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曹操送荀彧一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为何马上服毒自尽?

提问时间:2023-07-26 12:11关键词:曹操,荀彧

曹操送荀彧一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为何马上服毒自尽?

点赞1、天水市 网友:斷橋殘影

曹操这个人向来杀人不见血,尤其是对于三国时期所谓的名仕,曹操总是采取借刀杀人的办法,荀彧之死就是这样!

题目中所说的曹操送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打开后说了一句:荀彧终无汉禄可食。然后荀彧便自杀了。这只是荀彧暴卒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从情理上说的过去,那么荀彧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其实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荀彧自始至终认为自己为汉臣,所食汉禄。但是给他提供职位及发放俸禄的其实是曹操。而曹操以汉臣丞相自居,这时的荀彧从内心还勉强能够接受。

但是从曹操要称魏公的时候,事情就开始有了变化。曹操称魏公,加九锡,乘天子龙撵,假节,带斧钺。府门可以涂成红色,着装也可以是红色。这一切都是准天子的礼仪。这一切对于荀彧来说是接受不了的。

因此,在曹操被汉献帝敕封为魏公的时候,荀彧想要和曹操谈一谈,荀彧想劝曹操做一个重振汉室的忠臣,而不是一个谋臣篡位的奸臣。但是曹操没有给他机会: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於寿春,

荀彧请求见曹操一面,曹操婉言拒绝了。其实这个时候两人都心知肚明。荀彧心中所想,曹操一清二楚。因此曹操是不想和荀彧面对面探讨这件事情而尴尬,因此曹操选择了回避!

曹操之所有后来给荀彧送去空食盒其实是给荀彧自己选择的机会,荀彧可以选择保全自己的名节,但是曹操控制下的汉室天下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荀彧也可以选择妥协,继续为曹操效命,但是应该尊曹操为魏王。

于是荀彧以自杀的形式向曹操表明自己的心志,意思很明显,即使拼了性命也不愿意和曹操同流合污,换句话说,在荀彧眼中,曹操是个奸臣!

曹操逼死荀彧是个双败的结果,以荀彧为首的文官系统认识到曹操的阴险,从此和曹操离心离德。而曹操也因为荀彧的死再也不敢在往前进一步。于是曹操选择了将改朝换代的任务交给下一代。

曹操死前将自己的谥号都想好了,他准备封自己为文王。谁知道后来曹丕称帝后把文帝的称号给了自己,把武帝的封号给了曹操。估计曹操泉下有知会被气的暴跳如雷。曹丕算是把黑锅甩给了曹操。

荀彧选择自杀其实是正确的,荀彧以实践证明,当时的所谓百官,几乎只有一个荀彧算是真正的忠臣。后期曹丕篡位,几乎没有一位大臣站出来说一句话。这就更证明了荀彧以死明志这种精神的可贵!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操和荀彧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荀彧遍观天下,只有曹操能够平定天下,因此荀彧没有其他的选择,他只能选择去辅佐曹操,况且汉献帝还在曹操手中。但是曹操不满足于只当一个即将倾覆的汉朝的维护者,曹操要做的是取而代之。于是曹操用送空食盒的办法逼荀彧做出最终选择,荀彧没有妥协,以自杀的举动生生的打了曹操一巴掌。不就是一个官职而已,我荀彧所食为汉禄,无禄可食即使自杀也不吃你曹操赏赐的一口饭!这就是气节。

本回答独发于石塘网,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点赞2、惠州市 网友:发条兔子

易中天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荀彧是现代人的话,可能会向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象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

荀彧的确是千万里追寻着曹操。荀彧出身士族,家族势力很大,而且荀彧本身也是一个名士,自身影响力也很大。二十多岁的时候荀彧在袁绍手下任职,但他却突然跑到曹操那里去了,令人非常奇怪。要知道,那时候袁绍已经是冀州牧了,而曹操只是袁绍任命的一个东郡太守,荀彧相当于从总公司跳槽到了分公司,还不是“一把手”,只是个“秘书”。


