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为什么三国时期时间不长,但是影响力这么大?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7关键词:三国,时间

为什么三国时期时间不长,但是影响力这么大?

点赞1、济宁市 网友:英雄脸萌

谢邀:

三国时期的确不长,影响力也的确很大,为什么呢?我以为正是三股力敌势均的势力较量的结晶,是智慧、战略充分展示的结晶,是战国续绪,是历史与故事演义的同造。因为力敌势均,而需要不断平衡关系,需要不断制定新的战略战术,不断贯穿我虑尔诈的真真假假的平衡中求胜和险中求胜的方式方法。而且这种方式方法不是单纯的历史记载,而是通过演义的故事形势,生动细微、生龙活虎、惊心动魄、大气磅礴地表现出来的,让人读来感到深刻生动,人物、战例、运作、谋略、特性鲜明,津津有味,印象深刻,其书广泛地被历代世人欢迎、接受、借鉴利用。因而,影响力大。答题欠妥,请直评[祈祷][祈祷][祈祷]

点赞2、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黑暗战魂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烈烈大汉走向衰弱,分裂为魏、蜀(汉)、吴三个国家,而后三个国家纵横捭阖,最终复统一于晋。


三国之所以影响巨大,有多个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

一、《三国演义》的魅力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的基础上,综合宋元民间传说、诗词曲赋、说唱杂剧、平话院本而写成的一部伟大作品。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中国哲学内核在内。


同时,《三国演义》以浅近文言为本,将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所以居庙堂之高者可以从中汲取治国理政之要,处江湖之远者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之精,行军者可以从中活学兵法,经商者可以从中活用商道。所以当时文化层次尚不高的满洲人可以把演义当兵书读,处在经济腾飞阶段的日本人可以把演义作商经学。

可以说,《三国演义》的魅力,是三国这段历史可以经久不衰引人入胜的很重要一个原因。


二、三国游戏的推波助澜

随着电子类产品的兴起,电子游戏开始在年轻一代风靡。日本早在街机时代,就发掘三国文化内蕴,开发了《街机三国》《三国战纪》等系列三国游戏。


此后更在个人电脑开始流行阶段推出了《三国志》《吞食天地》《三国无双》和《英杰传》等系列作品。


而后国产三国游戏发力,《三国群英传》《三国群侠传》《傲世三国》等相继出圈,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更有远渡重洋的《全面战争:三国》


这些三国类游戏,加速了三国这段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流行。

三、三国历史的内涵

三国能够经久不衰地长期流行,绝不仅仅是一本书或一款游戏就可以做到的。事实上,三国背后所蕴涵的历史、人文情愫对中国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方面,三国是个舞台。在这里,刘备所代表的儒家的仁义,曹操所代表的法家的权变,司马懿所代表的道家的隐忍,甚至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东渐,都在这里交会并各放异彩。


另一方面,魏蜀吴三国虽纵横攻伐,但三国都自认正统,三国间可说是汉民族的兄弟阋墙。三国虽各自也有乌桓、南蛮、越人甚至羌、氐等异民族的压力,但都是压倒性占绝对优势。相较于之后的晋短崭统一而后五胡乱华的不堪,后人可以更从容地去诉说这段历史。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三国承大汉余烈,塑造了中国人不曲、抗争而慕一统的精神品格。

所以,三国这段历史才会流行,并长盛不衰。


关注我,一起趣淡三国故事

点赞3、沈阳市 网友:「要疯」

三国影响力这么大的原因除了《说三国》《三国评话》《三国演义》这种从宋代开始一直到现代近千年的民间传播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三国这段时期的模式选择对后世影响特别大。

一、蜀汉——春秋战国的复古

刘备在临死之前曾经说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引发很多阴谋论的猜测。引发这种猜测的原因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秦秋战国时期的国君与丞相之间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和丞相类似现在的家族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也就是家族出资,职业经理人负责打理,但是职业经理人不管怎么折腾,产权永远不可能是归职业经理人。

