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谁回答一下呗
书法中的笔法讲究一气呵成。
若是墨太稀,纸必然会被晕染不易发挥,若墨太浓,笔法自然不顺且有余墨渗出。
所以我们在书法时应该将墨稀释,但稀释也是有方法和分类之说。
现在市面上较为著名的墨汁制造业众多,举个例子,一得阁应该是很多书法爱好者都接触过的品牌。
一得阁生产的墨汁有两大类,一为油烟,一为松烟。
![]()
△一得阁墨汁
油烟类:油烟是用油料,主要是以桐柚籽或猪油为原料燃烧后收集其烟所制的墨。
松烟类:松烟是松树油燃烧后收集其烟所制的墨。
![]()
然而不论是哪种墨汁,通常都是浓缩型的,并不能直接拿来使用,需要加一点水来稀释一下。
如果不加水直接使用,则写出来的字迹会太枯。
加水:
可根据你要完成的作品风格取出适量的墨汁加水。
需要注意的是,加水后的墨汁千万不要再倒入瓶内,否则会造成瓶内墨汁变质。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前几天写字留下的墨汁过几天再用时,发现已经臭了,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兑了水的墨汁更容易臭掉,这就是因为墨汁变质的缘故,所以秉着不浪费墨汁的原则,尽可能根据着墨的程度来兑墨汁。
![]()
加多少水:
至于在实际使用方面,墨汁究竟加多少水,与使用的纸张有着直接关系。
总的原则是:你在纸上书写时,感觉行笔比较流畅,能够写出笔锋,而字的效果又不那么渗墨,这就算是合适了。
如果行笔比较迟滞,字迹比较焦枯,则需要再加点水。
![]()
如果字迹渗墨比较明显,则需要再加点墨。这个需要你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慢慢体会,写得多了,就有经验了。
加水比例:
如果给一个标准的比例的话,大概就是1:1的比例,也就是说,你倒出多少量的墨汁,就再加多少量的水。
而后再根据使用时的感觉去调整,或添加墨汁,或再添加水。
除了加水还可以加其他的吗?
民间方法有些比如说加白酒,白醋,也是为了达到稀释的原则,并无区别,但水的质地比较纯,所以用水会更好一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文献来源于杨中涛书法,欢迎关注东家·手艺人
墨汁里面是含胶的,好的墨汁一般会很稠,使用之前需要加水来稀释。要不然会影响书写的流畅性,也会使写出来的字太躁。![]()
所以写字之前需要调墨,墨调的好,字就能及流畅又精神。
我平时调墨的方法有三种。
1、一是直接加水调,用如图所示的加水器,边加水边试用,这种方法用多了有了经验,一般加两三次水就能把墨调好。![]()
2、第二种调墨方法,是边写边调,学习的时候在手边放以碟水、一碟墨,先沾水后沾墨,这种方法适合写行草书,可以写出枯湿浓淡等各种你想要的效果。![]()
3、第三种方法使用宿墨调墨,在一得阁里加宿墨,这种调墨法调出来的墨乌黑发亮,且有层次感。
另外,现在生产的很多墨汁都不用调了,开瓶即用,稀稠正好,方便了很多,比如红星墨液。![]()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书写时墨太浓,行笔不畅,也不宜表现墨色变化,所以要稀释。稀释的方法有两种。
一、直接加水。先少量加水,边加边用笔在纸上试,直到符合自己的书写习惯。
二、另备一点清水。书写时可以先蘸一点墨,再蘸一点水,这样写起来墨色会由淡到浓。也可先蘸一点水,再蘸一点墨,墨色变化相反。
书法创作中,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会用水说明你对书法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了。
当然,用了水,洇墨更快,对书写技术要求也更高。但有了水,墨色变化更丰富了,作品艺术性也更高了。
稀释墨汁是较繁琐的事。我只淡经验。
油烟加点滴酒,要高度酒,量少。不然影响墨的光亮度。当然少不了加水。松烟一般加水,加凉白开。
一般是配好二,三天的量,然后密封,用时倒出来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量,用完再倒。
水里边可兑半滴洗洁精,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强明亮感,二是润滑,三是不洇。
墨计浓淡与字的大小有关,字大墨相对浓些。反之则稀些。
墨与纸有较大关系。这要靠经验。
一般来讲,根据纸来配墨。掌握量的配比以后,用一种墨,写一种纸,写一种大小的字!