荀彧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荀彧觉得“度绍不能成大事也。”荀彧心中的大事就是指兴复汉室,这也是他的理想。在他看来,当今天下唯一有能力帮助他实现这个理想的只有曹操,只有曹操能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天下,然后再把天下交给汉朝皇帝。在荀彧眼里,他和曹操实际上是同事关系或者是上下级关系,所以他一直称呼曹操为“将军”,而不是“主公”。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荀彧在曹操手下,从二十多岁一直干到五十岁,但到了后来,他发现兴复汉室是他的梦,却不是曹操的梦。在梦里,曹操是他的唯一选择,而在曹操的梦里荀彧却不是唯一。

为啥呢?因为曹操也是有梦想的人。前半部分,也就是统一天下的部分,两个人的意见是一致的,所以两人可以亲密无间的合作。但到了后半部分就不行了,两个人产生了分歧,荀彧要兴复汉室,恢复东汉王朝的秩序,而曹操却想要推翻士族阶级的统治,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他要撇开汉献帝代表的士族阶级,自己说了算,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曹操要称魏公。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想劝曹操晋为魏公,并受赐九锡。要知道汉朝历史上,上一个被封公爵的是“安汉公”王莽,也是受九锡之礼。曹操这么做,显然下一步就是要让汉献帝“禅让”皇帝宝座了。对此,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荀彧明确反对:将军一贯正义,兴的不是义兵吗?这么做不太妥当吧?由于荀彧的反对,此事不了了之,曹操为此怒不可遏。

但是,我们前文说过了,荀彧的身份地位很不一般,影响力很大。而且,荀彧投奔曹操之后,在战略上为曹操五出奇计,大至宏观战略气势磅礴,思路清晰;小至微观战略细致入微,考虑周全。直到曹操征伐刘表的时候,用的还是荀彧制定的战略方针,可以说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彧毫无疑问稳居第一位。甚至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事业成功的今天。

对于这样一个人的意见,曹操是没办法装作视而不见的,也不能随便按个罪名杀掉,所以此时的荀彧不再是曹操的好助手,反而成了阻碍曹操实现自己理想的“拦路石”。曹操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个时候曹操的心里已经开始谋划如何除掉荀彧了。


而此时的荀彧心里也是十分痛苦的,他相信曹操,把自己一生的才华都托付了给了曹操,希望这个人能帮助他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但没想到,他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却将其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他而言,显然不能再继续帮着曹操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这与自己的理想不符。但他也不想背叛曹操,毕竟两人二十多年的感情摆在那里,这时候去投奔刘备显然不可能。荀彧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于是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征讨孙权的时候,荀彧因为生病留在寿春。这时候曹操送来了食物慰问,但荀彧打开盒子一看,里面空无一物,沉默半晌后,荀彧长叹一声,“荀彧终无汉禄可食”,随后服毒自尽。

关于空盒子是什么意思,众说纷纭。有的说曹操的意思是,荀彧你不是要食汉禄吗?对不起,没有。也有的说,盒子空无一物,代表荀彧对曹操来说已经没有用了。还有的说,曹操给荀彧一个空盒子,是要让荀彧装满,要么是一颗忠心,要么就只能是你自己的尸体。总之,不管是哪种说法,曹操送个空盒子和荀彧都没有好意。

面对曹操的威胁,荀彧并没有屈从,他选择了自尽,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曹操:我坚决反对你谋权篡汉,为此不惜一死!


荀彧的死影响很大,对他自己而言是维护了自己的气节,对曹操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震动。荀彧死后不久,曹操称魏公,并接受了九锡之礼,但终其一生却没有篡汉称帝,这其中或许有对荀彧这位老朋友过于愧疚的原因。就连“空壳皇帝”汉献帝也非常悲伤,为此暂停了宴乐,表示哀悼。

总之,荀彧的死是一个悲剧,荀彧为了自己的理想以身相殉当然没有错,曹操为了实现自己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理想逼死荀彧也不能说错了,两个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只能说他们遇到了一起,是一种幸运,但悲剧的结果却是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荀彧拧不过曹操的大腿,被迫自尽;曹操最后也拧不过士族阶级的大腿,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马上就与士族阶级和解,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掌权的还是士族阶级,曹操的理想也随之破灭了。

