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几个皇帝叫什么名字,分别有什么政绩?
  清朝(1644—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十二帝,享国267年。
  1.努尔哈赤:天命汗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
(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
(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
(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12.宣统:清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
   努尔哈赤(太祖)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卒于沈阳,终年68岁。详细>> 
     皇太极(太宗)年号天聪,1627年登基,在位10年,卒于沈阳清宁宫,终年52岁。详细>> 
  福临(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24岁。详细>> 
  玄烨(圣祖)年号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卒于北京畅春园,终年69岁。详细>> 
  胤祯(世宗)年号雍正,1723年登基,在位13年,卒于北京圆明园,终年58岁。详细>> 
  弘历(高宗)年号乾隆,1736年登基,在位60年,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89岁。详细>> 
  永琰(仁宗)年号嘉庆,1796年登基,在位25年,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1岁。详细>> 
  绵宁(宣宗)年号道光,1821年登基,在位30年,卒于北京圆明园,终年30岁。详细>> 
  奕宁(文宗)年号咸丰,1851年登基,在位11年,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8岁。详细>> 
  载淳(穆宗)年号同治,1862年登基,在位13年,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19岁。详细>> 
  载恬(德宗)年号光绪,1875年登基,在位34年,卒于北京瀛台,终年38岁。详细>> 
  溥仪年号宣统,1909年登基,在位3年,卒于北京,终年61岁。详细>>
清朝开国皇帝名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故而清朝皇族姓爱新觉罗。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始,清朝共有12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清世祖福临(皇太极第九子),清圣祖玄烨(福临第三子),清世宗胤禛(玄烨第四子),清高宗弘历(胤禛第四子),清仁宗颙琰(弘历第十五子),清宣宗旻宁(颙琰次子,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清文宗奕詝(颙琰第四子),清穆宗载淳(载淳长子),清德宗载湉(旻宁第七子醇亲王奕譞次子),宣统溥仪(醇亲王奕譞第五子载沣长子)。
对于清朝而言,除清文宗、清穆宗、清德宗、宣统外,其余清八帝多有功绩。
清朝的建立,离不开努尔哈赤。清朝能入主中原,离不开皇太极。清朝能在中原站住脚跟,离不开福临。清朝能被中原百姓接受,并走向强盛,离不开玄烨。
清朝能在濒临衰落之际,再次走向强盛,离不开胤禛。清朝能彻底控制西藏,平定准噶尔,扬威西南,离不开弘历。清朝能结束文字狱,离不开颙琰。清朝能平定太平天国,离不开奕詝。
清朝能够建立,并一统中原,如果没有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清朝的英主,这断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促成了清朝最重要,也是赖以生存的八旗兵的建立,而清朝之所以能打败面前一个又一个的敌人,靠的就是八旗兵。
皇太极则带领清朝击败了明朝在关内的全部精锐力量,让清朝得以统一东北,并打下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基石。
福临最大的功绩,就是让入关的清朝在中原站稳脚跟。顺治福临入关后,全国各地爆发了此起彼伏的抗清高潮,清军在各地连战连败,丢掉了很多的城池。就在这危急关头,顺治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最终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清军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玄烨,他对于清朝的功绩无需多言,康乾玄烨盛世自他而始,清朝统一全国自他而始,中原百姓彻底接受清朝的统治自他而始。可以这么说,清朝能够在中原最终站稳脚跟,并强盛一时,康熙居功至伟。
胤禛,清朝能在雍正之后继续延续百年,雍正胤禛功劳卓著。康熙晚年,因康熙过度追求仁政,致使清朝上下贪污盛行,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接连不断发生,边境也是叛乱频频,准噶尔部反,和硕特部反,此时清朝可谓是内忧外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雍正登基后,为遏制清朝由盛转衰的颓势,他开始雷厉风行地推行各种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等。最终,雍正推行的新政挽救了清朝,不但遏制住清朝衰落的颓势,更是为清朝在乾隆朝走向全盛,打下了基础。
弘历,对于乾隆弘历这个皇帝,现今对他的评价多是坏大于好,的确清朝走向衰落,与乾隆脱不开关系。好大喜功,沉迷享乐,纵容贪污,乾隆种种行径,最终让他父亲雍正呕心沥血打下的盛世基础,是功亏一篑,清朝最终彻底走向衰落。
但是,乾隆对清朝还是有贡献的,西藏、四川等地区能够不再动荡,并彻底划入中国疆土,这离不开乾隆。除此,清朝能够进入全盛时期,乾隆也是有贡献的,青年的乾隆还是励精图治的,他积极整顿吏治,并重视农业,这些举措都为清朝全盛的到来做出不俗的贡献。
颙琰,对于嘉庆颙琰,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他虽有当明君的心愿,却无当明君的资质,他实在是太过平庸。当然,他也是有功绩的,那就是结束了清朝持续百年的文字狱,不再进行这种野蛮的狱事。
奕詝,对于清朝而言,咸丰奕詝的最大功绩就是让清朝得以平定差点让它亡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奕詝即位后为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重用汉族官员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并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
在咸丰的治理下,清朝虽然没有遏制住衰落的颓势,但是却让同治朝顺利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并让清朝得以继续苟延残喘近半个多世纪。咸丰还是颇有功绩的。
除以上八帝,清文宗、清穆宗、清德宗、宣统都没啥功绩可言,清文宗让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清穆宗、清德宗、宣统都是傀儡皇帝,没有丝毫实权,自然没啥功绩可说。
谈秦说汉(459)
清朝自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汗”之后,有崇德帝皇太极、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宣统帝溥仪,共十一位皇帝,统治了中华大地近300年。崇德帝皇太极建立“大清”,顺治帝福临迁都北京,康熙帝玄烨开启了“康乾盛世”,雍正帝胤禛加强中央集权,使清朝统治更加稳定。但是,乾隆帝弘历虽然继续了“康乾盛世”,却也开启了“道咸衰世”。
- 第一代清太祖天命大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称汗10年
 
