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明朝打后金为什么每次只派十几万兵马,一波一波地去送死,光在辽东就损失了四五十万人?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7关键词:明朝

明朝打后金为什么每次只派十几万兵马,一波一波地去送死,光在辽东就损失了四五十万人?

点赞1、甘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独占天涯

这个问题需要辩证来看。

明朝最多的时候军队有280多万人,正是因为他的军事制度才能养得起这么多人。明朝推行的是卫所制度。明朝的卫所制是在朱元璋吸取中国历史上屯田经验提出来的,他参照了隋唐的府兵制。明成祖五征漠北时一次能出动50万人,当然这个时候也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候。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以祖、父留下的十三副铠甲武装部众,宣布起兵,当时追随者仅有三十人。

接下来,打败了尼堪外兰。万历十四年(1586年),尼堪外兰被杀。接下来,努尔哈赤用了五年时间,吞并建州女真的其他部落。在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对海西女真,蒙古和朝鲜修好,对明朝称臣进贡。万历二十三年(1589年),明朝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又迫使野人女真归顺。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海西女真也被征服。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派兵进入黑龙江,征服了散居于此的各部落。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哈拉自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年号天命。历史上把这个政权称为后金。他让自己的家族以爱新觉罗为姓。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他以“七大恨”为由宣布与明朝决裂。


萨尔浒之战

在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的过程中,明朝虽有所提防,但双方也没有发生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对女真实力认识存在不足。另一个原因是努尔哈赤与明朝决裂之前,明朝刚经历过万历三大征,三层战役的胜利也让统治集团对于自身军力强大比较自信。在萨尔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出动军队大约有12万人左右,各名将相继出动,而同期女真只有6万多的军队,至少纸面上的实力足够将对手给撕碎了。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最终结果杜松与刘綎死于战场,马林也于3个月后在开原战死,明军四路主将四人已失其三,仅有李如柏始终未遇敌,但在战役之后数日即为言官弹劾。一年半后辽事更坏,此事再被提及,李如柏自杀以明志。

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应该是轻视女真实力,对自己有着迷之自信,但一交手,就被打脸了。

在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对女真的实力有了一个明显的认识,明白自己在野战中没有取胜的把握,因而采用固守城池的策略。明朝后期,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财政崩溃,东林党党争不断,政治日益腐败,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就不断加税,而不断加税又迫使更多人起来反抗,周而复始,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而此时关外的清朝势力正虎视眈眈,在这样的局势中,明朝左右为难,举步为艰。内部的农民起义刚得到缓解,清朝开始不断攻略辽东,甚至通过别的路线攻入关内,这个时候对内镇压的明军又被调到关外应付后金的进攻了。这个时候想出动再多的军队也已经不可能了,十几万的军队已经到极限了

明朝后期是形势不允许,财政不允许,明松锦之战出动13万军队,但也只是一场豪赌,结果是赌输了。

点赞2、太原市 网友:风云之王

“只派十几万兵马”这个提法引人发笑。

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朝鲜之役和宁夏之役,从公元1592(万历二十年)达到了公元1598年,这两战基本耗尽了帝国最精锐的九边野战部队,李成梁的儿子,辽东总兵李如松也在1598年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之中阵亡,同时也宣告着震慑女真诸部落的李成梁一手打造的辽东铁骑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间到了17世纪后,明帝国已经没有能力短时间能组织起来经验丰富的精锐野战军团,这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第一,也就是前文提到的16世纪末的一系列战争的损耗巨大,新的野战部队并没有及时补充上来,第二,就是万历朝的党争开始出现,张居正十年变法付诸流水,朝廷财政陷入空前危机,养军队那是需要钱的呀。

明代的军队,实际上能打的精锐,都是将官们养的效忠于自己的家丁,比如李成梁的辽东铁骑估计有3000人,虽然只有3000人,但是在李成梁时代,足够让女真诸部听话,那是想打谁就打谁的。

战争并不是人越多越好,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一般也就是精锐的那么几万人而已,其他的大多随着精锐丧尽而溃败。而具体到明朝,还存在卫所兵的问题,当然卫所兵很多时候,就是摆样子,凑人数,真正作战的都是维持在不超过10万人的九边精锐部队。

然而到了万历三大征结束后,边军精锐不在,帝国的财政窟窿也填补不上,而且边军卫所的糜烂也不可收拾。到了萨尔浒之战的时候,能够凑出来的总兵力,合计11万人,这就是帝国最后得老本了,之后20多年的战争里,明军再也没有这么多稍微能打的野战军了。