点赞3、高密市 网友:蒙面超女

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最喜欢动不动杀人(纯属调侃),曹操既多疑又喜欢杀人,还爱打哑谜,多才多艺真不是盖的(纯属调侃)。

下面我们邀请几位受害人现身说法,说说自己是如何被曹操的哑谜整死的。

杨修,东汉末年大才子,不但文才了得,脑袋瓜也特灵光,一点就透,甚至不用点就透,还时刻不忘展现自己的小聪明。

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提笔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别人看了很懵逼,不知所云,杨修见了也不给老板打招呼,就直接打开盒子吃了,还分给大家吃,人家将信将疑,不敢动嘴,杨修却振振有词地说,“一合酥”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这是丞相的命令,大家尽管放心吃吧!

曹操听后,把杨修表扬了一顿,其实曹操或许只是心血来潮,随便写了三个字,未必是让大家分吃的意思,而且这个自作聪明的杨修也不请示汇报,仅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就代替曹操做了处置,让他心里十分不满。

除了“一盒酥”,杨修和曹操还联袂为我们奉献了“阔”字门事件、“绝妙好辞”事件、“鸡肋”事件,杨修每次都妄自揣测领导意图,自作主张,甚至散播不利军心的消息,让曹操忍无可忍,也不打哑谜了,直接安插一个罪名,把杨修给斩了。

“空食盒”哑谜的受害人荀彧死的比杨修还悲催,裴松之注《三国志》讲过曹操和荀彧之间的唯一一个哑谜,荀彧自认为猜出了这个哑谜,然后很自觉地自杀了。

荀彧是曹操帐下数一数二的谋士,他不像杨修那样恃才傲物,而是为人深沉,能谋善断,堪称曹操的左膀右臂,曹操把他称作自己的“子房”,比喻成“汉初三杰”之一的军事家、谋略家张良,可见荀彧的才华。

可荀彧又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他认为曹操虽然是自己的上级却不是大老板,大老板是汉献帝,其他人都是臣子,曹操也不例外,他自己是以汉臣的身份效力曹操,目的是为了协助曹操匡扶汉室,不是让曹操当皇帝。

可曹操的想法就复杂了,他虽然到死也坚持着没有称帝,但一度有过准备,比如当年曹操想要称魏王,加九锡——这是人臣的极致,再也没有更高的规格待遇,下一步十有八九就是搞一个禅让仪式,把皇帝取而代之了。

曹操希望大家都支持他,配合他演一出戏,但令人失望的是,荀彧第一个带头反对,还给曹操讲了一番大道理,让曹操无言以对,但曹操内心已经对荀彧产生极大反感。

对曹操而言,杨修的错误并不严重,只是积少成多,让曹操忍不可忍才动手;但荀彧的错误却是路线错误和政治站位问题——就算你不赞成,憋着不说话就行,明摆着跟我唱反调,你到底是神马意思?性质太恶劣!

于是曹操决定再打一个哑谜,虽然曹操一生打过很多哑谜,但这个哑谜一定是水平最高的,因为以前的哑谜都是有字的,这回却只有一个道具,一个食盒。

荀彧收到曹操送来的食盒后打开一看,傻眼了:里面空空如也,啥也没有。

荀彧知道曹操喜欢打哑谜,但连个字都没有,毫无线索,到底是啥意思?

杨修虽然聪明,但对这种哑谜还真不一定能破解,荀彧苦思冥想后,终于悟出了他自认为的正确答案——盒内无食,请君自采(裁)。

完了,这不但要断了我的俸禄(食),还让我自杀(自裁)啊!

想来想去,荀彧觉得自己无路可走,只剩死路一条,竟然横下心来,服毒自尽了——又是一个自作主张的典型案例。

曹操打哑谜的故事是否属实,荀彧是否误解曹操的意思都很难说,但我认为这些故事很可能是陈寿在编《三国志》时采信的一些传闻,毕竟正史并非100%靠谱,就像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些史学巨著也是文学巨著,夹杂文学色彩在所难免,并不当妨碍曹操的雄才伟略和重大贡献。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点赞4、宿州市 网友:宿命。

荀彧被曹操视为子房,也就是说,他的重要程度对于曹操来说,就像张良对于刘邦来说一样,可见荀彧这个人在曹操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可以说荀彧为曹操平定天下,出谋划策,立下了汉马功劳,最后,曹操为何要置荀彧于死地呢?