公元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25岁开始,依靠先祖之十三副甲胄起兵,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努尔哈赤最大的政绩是赢得萨尔浒战役后,迁都于盛京(今沈阳),并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所属七十余城,建立辽东割据政权,创立八旗兵制度,奠定了大清王朝基业。
- 第二代清太宗崇德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1626年—1647年),称汗10年,称帝7年
 
公元1592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出生了,他自幼聪明、善骑射,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34岁时,努尔哈赤因身患毒疽病亡,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年号天聪。很快征服了后方的朝鲜与漠南蒙古,在解除后顾之忧的同时又采纳明朝降官的建议,实行满汉一体化管理,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志在入关。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国号“大清”,年号崇德。皇太极指挥清军在松锦大战中大败明朝之关外精锐,明将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为清兵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
- 第三代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公元1638年,福临生于盛京(今沈阳),是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生母是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6岁时,福临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摄政,年号顺治。同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13岁时,多尔衮“意外”死亡,福临提前亲政,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重用洪承畴等汉人继续招抚明朝官员,使国家局势逐渐稳定。同时实行屯田垦荒政策发展农业,惩治贪官污吏提升官僚机构的办事能力。
- 第四代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61年—1722年),在位61年
 
公元1654年,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8岁登基,年号康熙;14岁亲政,扳倒权臣鳌拜;17岁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28岁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打败沙俄入侵、三征噶尔丹、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同时又修治漕运、轻徭薄赋、改革丁税,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
- 第五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722年—1735年),在位13年
 
公元1678年,胤禛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生母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心机很深、懂得韬光养晦,因此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继承了康熙的帝位,年号雍正。胤禛推行密折制度,有效推动各级官员相互监督;并设立军机处,加强了权力集中;胤禛为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重演,还制定了秘密立储制度;为避免朝臣拉帮结派,严禁党争。
- 第六代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35年—1795年),在位60年,实际执政63年
 