然而,这一战,由于杨镐的四路出击战术,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个送死在了萨尔浒,帝国也就只能转为守势,真的就没有再派军队跟后金野战了。

后来打的那些仗,并不是明军一波波去送死,而是基本上被围点打援了。老奴带着八旗兵攻击明军辽东的城池,总是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屡试不爽,而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明廷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守土有责”,丢城失地,处罚是极其严厉的。

而这些派遣的援兵,本身也不是精锐野战军,大多都是守城部队,野战经验不足,毕竟自萨尔浒之后,明军不但失去了野战精锐,也失去了跟八旗野战的信心。

所以从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基本没有什么野战军了,可能存在一部分精锐家丁部队,比如传说中的“关宁铁骑”,规模大概也就3000人,战力如何不知道,但就战斗意志而言,是大明最后一支可以正面炕清兵的部队了。

之后爆发的战争,除了宁锦之战、宁远之战,这两场是因为袁崇焕依仗坚固的城防,加上犀利的大炮,打赢了守城战以外,其他的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等,基本都是被八旗围点打援干掉的。

朝廷最后一次组织大规模军队出征满清,是崇祯十三年的松锦之战,军队大多来自于跟高迎祥、李自成作战的军队,结果也是在崇祯的逼迫下,总指挥洪承畴放弃步步推进的战术布置,急忙赶去救援锦州,最终在松山被努尔哈赤围点打援歼灭。而这一次左闸安明军总计出动了13万人马,这已经是帝国出兵的极限了。

或许有人会说,明朝以前,不是动不动就几十万的大会战么,怎么到了明朝就只有十几万的军队作战了?要知道古人在记录的历史的时候,对于数字向来不怎么严谨,有时候为了壮声势,就报个夸张了好几倍的虚数,战胜了之后的歼敌数目也往大了说,(为了军功)。

超过10万人的军队,对于古代的后勤水平而言,差不多是极限了,10万指的是战兵,为了保障这10万人能够正常作战,至少还需要超过20万左右的辅兵和民夫,来承担后勤。

再者而言,即便明廷有能力派遣几十万正兵作战,在辽东地区,面对后金八旗这种行踪不明,飘忽不定,不需要后勤保障,机动性极强的部队,根本没有机会掌握主动,一旦露出破绽,就会被人家分而击破。总不可能几十万军队一起行军吧,

点赞3、偃师市 网友:憨呆呆i

最主要的是两个原因,第一,明朝当时的综合国力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崇祯皇帝想要打仗没钱只能够找自己的岳父去见,而自己的岳父好说歹说才给了一点儿银子。

国家实力颓废,综合国力下降,国家难以拥有强悍的凝聚力,这这是当时明朝没有办法一次性派出大量军队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个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其实有一项原因很多人都会选择性的忽略掉,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很难理解这个东西,那就是通讯条件。

拿破仑战争时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在军事领域,通讯设备开始进入战争之前的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战争便是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战争虽然武器可能已经接近于近代,但是那个时候的通讯条件还是跟古代没有什么差别,还是依靠的那些简单的通讯是物件进行通讯。

也就导致了拿破仑战争期间各大市里下辖的军队人数大致是10万左右,超过了这个数字,军队的指挥质量就会下降,一支军队的指挥的秩序将无从保证,所以我们看到的便是拿破仑在指挥作战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来讲法国军队可能有几十万人,但是事实上真正规拿破仑指挥的也就那十几万人,其他的军队都会交给其他的将军去管理。

在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在明代的时候条件也差不多,至于有的东西还可能更差!真的要打仗,当然人数越多越好,可人数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制,那极有可能会出现通讯不畅或者是指挥官下达的命令,根本就传达不到不对,这也就导致了一旦大规模的部队一起行动,尤其是几十万人作为单位一起活动的话,很有可能前后不得相顾。

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因为前线的部队向后撤,结果后线不知道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喊了一嗓子说前面失败了,后面的部队呼啦一下子全部跑光了,连带着前线的部队也一起逃,最后整个战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如果在当时的中国东北没有任何补给条件和通讯条件之下,贸然的派出几十万左右的军队以此为单位进行活动的话,会造成两个重大的后果。

第一军队的补给条件跟不上几十万人每天的吃喝拉撒,而且还要算上来回运输粮食的民夫,这里面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当时的民政府没有办法负担得起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第二,当时军队的通讯条件太差,几十万人一起进入到当时尚未开发完全的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作战的话,那么,条件极差的环境再加上极其差的通讯条件,将会导致整支部队最终会被敌人分割包围或者直接不战而逃。