这恐怕主要是因为政见不和吧,荀彧一直是视自己为大汉的臣子的,并且荀彧在辅佐曹操的时候也是以汉臣而自居的。

要知道当荀彧弃袁绍而去,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的力量并不大。但是,荀彧眼光十分的犀利,他看出曹操是可以成大事的人,所以,他极力的拥护曹操为汉家平定这个乱世江湖。

曹操之所以能战胜吕布,是因为用了荀彧的谋略。

曹操早期征战四野的时候,是荀彧用一己之力,为他守住了大本营,若是没有荀彧的鼎力相助,曹操早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山野之人了。

曹操人生最关键的一战,也是他的成名之战,官渡之战,还是因为荀彧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解曹操,这个仗一定要坚持打下去,并且荀彧很有把握的告诉曹操,最后的胜利终究会是你的。

虽说曹操当时对荀彧的话是半信半疑,但是,战果果然如荀彧所料,袁绍因为内部人不团结,纷纷弃袁绍而去,导致袁绍失败,曹操因为官渡之战名动天下。

还有贾诩,许攸等众多谋士全部都是许攸推荐给曹操的,把荀彧定位曹操账下第一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为什么到了后来,荀彧和曹操闹翻了呢?

这还要从曹操平定关中之后,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开始说起。

可以说在这时候,曹操在朝中的地位已经如同天子一般了。要知道曹操的这个公爵,是可以组建领导班子的,说他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一点都不为过。

曹操当然想当这个魏公了,他很想让荀彧带头来拥护他称魏公,毕竟荀彧的威望很高,影响力很大。

但是,荀彧是不同意曹操当魏公的,在他的心中曹操的这种行为和篡汉自立为王有什么区别呢?

荀彧不但不公开的承认曹操为公,而且他还到处说曹操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被立为魏公。

若是真把曹操立为魏公,曹操肯定会被天下人所不齿的。

这些话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当然不高兴了。

他没想到跟随他三十载的荀彧不但不成就他,反而还给他穿小鞋。

曹操彻底的怒了,他找了一个理由,把在朝中做高位的荀彧,给调离开去做监军了。

就是在这期间曹操给荀彧送了一个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他猜想曹操可能是想让他闭口不言了。

荀彧明白了曹操有夺取天下,篡汉家江山的决心,所以,他打算以死来明志,我荀彧即使死也不会成全你曹操的。

荀彧的死,曹操应该也感觉到了很意外,因为他并没有说要杀荀彧呀。

曹操一直到死都没有称帝,这多少可能和荀彧的自杀有关吧,毕竟荀彧这个人在地下一直看着曹操呢,他好意思让旧友死不瞑目吗。

点赞5、铜川市 网友:旧人未挽

最近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为此查阅了一些关于荀彧的史料。

对于题主所说的问题,史料是有记载的。《三国志·荀彧传》引注《魏氏春秋》曰: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这件事恐怕不假。

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后,为防止异姓诸侯王再起,在临终前与心腹大臣王陵、周勃、陈平等人举行了一次秘密盟会,君臣约定“非有功者不得为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白马之誓“。之后汉朝历代都遵循着这一约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位魏公,加九锡。荀彧认为曹操代替汉室的意图已经显露,于是进谏,由此惹怒了曹操。

其二,建安元年(196年),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问题上,曹操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人不同意奉迎献帝,而荀彧力主奉迎天子,而且必须马上去做,否则以后再考虑就来不及了。

荀彧劝说曹操的理由,既有大义,更多的是从利益上来引诱曹操。

在这个时候,素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不可能不清楚曹操究竟在想什么,更不会不清楚汉室名存实亡的命运不可改变啦。

荀彧之所以还辅佐曹操,无非两方面原因:

第一,尽量延续汉室的存在。荀彧背弃袁绍投奔曹操,事实上,他自己很清楚,曹操与袁绍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曹操更有能力成就大事。依附曹操就可以最大可能的维系汉室的存在,包括最后的劝谏,也是尽力而为而已,他清楚不会改变这一切。

