师团工兵第56联队副联队长。滇西反攻开始两个多月后,日军第56师团损失惨重并且军官数量骤减,于是小室中佐被紧急任命为龙陵守备队队长兼混合支队司令官,他接到的命令是,率领若干联队各一部番号杂七杂八的2000多日本兵死守龙陵。

战至1944年9月14日,腾冲、松山已经接连被远征军攻克,由于滇缅公路打通后物资源源而来,十几万远征军得以向龙陵云集,兵力火力占尽绝对优势,连第五军第200师都奉命赶来参战。



守备队长小室钟太郎认为自己的部队已被师团部完全抛弃,继续打下去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战斗,守城信念遂发生动摇,为挽救2000多部下的生命,于9月17日晚擅自率部撤出龙陵,一路向西逃跑。然而次日上午,奉命出动的日军第33军宪兵队在芒市公路上截住了这支抗命溃逃的部队,并逮捕了小室中佐以下所有军官,宪兵队长石田德二郎大尉宣布接手司令官职务,下令部队立即返回龙陵城。

也就是说,在整个9月17日的夜里,龙陵城处在没有鬼子一兵一卒的空城状态,可惜主持进攻的第71军副军长陈明仁没有掌握这一情报,浪费了唾手可得坚城的大好机会,殊为可惜。等到远征军重新进入龙陵时已经是两个月以后的11月11日,付出的代价是29803人的巨大伤亡(日军后面增兵了),这些按下不提,重点说日本人逃跑这事。



日军的宪兵队在战场上即有督战之权,从第33军宪兵队长的军衔来看,这个宪兵队的兵力规模不会超过一个中队,但是2000多逃兵根本不敢反抗,军官乖乖被捕,士兵顺从命令。返回龙陵城后的下午5时,石田大尉下令枪毙了小室等五名军官,其中小室被允许剖腹自杀来谢罪,这个古怪的中佐拒绝了传统的自裁方式,选择用王八盒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见了吧,尽管原司令官小室中佐的军衔高石田两级,也只有被处决的份,并没有出现率部反抗甚至主动攻击宪兵队的行为,这就是督战队或者宪兵队的权威。一方面,是日军纪律比较森严,代表军司令部出动的宪兵队享有巨大权威,一方面是溃逃官兵本身就是心虚,明明知道弃城是抗命行为,遇见督战队肯定拉松,只能任凭处置,反抗那就是“造反”了。



从1936年“二二六事变”处决叛军军官开始,日军绝少再出现攻击上级的反叛行为,山东馆陶县驻军中队曾有五个鬼子兵殴打了小队长,被冈村宁次下令全部枪决,同样,督战队代表着上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司令部,日本兵是不敢造次的。不要错误理解日军所谓“下克上”的风气,那是特指中级军官的独断专行,不代表日军随便就能抗命和藐视命令。

大约是耳熏目染,1947年陈明仁守四平街时也学会了这招,打到6月18日蒋军已经丢掉整个城西区,第71军覆灭在即。陈明仁下达了一道严酷的命令:各部队独立死守,打光为止,转移和放弃阵地的命令只有他本人有权发布。



同时以军部人员组成督战队,前一道防线的部队如果没有命令擅自后撤,后一道防线的部队即有权在督战队指挥下射杀溃逃官兵,这道命令为第71军等来援兵起到很大作用,也没有真的发生火拼事件。

敢攻击督战队的军队有没有?肯定存在,一般是那些军纪败坏的军阀部队,比如北伐时期的吴佩孚直军和张学良奉军,为了阻止部队后撤都设立了督战队。在临颍血战中,张学良的督战队一口气枪毙了四名作战不利的团以上军官,但是仍然不能挽救败局,溃逃的士兵真敢向督战队开枪,那真是兵败如山倒,因为向前向后都是死,督战队总比北伐军好对付些。

点赞8、鸡西市 网友:溢孤清

督战队古已有之,到底出现在什么年代,最先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军队里,已经无法考证。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督战队”一词,不过中国古代中的监军,跟督战队的职能相似。

《新唐书.宦者传.刘贞亮》记载说:"出监宣武军,自置亲兵千人……高崇文讨刘辟,复为监军。"

土木堡之变后进行的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最高军事统帅于谦也使用过督战队。面对士气高昂的瓦剌军队,于谦不得不向明军下了死命令:

有盔甲军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斩” 。


谁斩谁?怎么斩?