所以几十万的军队一起进入东北,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必须要进行分兵,也就是第一次攻打后金的时候,是的,民政府将自己40万大军兵分四路,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就是上面阳奉阴违,军队里面互相想着如何吃回扣,这样的军队不失败,那是不可能的。

点赞4、乌海市 网友:水色空凝

后金政权建立于1616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讨伐明朝,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大清”。截止1644年明朝灭亡之时,明朝的东北防线仍旧没有被后金攻破,固若金汤。

1616-1644年间,明朝与后金将近28年的战争中,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行为——1619年萨尔浒之战。当时明军约88000人(一说8.6万、8.7万),朝鲜军13000人,女真叶赫部几千人,合计约11万人,号称20万人。朝鲜军几乎是出于观望状态,明军主力失败后回撤,实际参战明朝军力尚不到10万。

明朝与后金最大的一次防御作战是洪承畴率领13万明军的救援战——1640-1641年的松锦之战。

这是明朝出动军力最多的两次,其余的战争中,明军根本出动不了很多军队,大多时间处于防御状态。

因此说明朝动辄派遣十几万部队进攻后金是不太可能的。

明朝对后金战争及其策略的变化。

先梳理一下明朝与后金的几次主要对战,如下:

1、1618年的后金抚顺进攻战。

这一年努尔哈赤誓师讨伐明朝,第一个攻击点是抚顺。抚顺被顺利攻下,并消灭明朝援军约10000人,毁掉抚顺城而归。接着发动一连串进攻,拔除明军的诸多小据点,兵峰直抵沈阳、辽阳,明朝朝野上下震惊。

2、1619年萨尔浒之战

这是明朝对后金进攻做出的第一反应,调集军队约11万人,意图一举一优势军力全歼后金军队。明军分四路进攻,后金军队采取只进攻一路的打法,解决一路再解决第二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明军四路人马只有一路安全撤回,损失了45870人的军队,其他军事物资不计其数。趁着明军大败的机会,努尔哈出占领开原、铁岭,并将依附明朝的女真叶赫部兼并。

3、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

万历皇帝、明光宗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世,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原来防守辽东的熊廷弼被无缘无故的免职,派遣袁应泰负责辽东防务。

袁应泰志大才疏,放弃防守策略,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导致明军军心涣散。努尔哈赤趁机起兵攻占辽阳、沈阳。各个小据点的明军面对后金军队的进攻纷纷投降,先后有70多座城堡归顺后金。

4、1622年的关外据点拉锯战。

辽阳、沈阳失守,明朝派熊廷弼、王化贞被紧急调往辽东防线。熊廷弼本意是采取防守策略,然后利用明朝在天津、山东半岛登州的水军伺机进攻后金的大后方,采取袭扰战略,使得后金首尾不能相顾。

辽东巡抚王化贞取得辽东实际的军队指挥权,将军队一字摆开,分兵把守,严重违背了军事常识。1622年3月,努尔哈赤攻占广宁,明军的两位总兵战死,明军军民全部撤退到山海关。

孙承宗和袁崇焕具体负责辽东防务之后,在这一年又将防线推进了200里,收复了被后金军队攻占的不少地方。

5、1626、1627年的宁锦防线之战。

明朝由于党争,1625年,孙承宗被撤换,换上了不懂军事的高第。高第要放弃关外所有的防守据点,由于袁崇焕的力争,宁远保留了下来。

1626年,努尔哈赤得知消息之后全军出动攻打宁远,后金军队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中炮去世。

1627年,皇太极平复了朝鲜的威胁之后,再次发兵攻打锦州和宁远,失败而归。

6、1629年和1638年的后金劫掠战。

后金军队始终打不开关宁锦防线,于是绕道蒙古进入明朝的腹地进行劫掠,深入到山东、山西、京畿等多地劫掠,使得明朝上下风声鹤唳。

7、1640年的宁锦防线进攻战。

经过十几年的准备,皇太极觉得可以和关宁锦防线上的明军决战。1640年,皇太极派遣主力围攻宁锦防线,洪承畴率13万明军援救,历时两年,明军战败,关外精锐全部丧失,山海关外的据点全部丢失。

明朝的策略在开始阶段始终处于进攻策略,经过几次大的失败之后,明军采取防御策略,依靠城池、堡垒,和后金军队作战,避免与后金军队野战,效果比较好。起码在明军宁远大捷之后,一般不敢进攻明军驻守的宁锦防线。