公元1711年,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东书院“如意室”,但也有私生子一说。弘历是清世宗雍正帝的第四个儿子,正史记载其生母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自幼得到康熙帝的喜爱,12岁被清世宗雍正帝秘密立为皇储,25岁登基,年号乾隆。乾隆帝在位64年,是手握权力最久的君王,还修了四库全书,将“康乾盛世”推向高潮,但也同时僵化了专制体制,让社会缺乏创造性与主动性。同时,乾隆帝掀起的文字狱让中国文化传承遭受了重大灾难。还有六次下江南游山玩水、重用贪官和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埋下了“道咸衰世”的种子。
- 第七代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公元1760年,颙琰出生,原名永琰。生母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13岁被密储为太子,35岁受禅登基,年号嘉庆。不过称帝之后三年皇帝实权仍在太上皇乾隆手里。39岁时,乾隆驾崩后正式亲政。但他接手的却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于是喊出“咸与维亲”的口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广开言路,祛邪扶正。但这时西方的工业革命已经兴起,闭关锁国的清朝已经由盛而衰。外有鸦片流入,内有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
- 第八代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820年—1850年),在位30年
 
公元1782年,旻宁出生于紫禁城撷芳殿,是嘉庆帝的第二个儿子,生母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38岁继位,年号道光。1839年,黄爵滋奏请“将内地吸食鸦片者俱罪死”,于是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发生了虎门销烟运动,英舰封锁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次年逼迫道光帝签订包括了割让香港的《南京条约》。
- 第九代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1850年—1861年),在位11年
 
公元1831年,奕詝生于北京圆明园湛静斋,是道光帝的第四个儿子,生母中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9岁继位,年号咸丰。虽然咸丰帝励精图治、勤于政事,重用汉官曾国藩等人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但这时的太清帝国内忧外患,在外敌的打击之下,不得不签订了一条又一条的卖国条约,而咸丰帝在位期间,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恐怕也只有发展现代科技的“洋务运动”了。另外,他还娶了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女人,为清朝的衰败添了一把火。
- 第十代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61年—1874年),在位13年
 
公元1856年,载淳出生于储秀宫,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也是慈禧皇太后的亲生儿子。6岁时即位,拟定年号“祺祥”,尊嫡母钮祜禄氏和生母叶赫那拉氏为皇太后。后来,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等人发动辛酉政变,将原顾命八大臣全部拿下,改年号改为“同治”,开始垂帘听政,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实行洋为中用。同治实际上成了傀儡皇帝,于是流连于烟花之巷,以致患了花柳病而无后。
- 第十一代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4年—1908年),在位34年
 
公元1871年,载湉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与慈禧太后之胞妹叶赫那拉·婉贞之子。载湉18岁亲政,年号光绪。光绪帝在位的时间虽然也不算短,但也同样自己说了不算。期间发生了甲午战争、庚子国变等,整个清朝被搞得乱七八糟。虽然光绪也搞了个“戊戌变法”但整个过程只维持了103天,自己也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光绪帝最大的政绩应该是怀疑统治人民的“祖宗之法”,所以他支持的“百日维新”虽败犹荣。
- 第十二代清废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8年—1912年),在位3年,后曾复辟
 
公元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醇亲王府,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与侧福晋刘佳氏之孙,摄政王载沣与嫡福晋苏完瓜尔佳·幼兰之子。溥仪3岁登基,改元“宣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裕隆太后接受关于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次年颁布了退位诏书。1917年,张勋复辟,溥仪第二次登基,但不到一个月就被段祺瑞的军队赶下了台。1924年,又被驱逐出紫禁城。后来又得到日本人的支持下,在东北当了段时间“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宣统帝的一生随波逐流,无所作为,所以也谈不上政绩。
- 结语
 