我摸索的經驗是用酒調墨,好處有四,一是墨有酒香味,二是幹的快,三是不容易跑墨,四是字有亮光!不妨一试!
这关系到墨法问题。
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徐铉作书,对日照之,中有墨线,此可悟藏锋之妙。"藏锋之妙,是说笔法,其实也体现出墨法的具体特征。画画讲墨法,写字何偿不讲墨法。
墨浓无碍,关建要会用水。会用水即通了墨法,反之则不通。以一较深容器,置墨汁于内加水调合,这是不当之法,以为正法,广泛使用。实不通墨法之故。若这样用墨,沈括所言徐铉作书,映日有墨线就不会出现了。肯定会出无任何变化平且板滞的墨道。无墨法可言。
本不传之秘今传之,即,水存之于笔而再受墨于笔端,则墨法至,但需功夫垂练,方可成之。水注之于墨,匀后笔饱受之,施于纸上墨必平滞。不可不察。
渗点清水就解决问题。
我个人觉得,稀释墨是必须的。但是,如何稀释则是因墨和宣纸,以及用墨多少经验性总结。换句话说,墨是有等级区别的,好墨和好宣纸是一种稀释方法。好墨和次等宣纸则又是一种稀释方式。次墨和次等宣纸则又是一种稀释方式。字少是一种稀释方式。字多又是一种稀释方式。总之,稀释墨要靠平时练字的经验总结,也算是书法技能的一个技巧罢。
谢邀答!写不同的字,对墨的浓淡有不同的要求,譬如要写出魏碑的古拙和残破感,用焦墨会更有效果。写石门摩崖石刻,用焦墨和浓墨最好,会出现笔意似连非连的感觉。大篆小篆也要用浓墨,拖尾的飞白才能出来。楷书、行书和草书用墨时,可以在浓墨中直接加水,温开水最好。有条件加蒸馏水,既可以稀释墨汁,又可以控制晕染。不少人加喝剩下的白酒,稀释快,挥发也快,效果极好。楷书一般要求笔笔送到,不讲究晕染,如果发现墨浓造成笔涩,可适当加水,笔锋达到流畅即可。行书和草书会追求浓淡变化,飞白变化可通过干笔实现,书写时可分别摆放墨池和水池,根据笔意需求,一边蘸墨,一边蘸水,都是正常做法。
总之,熟练勾兑墨汁、掌握墨汁浓淡变化,笔者认为,已超出技法范畴,当属艺术审美。书画同源,国画的墨分五彩,即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其中就有焦墨和清墨的极端表达。可见,用墨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功夫所在,均须好好学习和熟练掌握。
如下图的“开心”二字,直接用浓墨写成,笔笔送到,使其达到圆润、厚实。而“大小有济,轻重可修”八个字,则略为加水,使其书写流畅即可。
墨太稠写字会不流畅,太稀会走形,一般的墨汁都有些稠密,加一点酒效果会更好。
写毛笔字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用的墨水,有时干有时又太稀了,这怎么办呢?当然是我们自己调节了。
写楷书一般要求墨汁不要太稀,因为楷书行笔慢,太稀的墨汁是写不出来字的。
写行草书的时候,墨水就要稀一点,因为行草书行笔较快,墨汁稀一点,能达到笔墨流畅,一气呵成的气势。蘸一次墨写下去,往往会出现飞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如果墨汁太干,那就加一点水,最好是纯净水,这样才不会让墨水发臭。也可以加点白酒,使写出来的作品弥漫着酒香,这当然是拾古人牙慧了,可有可无。
如果墨汁太稀,那么就倒出一些墨汁,使墨汁量变少,或者加一些墨汁,使之浓一点。
我对一得阁墨汁稀释是加点水,因为它的胶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