趁着明朝内部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之时,皇太极进攻宁锦防线的军力、物力都准备好了,才于明军在关外决战,即便如此,也是经过两年才夺取宁锦防线。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清楚了解,让明军真正送死的仅仅只有1621-1622年的战事,丢失了辽阳、沈阳等大片明军控制区域。这是明朝辽东主要军事负责人的盲动,明明知道明军野战打不过后金军队,仍然命令明军主动进攻或者分散兵力把守导致的恶果。

不小小看投降的明军和汉人的作用。

后金建立之后,有很多明军和当地人投降后金,他们很快被后金的掌权者所用,有的出谋划策完善后金的制度,建立类似中原王朝的制度。也有很多人让后金统治者了解了明朝内部的很多情况。同时也有大批汉人成为后金军队中的一员。

很多归顺的明军和当地汉人充当后金的间谍,明朝廷内部大变动、辽东军事策略变动、更换将帅等消息很快就传到后金统治者的耳中。明军在辽东的一举一动几乎都逃不过后金政权的眼睛,几乎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譬如,萨尔浒之战中,有投降后金的明军伪装成明军,诱导东路明军刘綎前进,这些冒充明军的人都是汉人,拿着已经被消灭的杜松部的令牌,诱导这一部明军前进,最终被消灭。


在军事指挥和策略上,后金军队一以贯之,而明朝军队作战策略或战或守摇摆不定,军队指挥官也是走马灯式的变换,非常不利于作战。两相对比之下,明军在辽东的控制区域,逐渐缩小,最后只剩下了山海关防线。

点赞5、潮州市 网友:陌゛小浅

明与后金(清)的战争中,大明多次“一波波”将自己的军队丢出去送死,损耗巨大。

大明王朝,是怎么想的呢?

第一波:数字陷阱

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发步骑“三万余”(一说2万余)反明。

然而,大明王朝似乎好不紧张,很长时间没有增兵部署。

一则是因为大明在辽东的兵力看起来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

当时,大明在辽东地区,名义上的兵力为9万人,兵力多于努尔哈赤。

二则是因为大明缺饷。

当时是因为她是1618年四月,而1617年下半年辽东明军的粮饷还没发呢!

这种情况,大明哪里能再增兵呢?

既无力增兵,看起来又不必增兵,大明因此长时间没有做调整。

然而,“不必增兵”,不过自欺欺人而已···

朝廷难以尽知的是:明军吃空饷的问题严重到了何种程度,名义上的9万军队,实际上“五不当一”。

而且,由于明军分散在120余座城堡中,努尔哈赤无论进攻任何一处,都具有绝对优势!

再加上长期拖欠军饷,将士们士气低落又饥饿难忍,战斗力严重下滑了。

这就注定了明军的惨败!

努尔哈赤利用明军士气低落,侦查不严,假装贸易,集结优势兵力趁其不备发起大规模进攻,又拉拢明军将士,轻取抚顺,又集中优势兵力,横扫分散的各处堡寨,前后歼灭数万明军,缴获的战利品无数。

第二波:分散开来送人头

抚顺等地失利后,大明算是清醒了过来,调集大军,认真对待。

当时,大明集结的皆是万历三大征中表现不错的良将精兵,算是集结了精锐。

精锐尽遣,兵力虽不及号称的47万,但也有10余万,够用了。

既然如此,大明是想打一波快攻,赶紧灭了努尔哈赤了事。

当时,各自军队尚未集结完毕,粮食军饷也未到齐,朝廷就催促杨镐:快搞,不要“师老财匮”。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杨镐也推出了“分进合击”的方略,兵分数路,夹击努尔哈赤。

在过去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朝廷最担心的就是对手玩“躲猫猫”,抓不住你,结果朝廷大军武装大游行后无功而返。

现在,咱们兵分数路来夹击你,看你去哪里躲猫猫?