第二,荀彧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无论献帝落在谁的手里,恐怕结局都是一样的。董卓、李傕、郭祀如此,杨奉、董承、韩暹如此,曹操、袁绍如此,就是刘备、孙权等等都会如此。曹丕称帝后,献帝成了山阳公,能够寿终正寝,恐怕也是最好的结果。

既然大势不可改变,荀彧的所作所为,不仅延续了汉室的寿命,为献帝寻找的最好的归宿,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还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荀彧有“荀令香”的美誉。

《襄阳记》记载,荀彧为人伟美而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到人家做客,离开三天后,坐过的地方还有香气。

荀彧并不喜好财物,所得赏赐尽皆分给族人。曹操一向主张俭朴,反对奢侈,但熏香是很名贵的物品,而荀彧却独爱之。

这就说明荀彧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就像鸟儿珍惜自己的羽毛一样。

最后,不惜用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声誉,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世俗的人只可以望其项背,无法置评。

荀彧不希望一生维护汉室的声誉遭受诟病,又无法阻止曹操不臣之心,自尽是最好的选择,可谓死得其所。

曹操决心已定,既然不想食魏绿,那么汉禄也不必吃了。

这是唯一的结果,别无选择。

点赞6、辽阳市 网友:爆宠萝莉

1,事情是这样的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曹操得了两盒点心,觉得很好吃,于是让自己手下大将许褚给荀彧送去一盒。许褚走到半路上,遇到了杨修,杨修问:仲康你提着食盒干什么去?


许褚说:丞相让我给荀文若先生送点点心去。


杨修说:啥点心,我看看。


许褚给他打开了食盒,原来是燕地进贡给魏公曹操的酥饼,一盒两层,整齐排列。


杨修本是吃货,曾经吃过一次曹操的一盒酥点心,美味异常,这次又看到酥饼,顿觉舌下生津,于是撺掇许褚说:仲康,你吃过这种酥饼吗?


许褚摇头。


杨修说:我知道这种酥饼美味异常,不如这样你我分吃了上面这层,把下面这层酥饼送给荀先生,反正他也不知道丞相送给他多少酥饼,这种小事事后他也不会去查问的。


许褚想了想,说好吧。


于是两人找到一个僻静之地,分食了一层酥饼。


杨修吃了个多半饱,满意而去。

许褚提着食盒,越走越饿,杨修是个书生吃点东西就饱了,许褚不行啊,《三国志》上记载曰: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馀,腰大十围。


吃这点点心,简直连开胃都不够,没有解馋反而让许褚更饿了。


他躲到一个无人之所,打开食盒,看着点心发呆,心中暗想:要不,我再吃一块~


拿起一块点心一口吞下,然后很遗憾的发现自己还没尝出啥味道呢。于是又拿起一块,等许褚来到荀彧府上时,发现食盒里已经空空如野了。


他羞愧异常,也不进府,把食盒交个荀彧府上下人手里,只说是丞相赏给文若先生的,就脚步匆匆的逃也似的跑了。

过了几天许褚听说荀先生死了,小道消息说是喝药自杀,据说荀先生看了丞相给他的一盒点心,彻夜未眠,然后就死了。


许褚很惶恐,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荀先生,他去荀彧灵前磕了三个头,努力记住了灵位上的文字,心理暗暗说:荀先生我再不会把您的名字念成苟或了。


后来许褚还是忍不住把自己偷吃点心的事告诉了丞相,然后等着丞相的雷霆震怒,但是丞相什么也没说,拍拍他的肩膀说:德祖太聪明了,真的是太聪明了。


2,曹操的小情调


以上就是个故事,历史上这个食盒确实是曹操送给荀彧的,食盒里啥都没装。


荀彧看到食盒就明白了,就自杀了。

荀彧和曹操曾经是合作无间的搭档,就像刘邦和萧何,俩人的合作在官渡之战时达到巅峰。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但是荀彧和萧何不同,荀彧是颍川大族出身,有理想有梦想,对汉朝复兴还有执念,所以曹操从魏公想晋封成魏王时,荀彧反对,认为不宜如此,曹操于是不高兴了,太祖心不能平。