刘备为什么有资格称帝,因为他姓刘,他是东汉的延续,他根本不怕被夺权。那时的人心并没有完全坏掉。你会发现只有蜀汉没有发生权臣控制君主的事情发生。曹魏和东吴都发生了这种事情。

所以刘备的蜀汉实际上采用的是代理人制度,也就是君主不管内政,交给丞相管理。这种制度从刘备时期就确立了,刘备负责作战,内政诸葛亮管。魏蜀吴三国中的丞相之位,唯有诸葛亮这个丞相是由君主亲自走访请出来的。

明白这个,你再回头去看刘备死前的话你就知道,刘备的意思很明确,你先帮着他管理,要是他没有这个能力,你就一个人管理,而不是说将整个蜀汉给诸葛亮。

陈寿对其的评价是: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一个史学家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就应该此事的真假了。因为陈寿是晋官,他此时作出的评价不会受到任何蜀汉势力的影响。

还有像桃园三结义之类的情谊,为什么吴、魏不会出现,道理也在此。春秋战国重义大于重利和重势。

二、东吴——开创武将谋国以及家族共治模式。

东吴的试验是开创性的,他开创了武将夺权割据自立称帝的模式,这个为后来割据政权称帝提供了参考。有人会说最早的实验是赵佗,赵佗的南越实际上有些复杂,这里不展开。

孙权没有像刘备一样称帝,因为自己不姓刘,也没有像曹丕一样篡位,因为手中没有汉献帝。

孙权是先向主流政权也就是魏称臣,获得吴王之封号,然后再称帝。

当时刘晔就反对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分。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资治通鉴魏纪一》

整段话很长,我只选了一小段,受封为王,然后确立君臣关系,然后称帝。

这种做法后来被无数小朝廷复杂。最典型的当属吴越国。钱镠向朝廷说让唐朝封其为吴越王,结果唐王朝不答应。后来朱温代唐之后,钱镠向朱温称臣,朱温封其为吴越王,然后一边向中原王朝称臣,一边自立。

孙权还开启与江南大族共治模式,孙权军中很多人都是大族中出来的,比如陆家的陆逊等人。所以孙权的主要精力是怎么与这些大族相处,即相处又能保持对他们的控制。

这一种模式被后来的东晋完美复制,王马共天下。这种尝试也为后来的北周,隋提供借鉴模式。

三、魏朝——汉制的延续

魏朝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就是汉的延续,曹家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怎么对付姓曹的身上,防止诸侯王尾大不掉。对诸侯王的管理十分严格。其他的制度就是汉的延续,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所以你看三国,你会发现魏朝的制度是最正规,最完善的。

结论:

三国实际上是秦大一统之后第一次大分裂,这一次一分为三,是对未来制度的构思和选择的尝试。刘备的复古尝试失败,不过其模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反而成了中华文化精神层面的人际关系的典范。曹魏、孙权的尝试成了后世臣子和君主关系斗法的选择。后世王朝不管是更替,还是内部争斗都脱离不了这些模式。

至于其他的价值还有很多,不一一讲述。

点赞4、包头市 网友:傲藐者

“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这是1913年年底至1914年年初,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在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著作《伦理学原理》时,写的一段批语。

他说到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过去的历史的影响力,不就在于大家还关注它的历史嘛,假如连翻开读读都不愿意,何谈影响力。


一,三国时期有多长?

三国(220年-280年),是我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它的时间起始点是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曹魏建立后,为了承继汉室,刘备在成都也只有称帝了,蜀汉,221年。最晚的是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风水轮流转,之前是曹魏让汉献帝禅位,到了266年,曹魏的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汉献帝禅位给曹丕


晋武帝司马炎,三家归晋

如果说这61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瞬间的浪花。那即使是《三国演义》,也只描写了自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的97年发生的事情,不到百年。我们一说上下五千年,三国自然只能算是历史里面的一点点。

二,三国的影响力有多大?

关二爷!

关羽,从凡人到圣人神仙!