想快?那就成全你。

努尔哈赤“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一波内线机动,各个击破。

短短四天之内,4路明军被破,46000明军被歼。

一般认为,明与后金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就在这里,此后,后金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第三波:集中起来送人头

此后,明与后金之间进入了一波互有胜负的对决。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先后为袁崇焕所败,后金在辽东正面战场捞不到太大便宜,不过,由于明军无力大举进攻,皇太极得以解决了朝鲜、蒙古,并多次迂回入边,仍然掌握着战略主动权。

总体上,很长时间内,明清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主力会战。

多次迂回入边后,皇太极认为:还是要在辽西走廊上打开局面。

于是,明清之间的又一场主力会战爆发了。

清军围攻锦州,朝廷令洪承畴奉命率军救援。

洪承畴集结了8总兵13万人,仍感兵力不足。

于是,洪承畴提出:且战且守,为持久计。

具体就是确保松山、杏山,与敌持久,待到清军后勤不足,再发动攻势。

其实,这就是把两军决战,转化为两国国力的较量,对大明是有利的。

然而,大明朝廷不愿兵久粮匮,严令洪承畴迅速进军,快快解围。

洪承畴吸取萨尔浒之战教训,兵力高度集中,直扑锦州。

皇太极观阵,大笑: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卫···可破!

于是,清军击洪承畴后路,断其粮道!

洪承畴陷入险境后,约定一起回军。

不料,各总兵不遵将令,提前行动结果···退却变成大溃败!

一战之下,明军精兵猛将多折损于松山,遭到了决定性失败!

其实,此战中,洪承畴的兵锋是比较锐利的,正面作战中,清军几乎不能抵挡。

然而,在机动灵活的清军面前,仅仅集中起比较强大的攻击力是不够的,对手随时会找到你的弱点,来一个致命一击。

洪承畴分散也好,集中也罢,都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


总的来说,明与后金(清)的作战中,一次最多集中10来万兵力,既是客观条件所限,也是基本够用的。

自卫所制瓦解,募兵盛行以来,军队粮饷成本急剧提高,大明再难如朱棣时期一般轻松集结起几十万大军北伐了。

因此,一次集结10余万大军,基本是大明后期财政能力的极限。

此外,就兵力、战斗力而言,萨尔浒之战、松山大战,明军集结的力量是够用的。

然而,大明朝廷却长期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催战,使前方将士不能自专,往往只能放弃最优计划,被迫采取冒进方案,结果,或兵力分散,或后路空虚,暴露出致命弱点,最终实力不及发挥就被人击中要害了。

明清之间的角逐,大明往往在实力不及施展就被人抓住要害,迅速崩溃。

如此,再添兵,又有何用呢?

点赞6、保定市 网友:昕夕靡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说到底,还是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已经无以为继。

在第一次战役萨尔浒战役,明军总数是8万,满清是6万。

就战斗力来说,满清这6万军队实力已经大大超过满清8万人。

而要知道,明军这8万人还是四处拼凑来的。

战争开始前,由于军饷短缺,辽东军事力量薄弱,全镇兵力约6万。这6万多人中,很多是老弱残兵,只能驻守各处城堡驿站,能出征的仅有约2万余人。

这主要是明朝无钱在辽东养兵。

无奈之下,明军从全国各防区如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南京等地抽调部队援辽。

具体是这样: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一万,共约三万人;

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各发兵精骑六千,共约两万五千人;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各发步骑兵五七千不等,共约两万人;

浙江发善战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

也就是说,当时明军的实力以及军饷情况,凑齐6万部队也必须从南到北,在全国范围调兵,困窘情况可见一斑。

当时能够凑集8万,也是倾全国之力了。


再看最后一战松锦之战,洪承畴出兵高达13万。而这13万其中有8万是洪承畴新练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而且这些部队存在严重的军粮问题,不具备持久作战条件。

所以洪承畴被迫去营救锦州,迅速被清军合围,攻破临时粮库,全军就崩溃。

当时明朝已经内部接近崩溃,维持13万军队已经是尽全力了。

实际上,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 ,辽东巡抚黎玉田题本称,“全宁仅马步四万余,瘦弱马匹数千余”,“堪战马兵仅三千”,且“分守于新旧十二城”,其余将士不过寥若晨星,面对“铸火造药百倍于我”,且虎视眈眈的清兵,如果不增派兵力,加强防守,后果不堪设想。

崇祯十六年八月十七日,每当年定额征税2100万两,结果收税还不到1600万两,缺口高达500多万两。

要知道,那个时候正在全国范围打仗,即便2100万两也是不够用的。在萨尔浒战役期间,为了作战,短短2年多时间,朝廷全力向辽东拨款2000万。

更别说还有巨大的税收缺口,根本就没钱维持最基本的军事作战。

更可怕的是,当时明朝北方已经大乱,各省军头开始截留财政收入,用于自己的军队补给。一些省份则陷入农民军控制或者激烈战乱中,根本就无法收税或者将税款运出。

结果,崇祯十七年上交到国库的税金只有200万两,国家基本等于崩溃了。

明朝到了最后几年,无钱、无粮、无人,摇摇欲坠,不能支持大规模作战。

点赞7、吴川市 网友:吟雪情枫

对于明朝和后金来讲,双方军队数量的多少绝不是战争胜败的关键,不是单纯的组建几十万的兵马就能够击败后金。

一、对后金的军事政策失利,备战不足——大家没想到后金真没难打

很长时间以来,明军的战略重点都放在防御北方的蒙古,对于女真族确实防范不够。后来有人逐渐认识到女真的危害,但是当时明朝廷内部争斗激烈,等到女真族各部统一以后,已经来不及了。