但是如果大张旗鼓的和荀彧对着干,或者杀了他,曹操又不想。


荀彧主持内政这么多年,很多官员都是他举荐任职的,如果明火执仗的和荀彧闹翻,那必定牵扯过多,不如来点暗示,告诉荀彧我老曹不爽你了,给你两条路,死,然后家族荣宠不减,或者咱哥俩来个鱼死网破,然后你再死。


所以曹操才给他送了个空的食盒。


空食盒的意思来自《礼记》:士死曰不禄。


聪明人之间的较量往往不用说太多,曹操是聪明人荀彧也是,他一下就猜到曹操的意思,为了家族于是自杀。

他的侄子荀攸热烈拥护曹操晋封魏王,于是被封为魏国的尚书令,一个世家往往是这样,有人为了理想殉道,有人为了家族利益砥砺前行。


曹操玩这种小游戏很拿手,除了给荀彧送空食盒还给东吴大将太史慈送过当归:


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太史慈的老家是东莱人,属于曹操治下,曹操给人家送当归意思很明白,用一句歌词就是:

归来吧归来哦,浪迹天涯的游子


曹操还曾经撩过诸葛亮,很豪奢的给他送了五斤鸡舌香: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汉末的制度是尚书含鸡舌香伏奏事,那就是告诉诸葛,来吧我这里给你准备了高官厚禄,但是可惜曹丞相的这两次暗送秋波,人家都没理他,秋波都成了菠菜了。


虽然曹操这种小情调撩敌人成功率不高,但是撩个小寡妇啥的成功率蛮高的,据说他在这方面收获颇丰。


======================

文:薛白袍


秦宜禄:我没死,我媳妇不是小寡妇。张飞:无耻啊。

点赞7、迪庆藏族自治州 网友:一纸枕书

荀彧曾被称为曹氏江山的头号大功臣,却在五十岁时服毒自尽(一说郁郁而亡),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荀彧是曹操同意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大功臣,为曹操屡出奇谋,曹操南征北战都是留下荀彧主内,总理各方事务,从未有失。吕布偷袭兖州时,荀彧更是以一己之力保住鄄城、东阿一线,使曹操得以卷土重来。荀彧还为曹操举荐过很多有名的人才,荀攸、郭嘉等人都是荀攸推荐给曹操的旷世之才。后来又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关系很好
一直到曹操平定马超、韩遂后,称帝的野心日益膨胀,又因自己多年以来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拉拢人才,如果出尔反尔岂不失信于天下。这时董昭给曹操献计,让曹操效仿周文王,自己生前只称王不称帝,让他的儿子周武王称帝。这个提议深的曹操的欣赏,曹操随即让董昭牵头,荀彧担纲来推举自己晋爵魏公

董昭找到荀彧,提出了推举曹操的想法,荀彧马上就明白了董昭与曹操的计划,勃然大怒。《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中这样记载:“彧以为太祖(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授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当曹操知道这件事后,两人的关系就已经破裂了,荀彧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对曹操的种种行为也颇为不齿,但他类似于愚忠的性格使他一直固守君臣之道,为曹操集团效忠。但在他眼中,曹操应该是匡扶汉室,以安天下的角色,而不是“借壳上市”,最后取而代之,董昭的一番话打破了他的幻想。

随后,荀彧被免去尚书令之职,同年,曹操攻打孙权,命荀彧以侍中的身份到合肥劳军,在寿春曹操大营中,荀彧本想和曹操解释一下之前的事情,可是刚要开口,曹操就拂袖而去了,根本不给荀彧说话的机会。

当天晚上,荀彧就收到了曹操送来的食盒,原本很激动的荀彧打开食盒后却发现食盒是空的。到这里史实的记载就很模糊了,如题所问,荀彧为什么打开食盒就服毒自尽了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不在食盒上,食盒最多算是一个诱因。(另有人说是后来曹操又给了荀彧一杯毒酒,年代久远无从考证。)

真正原因在于荀彧终于看清了曹操的嘴脸,这些年他帮助曹操南征北战,最后竟成了曹操篡汉的头号帮凶,荀彧非常后悔效忠了这样一个祸害天下的曹操。如果不是他对大汉的愚忠,他本应该在曹操杀害大学士边让及其家人时,在曹操屠杀徐州无辜百姓时,像陈宫、张邈、刘备一样弃曹操而去。