清朝从乾隆帝弘历晚期开始,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社会生产力由盛而衰。嘉庆帝颙琰时期,西方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而清朝还在闭关锁国,外有鸦片侵入,内有农民起义。到了道光帝旻宁时期,在鸦片战争中落败,不得不接受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帝奕詝虽然开始了洋务运动,但又出现了一个卖国女强人慈禧太后。到了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宣统帝溥仪时期,天下大事都由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屈膝投降的老太婆慈禧太后说了算,所以晚清几代皇帝就更谈不上政绩了。
2021-5-8
清太祖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后终于让大明就此进入清算阶段,创建后金政权。
清太宗皇太极,攻城略地,继续巩固对大明的战略优势,并成功叩开山海关。
清世祖福临,第一位进入北京城的大清皇帝,建立了清朝统治的基本制度。
清圣祖玄烨,康熙为中国开疆拓土,功劳不需多言,号称千古一帝。
清世宗胤禛,雍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大清操碎了心,清理国库积欠,为后世积累财富。
清高宗弘历,乾隆七下江南,花钱的好手。
清仁宗永炎,嘉靖皇帝唯一拿得出手的成绩就是学康熙的手段,收拾了和珅,丰盈了国库。
清宣宗旻宁,任劳任怨厉行节俭的道光皇帝,自己穿的破衣喽嗖,下面却一般贪腐之臣,不是昏君是庸君。
清文宗奕宁,咸丰皇帝最大的败笔就是死后让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诞生了牝鸡司晨的慈禧
清穆宗载淳,19岁就得了花柳病死掉了,曾经想过搞掉慈禧,然并卵。
清德宗载恬,就是光绪皇帝,一辈子窝窝囊囊,想戊戌变法,被慈禧集团快速灭掉,从此被囚禁,还跟着太后一起逃跑到西安,慈禧临死之前把他毒死了。
宣统皇帝溥仪,当了三年的皇帝,然后做了多年的囚徒,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一本《我的前半生》,算他最大的贡献。
清朝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其历史也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像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帝都耳熟能详。俗话说见字如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书法作品然后了解一下他们的性格和政绩!
俗话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古代文化人写的字,就是他们的第二张表情。作为现代人,如果给你一幅别人写的字,你还能不能看懂表情呢?今天我们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清朝皇帝的书法为例,教会你如何从写字看性格,我们也看看康熙、雍正、乾隆,究竟谁的字写得丑。
作为皇帝,写得最多的就是批阅奏折上这三个字“知道了”。
评判书法的好坏,有三个层次,讲究三个“门”,第一“门”是“看门面”,现代人看不懂书法,就是因为没有摸到这第一个门。一幅字摆在你面前,你多半立马就去辨认写的是哪几个字,这就是大错特错。什么是“看门面”呢?就是先要把整副字当做一幅画来看,看构图、看布局,看画面是否协调。
我们按照“看门面”的方法来看这三个“知道了”,康熙字距最大,并且最工整,这是帝王的大气;而雍正的“知道了”最显精致,三个字等大,符合雍正严谨治国的性格;再看乾隆的“知道了”,猛一看认不出前两个字是啥,笔画连成一片,感受到略显做作的潇洒。
第二个“门”是“看门道”,所谓门道,就是细节,看单个字好不好看,看笔画有没有特点。康熙的笔画就是典型的笔力遒劲,凡是笔锋都见力道,这就是他开疆扩土的硬气。再看雍正的单字,每个字的偏旁部首排布都错落有致,单独看每个字都自成一格,能看出雍正外有法度,内有铁骨。而乾隆的字更显得丰满圆润,有专家戏称为“面条字”,这就是太平皇帝的悠闲安逸。
第三个“门”是“看门派”,也就是看出这些作品都是学的哪些古代名家。比如这三副字虽然都算行书,但康熙雍正算是一个门派,他们学的是董其昌;而乾隆的字则是模仿的赵孟頫(对比董其昌和康熙雍正、赵孟頫乾隆的作品)。
书法界公认是雍正的字比康熙的飘逸潇洒,比乾隆的庄重有骨,但显然三人书法水平都属上乘,康熙自己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而我们用惯了电子产品,已经快连汉字都不会写了,看完三个皇帝的书法,深深感到: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你还有什么借口不去练字呢……