明军开到北京城外列阵后,于谦随即让士兵把城门关上,再次下了一道命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谁来执法(斩),史书描述的很清楚了,他们当然就是督战队,如果没有督战队,命令就是一句空话。

之所以要督战,就是防患于未然,处置个别逃兵,防止士兵的恐慌情绪在军中蔓延,形成一发不可收的局面。

一旦这个局面已经出现,兵败如山倒,谁也阻挡不住。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有督战队,但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督战队。

日俄战争时期的203高地争夺战,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躺下了将近10万具尸体,“血肉横飞,伏尸累累”,“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是人与钢铁、燃烧着的石油、炸药和尸臭的斗争。” 日军总指挥乃木希典抬棺决战,他的一个儿子死在高地。


这样残酷的战斗,日军每次组织进攻兵力上万;如果有士兵想逃命的话,没有几倍于逃兵的督战队是挡不住的。

可见这些日本战争工具们是根本不怕死,也不需要督战队的。

零星的士兵逃跑、溃散,那就是白白送死,督战队的子弹可不是吃素的。

首先,督战队武器都先进,逃兵的武器不足以抗衡;其次,督战队都列好阵型严阵以待,正面面对逃兵,逃兵转身就会挨揍,还没有扎好架势就送命了。

最后,督战队的战力往往强于对面的敌军,士兵要败退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同样是死,死在冲锋的路上至少还能为家人争取点福利,个中利害关系,士兵不会不仔细考虑。


但是要是溃散是一大伙人,那威力可就大了。

为什么会溃散,因为战场形势对自己不利,死伤惨重,打下去只有死路一条,逃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他们在溃逃的时候遇到了阻拦,那就是断了他们的生路,这些逃兵们强大的求生欲和破罐破摔产生的能量是无法想象的:

老子向前百分之百都是个死,如果杀了你们这些督战队,也许还会死里逃生,为什么不放手一搏。

再说,靠督战队督战的军队,士兵很少是义务兵,本来就没有献身精神,看到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督战队还要他们做无谓牺牲,心里一定怒火中烧,不拼个鱼死网破就怪了。

最后一点,督战队本身就是惩处个别逃兵的,兵力人数有限。一万人进攻,督战队人数能有一千人就不错了。

所以督战队能压住阵势,往往都是溃散的是极少数逃兵;一旦军队大规模溃散,人数肯定会比督战队人数多,法不责众,大家肯定敢向督战队开枪。


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能说明溃军敢不敢对督战队发动攻击。

1951年4月朝鲜战场上的李承晚的韩军第6师,曾经在1950年10月遭遇过志愿军第40军,被打得体无完肤,因此得了恐中症。



所以韩军第6师再次跟志愿军40军交手一触即溃,韩军督战部队立即对第6师进行弹压,结果没有压住,反被逃兵压没了。

另一个例子,南京保卫战期间,统帅唐生智是个滑头,嘴上说要与南京共存亡,把大船都弄沉到江中,其实自己准备好舰艇打算开溜。

唐生智在逃命的时候,慌慌张张给前线部队下达了撤退命令,却忘记给督战队下达了。


当溃退的国军涌往挹江门逃命的时候,守候在那里督战的宋希濂三十六师因为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对这些国军士兵大开杀戒。

溃逃的国军为了逃生,一起抄家伙,用坦克、迫击炮和机枪进行还击,双方在挹江门展开一场“血战”,叫人哭笑不得。

苏德战争中,每次战役苏军都是数以十万计投降、溃退,尽管有斯大林的270命令也阻挡不住,足以说明,溃散逃兵是势不可挡的。

不管怎么说,在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一支强大的军队要靠督战队来监视,不仅不是一件太体面的事,而且也会让人对“强大”二字打上大大的问号。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