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淘汰的两本是什么?
六大名著这个概念,是2007年才正式出现的。
说解放后把六大名著删减为四大名著,不过是一些人为了卖书,搞出的噱头。
而且四大名著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从古至今,压根就没搞过什么六大名著、四大名著的评选活动。

四大名著这一说法,来源自四大奇书。
第一个提出四大奇书的人是明朝文学家王世贞。
传说,他还有一个笔名——兰陵笑笑生。当然了,到底是不是,还在考证当中。

王世贞把《西厢记》、《水浒传》、《史记》、《庄子》,评为四大奇书。
但是这四部书跨度比较大,包含了戏剧、小说、哲学、史书。而且把《史记》和《庄子》定义为奇书,也不太合适。就像不能把《雪中悍刀行》定义为纪实文学一样。

所以,王世贞的评选出的四大奇书,没有得到多少人的认可。
到了明末清初时,冯梦龙把《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国演义》评为四大奇书。

冯梦龙的点评,受到了文学家李渔的肯定。
李渔认为,这四部都是深受百姓喜爱的长篇通俗小说,将它们评为四大奇书没有任何问题。
至此,四大奇书的说法流传开来。

李渔的点评,也定义了评选四大奇书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是长篇通俗小说。
戏剧、史书、诗集……即使写得再好,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再高,也无法入选四大奇书。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警世通言》、《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无法入选四大奇书。

满清入关后,因为一系列原因,封禁了《金瓶梅》。
就有人把成书较晚,查得不是太厉害的《红楼梦》给补上,形成了新的四大奇书。

当时,《红楼梦》等小说的名声虽大,但也只能称呼为奇书,而不是名著。
那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只有四书五经这样的书,才能称之为名著。
《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写得再好,也只是奇技淫巧的杂书,难登大雅之堂。(就像现在的家长看《大奉打更人》、《庆余年》一样。)
敢说《红楼梦》等小说是名著,会被人分分钟喷死,弄不好还会被扣上私藏禁书,羞辱斯文,诋毁先贤的帽子。一旦被告到官府,轻则挨板子,重则流放宁古塔。

到了民国时期,有出版商为了卖书,把《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冠以四大名著的头衔,捆绑销售。四大名著这个说法才正式出现。
但是,从清末一直到现在,咱们国家从没进行过四大名著的评选。
到底哪四本小说该被称为四大名著,众说纷纭。

一直到1982年,《红旗》杂志在文章中,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定义为四大名著。再加上,当时的出版社也把这四部书放到一起出版。
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称的把这四部书称呼为四大名著。

如果您把《大明英烈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封神演义》,定义为四大名著。严格来说,并不算错。只是没多少人会认同罢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专属的四大名著。毕竟每个人的喜好不尽相同。)

至于解放前有六大名著这个说法,不仅可笑,还可耻。
2007年,某出版社把《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六部小说,精装出版,称之为六大名著。
至此,六大名著这个说法,才正式出现。
出版社按照自己的标准,评选出六本名著,印刷出版,这无可厚非。
但随着自媒体的兴盛,六大名著这个说法,开始慢慢变质。
一些自媒体为了卖书,就编出一个哗众取宠的故事——解放前有六大名著,另外两部因为某些原因被淘汰了。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纷纷信以为真。
大家不妨仔细回忆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这么说的自媒体,是不是都带着卖书的链接?

提起“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施耐庵的《水浒传》,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四大名著”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以说是意义深远。

但是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四大名著”在解放前是“六大名著”,在解放后,有两部书被删除掉了。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都是“四大名著”,而并非“六大名著”。那么,为何要删掉其中的两部?删掉的两部又是什么呢?今天就带领大家走进历史,一起来了解事实真相:
“六大名著”的由来:
朋友们,“四大名著”在清末明初时期原本为“六大名著”,也称“六大奇书”。
明末清初时期,有一个人叫做李渔,号笠翁。他被世人称作“最会玩的李十郎”,不但精通文学、戏曲、美学,而且吃喝玩乐还样样俱全。

李渔这个人很有才华,既是文学家又是戏曲家,他在文学和戏曲创作方面很有造诣。
他自己组建了一个戏班子,自己担任主编,编写戏文、创作戏剧。并带着戏班子在江南这些名门贵族的家里演出,赚来的钱大部分用来自己享乐。
而“四大奇书”的说法,最早就是由李渔提出来的:
李渔:“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
朋友们,那时的“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但是《金瓶梅》一书被列为“四大奇书”之首,由于内容过于露骨,伤风败俗,违背了我国的传统习俗,因此屡屡受禁。
因此清太祖皇太极极力排斥此书,并下令禁止此书。
康熙二十六年,列出了禁毁的小说目录,共计一百五十多种。而《金瓶梅》也自然作为“淫书之首”被禁。
在乾隆、嘉庆年间,对于它的禁令就更加严格了,禁止该书在民间流传。
康熙更是要求见书者必须烧毁,否则重罪当崭。所以这本《金瓶梅》最终沦为禁书。
后来《红楼梦》出版后,就取代了《金瓶梅》一书。
除了《红楼梦》之外,人们又评选出另外两本文学价值极高的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从此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六本书在清朝时被称作“六大奇书”,也叫“六大名著”。
“六大名著”为什么改成“四大名著”:
朋友们,那么为什么把“六大名著”改成“四大名著”呢?
原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领导人提出“要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同时,国务院要求:国家要出版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学作品。
于是人民出版社立即响应国家号召,出版了“六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套古典小说。
朋友们,人民出版社为什么把《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排除在外呢?
一、二者提现的意义和价值观不适合;