太祖努尔哈赤,又称野猪皮,功绩就是跟李成梁当了一阵子奴隶然后以七大恨起兵反明,多次烧杀抢掠算是汉人的大敌。其次就是皇太极,这人别的功绩没有,假仁假义有一套,笼络了一批汉奸效力,最牛的就是把洪承畴骗到手,心甘情愿当了汉奸,至于他为什么当汉奸,我们可以脑补。。顺治小皇帝没什么功绩,但他儿子康熙是被包衣们吹嘘最多的“千古一帝”八岁登基,杀了对他爹忠心耿耿,三次都差点被多尔衮干掉还依旧扶着顺治最终任命为顾命大臣,权倾天下军权政权一把抓都没造反,偏偏等着康熙养了几个小太监把他干掉的时候才反的鳌拜。又出尔反尔,把他祖上招揽来的三家汉奸势力逼反,导致天下重燃战火,好不容易耗死吴三桂,又拿着一万五千清军战胜了八百人的俄军,割让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取得了尼布楚大捷,是为千古一帝。他儿子雍正更了不起,见人们都说他谋父逼母杀兄弑弟,竟然出了本大义觉醒录的地下出版物,想通过舆论表明,我没干啊,这些都不是我干的,结果本来不知道的全知道了,留个千古笑话,至于六下江南的十全老人,就更不用说了,一直到了最后一个,给自己搬了一个清和源氏的祖宗回来天天叩拜的康德皇帝………我们真没看出这满清皇帝如何个个英明神武的,关于对这些英明神武只是时运不济的万古一帝们崇拜的六体投地的包衣们,有诗相送……梦里常怀复国愿,恨不生在留辫时,但思圣祖千古帝,日射兔子三百只,跪读十全诗万首,笑陪咸丰一家亲,携手同治战花柳,再陪圣后嬉华池,相伴康德赴东京,认亲归宗与源氏。
清朝十二个皇帝分别是:
1、努尔哈赤(天命);2、皇太极(天聪);3、福临(顺治);4、玄烨(康熙);5、胤禛(雍正);6、弘历(乾隆);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9、奕詝(咸丰);10、载淳(同治); 11、载湉(光绪);12、溥仪(宣统)。
有一个顺口溜: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清朝十二帝顺序
来说下上述各位的政绩。
1、努尔哈赤(天命)。好打架。把周边的邻居都打服了,建立了女金。努尔哈赤没有称帝,只是称汗。
2、皇太极(天聪)。打架皇帝。把女金治理得很好。后来不满于现状,开始与大明打架,结果被袁崇焕打伤了,回来后没有医好,就这么离开人世了。但是,也让女金看到了大明也不是打不过,可以继续打。
3、福临(顺治)。悬疑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但是,治理国家上面他说了不算,于是专心和董妃过二人世界去了,后董妃去世,据说他就出家了。倒是给后人留了个悬案,福临去哪了?
4、玄烨(康熙)。千古一帝。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平蒙古(准格尔)、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功绩很大。
5、胤禛(雍正)。工作皇帝。改善吏治、发展经济。极大地充实国库的收入。可以不谦虚地讲,雍正时期是清朝最有钱的时期。万事亲力亲为,工作很是努力,经常加班加点,后来因为太累了,就累倒在了工作岗位。
6、弘历(乾隆)。败家皇帝。仗着爷爷和父亲积攒的家业,终于在临走前败光了家产。
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悲情皇帝。在任很是辛苦和努力,但是因为父亲太好玩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终究是收拾不了。
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摆烂皇帝。在任就是继续摆烂。有时候我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在道光任期签订的,实际上是在康熙时期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看似平等,却是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了沙俄。
9、奕詝(咸丰)。跑男皇帝。咸丰很想和外国人打仗,也打过,但是确实打不过。英法联军一来北京,跑得比谁都快。后来总是责怪自己,慢慢得了心病。没有治好,就这么走了。
10、载淳(同治)。烟柳皇帝。有时候想想同治很难,万事他说了不算,出去就玩了一趟(碍于自己的身份,没有去高级会所,害怕被认出来),结果就得病了,还没有治好。
11、载湉(光绪)。窝囊皇帝。年龄小的时候自己说了不算,等到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却把事情弄得更糟了,权利被收回去了,想好好养病吧,却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走了。
12、溥仪(宣统)。自私皇帝。只要能活着,你说啥就是啥,你说咋干咱就咋干,一点主意也没有,就是想着活着。最后倒是在清朝皇帝里面活的时间仅次于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