二、战略防守的战法——再想彻底打败已经来不及了

萨尔许大战之后,明军就处于被动防守的姿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就是每次都是十几万军队,疲于应付。在当时,明军已经没有力量彻底击败女真了。

三、国力衰落,人心丧失——根源在于内忧外患

明后期,明王朝内忧外患,内部人民起义不断,外部援朝抗倭战争加剧,对蒙古、女真的战争都让朝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辽东人们身上附加的负担沉重,无法负担太多的军队同时用兵,这就更一进步说明了真正的战争实际就是后勤战。

总之,在明代后期,朝廷一方面要对付女真族,另一方面更要对付农民起义军队,实在没有足够的力量一次性的组建四五十万的人马。再加之军事策略严重失误,到最后再想集中全力一举歼灭女真,已经是幻想了。

点赞8、简阳市 网友:南粤之巅

十几万人马很少?后来清军下江南,攻下南京,最初的兵力也不过三四万人而已。


兵力的投入是有物理学限制的。粮草补给、道路交通、指挥能力等等都是巨大的障碍。


仅以萨尔浒之战为例,十万明军分四路进兵,其中中路的杜松兵马最多,有四万人。但杜松从抚顺出兵,30里外就是萨尔浒。前队都已经开战,后队还没出抚顺的城门。



古代的道路可不是现在的大马路,泥泞土路并排走四个人就已经是极限。一万军队带上车辆辎重,队伍至少要十里长。要是十万明军全从抚顺这路出来,估计这一路的拥堵将不堪设想。


所以说,所谓一个战场涌进几十万大军,只能是荒野大平原这种“四处都是路”的地方,地形稍微复杂一些的就做不到了。像东北地区这样,四处是山岭和密林,中间还间隔有不少沼泽湿地,根本不可能让几十万人一股脑钻进去,只能分兵出击。



另外,不要小看几万人的作战能力。中国古代大多数战役,都是几万人就搞定的。兵力数量太大,指挥传讯都会是巨大问题。在一个战场内的参战人数超过十万后,作战效率就会随着人数增加而下降。所以,古代战争几万人大败几十万的例子,比比皆是。


真正能够让20万人以上的军队在一个局部战场实现充分的指挥调动,只能是进入20世纪了,甚至在19世纪的近代都很少见到。(陶慕剑)


点赞9、利川市 网友:じ小奋斗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拜托啊,什么叫只派十几万兵马啊?

十几万兵马还少吗?也不看看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才多少人呢。

明朝在萨尔浒战役的时候,攻击军卒11万人,这是最大规模的一次了。

此后,明朝主动出击,也再没有这么多军队了。

为什么说萨尔浒战役是明朝对女真的战争走向下坡的转折点,那是因为萨尔浒战役出动的这11万人已经是大明帝国的老本了。

萨尔浒战役如果歼灭了猖狂造反的努尔哈赤,那么明朝的江山至少还能多延续20年,李自成或许也没有机会再打进北京城了。

但是萨尔浒大明帝国败了,还是全军覆没这种损失最大的惨败,败的大明帝国不但在辽东奄奄一息,在帝国境内都是捉襟见肘。

后期的辽东,也就靠两座坚城和明军的火炮,在顽抗满清的一波波进攻。

明朝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完全陷入了被动。

而且打仗并不是单纯比拼人数的数字游戏。

萨尔浒战役,虽然明军分成了几路大军进击,结果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

但是说实话,任何一路明军的人数都不容小觑,都占优。

但是努尔哈赤凭借优异的战术,以及明军自身的战斗力不强,已经临阵畏敌等等诸多因素,最终打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

即便在萨尔浒战役中,明军的数量再翻一倍,结果未必会有变化。

战场,诡谲!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点赞10、儋州市 网友:玲珑看月

现在的时代,养一个士兵价格很贵,在农业社会,养一个士兵的成本相对更高,十几万士兵就是明朝能拿出来的家底,松山一役,明以无资本再战,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