忠义的代表,也是现代人顶礼膜拜的财神爷!

诸葛亮!

聪明智慧的化身,而且忠诚干净!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还有刘备、张飞、赵云、周瑜、吕布等等,提起这些历史人物,大家都熟悉吧。他们都是三国期间的历史人物。

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三顾茅庐、隆中对,这些三国的历史故事,大家也都熟悉吧。

如果说起自己对中国的历史上哪个时间段熟悉,我想很多人,不管有没有读过书的,大家还是会投“三国”一票吧。

三,为何三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三国时期能够能这么大的影响力,最大的原因还是《三国演义》吧,至今起码600年!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古典小说之一。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大约1315-1385年之间,那算起来起码600年!最早的版本刊刻于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至今已经500年了。小说在明代中叶慢慢传入日本、朝鲜、俄国及其他国家,所以,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公认的世界名著。

《三国演义》面世六百年来,获得无数喜欢它的读者。毛泽东从小就喜欢读这部小说,他老人家读了超过七十年。

1902年,当时才9岁的毛泽东在家乡私塾就读,他对《三国演义》入了迷,后来,他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回忆在学校读书,老师走过来时,就用一本经书把小说盖住。许多故事,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和同学反复讨论过许多次。

后来,他辍学在家务农,一有空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争取到去湘乡县东山小学堂读书,扁担的一头是简单的衣服被褥,另一头是心爱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1913年底至1914年初,毛泽东当时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在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著作《伦理学原理》时,写的本文开始的那段批语,

“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

这时,读三国,已经不仅仅是读书乐趣,更是开始上升到人生价值取向和入世济世的社会责任的理性高度。美国作家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三国演义》中有桃园三结义。毛泽东与杨(昌济)教授的另外两个学生,也自称他们三个是豪杰,一个是萧子升,另一位是蔡和森。”

毛泽东和萧子升、蔡和森三人,以刘关张自喻,表明他们不仅是读书,亦有了参加社会斗争的热切愿望和成就事业的理想。


后来,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毛泽东把《三国演义》视为自己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1930年,他在江西寻乌农村做调查,写《寻乌调查》,把能否看《三国演义》作为是否识字,是否有文化的尺度;长征急行军时,轻装把生活必需品饭锅、牙刷都丢了,但是《三国演义》不能丢。

以后的革命建设生涯中,毛泽东经常推荐《三国演义》。比如,1938年在延安,毛泽东和贺龙、徐海东谈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这三部小说,谁要不看完这三部书,不算个中国人!

他和子女、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高级干部也不时提及《三国演义》,讲话里有三国,文章里也有三国!


不得不说,《三国演义》写得好,加上毛主席推荐,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没有看过小说,看过央视版《三国演义》的朋友,印象也很深刻吧。

点赞5、肇庆市 网友:膤落荿殤

在三国之前,像东吴已及巴蜀等地方,都是一样的荒凉之地,没有什么饱读诗书的人来经营治理。

为此基础设施,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愚昧无知,应该是没有开化的阶段。

要是没有董卓军对把后汉的最高统治阶级直接给打垮了,社会矛盾激化,黄巾军的起义,导致北方以及各个地方大家族进行下一步分化。

最牛的家族,也就是豪强级的,直接养军队,筑城,割据一方像曹操,袁绍等,这些人在一起开始是想恢复秩序,为此有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后来天下大乱,于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扰,雄霸一方。

一般的家族就是被洗劫一空,沦为难民。跟随逃难的队伍,离开故土。而有一定势力,又没有雄霸一方的家族怎么办呢?那就是南迁。

为此有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活动,现在南方的客家人都是那个时候过来的。最远的地方就是缅甸。

这些南迁的汉人带去了文化传播和种植技术等,是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下,三国存在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多。现在在南方还有许多人知道自己的祖先是避战乱迁徙来的。

点赞6、丰城市 网友:凌傲天

因魏武昭烈而精彩,因汉寿武乡而流芳!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