综上所述,了解了前因后果,荀彧的死也就并不意外了,并不是一个食盒逼死了荀彧,而是他看清自己走错了路,跟错了人。

点赞8、和田地区 网友:想飞的鱼

据史料记载,曹操一生共做过三件“送物表心意”的“雅事”。

《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曹公闻其名,遣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第一件:曹操听说北海太史慈是青州名士、有大才,便以其家乡在自己辖区为由,将一封书信封存在木匣中,派人送给太史慈,但信中并无片言,只有封存的药材“当归”,意为希望其能加入到自己的麾下。

《抱朴子·外篇》记载:“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第二件:曹操为了招揽大才胡昭(字孔明),便给他送去“鸡舌香五斤”,按照汉末朝臣制度,意指“虚位以待”。

《后汉书·荀彧传》记载:“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第三件:就是曹操与“吾之子房”荀彧关系决裂后,派人送给他一个空食盒。古人为官的俸禄,称为食禄,按《礼记》的说法,“士死曰不禄”。对此,在《通鉴考异》中叫 “隐诛”。显然,曹操想要荀彧死。而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荀彧又岂能不明白曹操的意图,只能无奈自杀。

至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杨修智解“一合酥”为“一人一口酥”、门上加“活”意为“阔”等事件,只不过是传闻轶事,并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

那么,荀彧又是如何从曹操的“吾之子房”的亲密“君臣关系”,决裂到性命相逼的地步的?

决裂探源

当“衣带诏”事件泄露后,就算汉献帝苦苦哀求,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也被曹操派人杀死。虽然,当时的“衣带诏”事件和伏皇后(名伏寿)并没有关系,但她却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与威胁。因此,她伙同父亲伏完(屯骑校尉、皇丈),欲密谋曹操,结果事败,全族被诛。

据《献帝春秋》、《后汉书》以及《曹瞒传》等史料记载,曹操为了试探荀彧究竟是“忠汉”还是“忠曹”,便命荀彧去杀伏皇后,实为让其纳“投名状”。结果荀彧提出:“将伏后送到邺城,再以曹操的女儿配献帝”。

虽然,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并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但二人亲密的“君臣关系”也就此破灭。后来,接任荀彧的尚书令华歆“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做了荀彧未做之事,最后成为了曹操的心腹重臣。

因此,可以说曹操让荀彧去杀伏皇后,而荀彧却没有做,应是曹操与荀彧关系决裂的主要源头或因素。

死因探源

据《献帝春秋》记载,荀彧卒于寿春后,有人告诉孙权,说曹操“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

显然,曹操逼死荀彧,与其没有交纳杀死伏皇后的“投名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可能证明荀彧“忠汉”而非“忠曹”。

那么,就算如此,曹操为何一定要置荀彧于死地呢?

荀彧死时,曹操已有60岁,而思虑接班人的问题,也应该是他思考的首要内容。例如:当自己百年之后,如果儿子曹丕想代汉称帝,忠汉的荀彧这一关将很难通过。到时,儿子不能称帝事小,可能还会威胁到全族安危。

毕竟,荀彧的威望实在太高,不但为曹操制定了平定北方的战略蓝图和军事路线,而且还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最让人心惊的是钟繇、荀攸、陈群、杜袭等大量的人才,都是荀彧举荐典选出来的。而曹操之所以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不就是因为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

因此,对于不能为自己所用的“王佐之才”荀彧,曹操只能杀之以绝后患,这也应该是荀彧之死的主要原因。

同时,曹操曾为郭嘉、典韦等麾下的死伤心痛哭过,并且还曾进行追封加爵,而唯独功勋卓著的荀彧却是个例外。由此不难看出,曹操和荀彧的关系不只是有了裂痕,而且已经恶化。

荀彧之死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为了除掉荀彧,又不想引起朝廷非议,这才以劳军为名,在征讨东吴孙权期间,命荀彧前往谯县劳军。当荀彧到达后,曹操便乘机将其留在军中,为掩世人耳目,并封其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之后,曹操与孙权对阵濡须,而荀彧也正好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修养。不久,曹操便暗中遣人给荀彧送去了食盒,当他打开发现其内空无一物时,便明白了曹操的心思,遂无奈服毒自尽(但多数人还是相信其“忧虑而死”的史料),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

次年,少了荀彧这个强大的反对者,曹操顺利进封魏公,朝中无一人提出非议。只是让人感到有点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个站出来劝进曹操称魏公的竟然是荀彧的侄子荀攸。

可见,无论是父子兄弟也好,还是君臣朋友也罢,只要出现意见分歧,就是关系出现“裂痕”的源头,倘若分歧足够影响双方的根本利益,也难免出现生死相搏的事件。最明显的当属帝位之争,那还有半点父子兄弟之情、朋友之谊、君臣之道。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图片来源网络

点赞9、鄂尔多斯市 网友:萬劫不復

这事得从当年的杨修说起。



当年,曹操收到别人送来的一盒酥饼,拿起笔来,题了三个字“一合酥”。

杨修进来看到,就拿起来分给众人吃掉了。

曹操见责,杨修却说:我见丞相写下“一人一口酥”,所以奉丞相之命,给大家一人一口吃掉了。



曹操大笑,夸奖他才思敏捷,但心中十分厌恶。

杨修又扶助曹植争储,诡计百出,犯了曹操的大忌。

后来出征途中,杨修又卖弄他的鸡肋小聪明,被曹操抓住机会,把他杀掉了。



曹操深知,自己家族富贵安定,只是因为自已手握重兵,位高权重。一旦自己身死,若后人不能继续拥有高位和重权,必将被帝王所清算,全族性命堪忧。但自己身份若仅仅是做为辅臣,后代只能袭其爵位,而无法继承军政大权,那就太危险了。

所以,只有获得“王爵”,才能从法理上将自已的兵权和行政权全部沿继给后人。并为储君打下进退两便的基础,退则裂土分茅,进则位登九五之尊。



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终身为汉臣。但他的后代都并不具备他的威望,智慧与才能。如果仅仅靠一个辅臣的身份,曹丕缺少威重,曹植缺少城府,曹彰缺少智谋,他们都没有足够的能力保住曹家的平安,必须更进一步。

于是,他说:“吾为文王”。文王为商臣,但武王则可伐纣而代之。

曹操就让自己的继承人曹丕做这个武王。

荀彧有自己的政治操守,他也是有政理想和底线的。他也只愿为汉臣,绝不背叛。但是,曹操活着的时候,两人同为汉臣,无论曹操多大的权力,他都可以接受。但曹操死了以后呢?

若曹操死后,他仍守汉臣之节,对曹丕篡汉自立而言,该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劲敌啊!



曹操的“魏王”之位,彼此间就已经摊牌了。彼此深知对方,所以曹操不能留他。

杨修的酥饼,荀彧的空盒。

空者,无物,不见容也。

盒者,何也。

空盒,即是“即不见容,何(盒)能留你”



荀彧高才,胜杨修十倍,岂能不知,于是自尽。

点赞10、徐州市 网友:怕瓦落地

曹操送给荀彧空盒子,表面的意思是我曹操不养你了,不供给你饭吃了,你自谋生路去吧。

但实际上,这是曹操在委婉的劝荀彧自杀。这时候,荀彧如果听话,自己自杀的话,祸不及儿孙。如果荀彧不死,曹操就会用法律手段找他的把柄,到时候荀彧家族很可能就像孔融一家一样被满门抄斩。

好在荀彧服毒自杀了,他的儿子报丧给曹操以后,曹操厚葬了他。曹操让荀彧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和俸禄。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曹操想称魏王,加九锡。结果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一生跟着曹操,希望曹操扶汉室。从曹操称王开始,曹操就开始谋划让自己的子孙篡汉了。这时候荀彧反对,就是公开和曹操决裂。然而汉献帝在曹操手里,荀彧又能到哪里去呢?去找孙权的话,孙权政权的法理更加薄弱。而刘备的能力是荀彧一直都看不上的。对于官位高到荀彧这种程度的人来说,政治生命的死亡,就宣告了自己生物生命的死亡。所以荀彧只有自杀一条路。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