先说《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其中讲的就是鬼神类的故事,还带有一些神话迷信色彩 。
朋友们也都看过很多“聊斋”里的的电视剧,比如《婴宁》、《聂小倩》、《画皮》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讲的都是鬼神变化和人鬼之情类的故事,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成长,所以这本书就被排除在外。
再说《儒林外史》,它是清代吴敬梓写的小说。里面有很多针对“功名利禄”的描写,讽刺了社会丑态。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本描述现实社会的书籍,真实揭露了当时官场腐败、科举弊端和礼教虚伪。
但《儒林外史》在描写中体现的社会阴暗面太多,映射出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晚清造成了很大的刺激和冲击,这部书也可以被称作讽刺书籍。
大家可以再看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就连《聊斋志异》都可以被翻拍成电视剧,唯独《儒林外史》没有翻拍电视剧,就是因为它负面影响太大,不能大恣宣扬。
二、二者体裁不同;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小说都是结构严谨、主角明确的章回连续小说。
而《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类似短篇故事,结构松散,也没有明确主角,不利于民众流广传诵。
三、二者目标定位不同;
这也最重要的一点:“四大名著”定位为青少年读物,在内容上选择就得相对慎重。
比如《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二书,其中包含着妖魔鬼怪、神话迷信和人间丑态等内容,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过多接触这类内容,很易产生不良的价值观,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也是非常不利。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没有太大教育意义的书籍,就没能列入“四大名著”。
虽然《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尽管不在“四大名著”之列,但很多人还是很喜欢看的。

从此之后,便有了我们现在的“四大名著”。
朋友们,通过我的讲解,大家是否都知道“四大名著”由来啦?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四大古典名著是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和曹雪芹《红楼梦》。而另外还有蒲松龄《聊斋志异》和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不过,又有一说,还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那就不是六大名著,是七大名著了。从五四以来现代文学到四九年以后的当代文学,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之所以缩水为四大名著,可能还是为了更好记,有利于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其实一个在校的中小学生,除了对课本知识和超负荷的作业之外,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可能寒暑假可以读一两本,但也是热衷于网络流行读本,很少对古典名著进行一番系统性的阅读。尤其对《红楼梦》,那些琐碎的明清日常生活,读起来枯燥无味,整体无法产生更多的代入感。所以,相关影视剧反倒起到相关普及作用。四大古典名著都有不同版本的电视剧和电影。八七版《红楼梦》堪称经典,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几乎给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乎是量身定做,别的演员无法替代,也无法超越。这个版本压过了很多后来的翻拍。至于《儒林外史》的片段性,不连贯,与《聊斋志异》的短篇狐仙故事,以及大量的关于男女某些描写的《金瓶梅》,都有很多不合适青少年读者阅读的内容,甚或艺术架构上也存在与另外四大名著的落差,不一定不优秀,或就是从时代感和年轻受众方面考虑。
从来就没有什么六大名著,因此也就不存在被淘汰了两本的概念。

说到四大名著,大部分人都能娓娓道来,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此乃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是也。
但若是要问什么是六大名著,估计不少人都会一脸问号,同时心里也会泛起疑问,啥时候有六大名著这个说法了呢?
并且,这所谓的六大名著,到底都有哪几部书呢?
准确地说,所谓六大名著,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甚至,包括四大名著,也是后人强加上去的概念。
因此,说六大名著被淘汰了两本后,才变成了四大名著,这基本上就属于是生拉硬扯。

要弄明白其中的具体缘故,就要先大致了解下“四大名著”的前世今生。
如果我告诉你,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是在1982年才提出的概念,不知道你会不会震惊的下巴都合不上呢?
事实上,我说的一点都没夸张,四大名著这个概念,还真是在1982年的时候才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界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而对于古典名著的研究与讨论,也成为了文学界经久不衰的一个课题,这种情况哪怕是时至今日,同样也是如此。
其中,有讨论《红楼梦》的热潮,也有研究《水浒传》的课题,同样,《西游记》以及其他一些名著,都在当时学者的研究和讨论范围之内。
毕竟这些古典名著中,有太多值得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了,称之为“文化瑰宝”也不为过。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不管是研究哪一部名著,以及研究这些名著的学者前辈们,没有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体,提出过“四大名著”这个概念。
直到19282年4月,创建于1978年的《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社,在当月发表了《红楼梦》的外文译本,并在法国正式出版,而在文中,首次提出了“四大名著”这个说法。
至此,“四大名著”的概念由此逐渐传播开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不过,当时的“四大名著”,于我们现代人所知道的四大名著还稍微有些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四本名著与今天不一样。
我们现代所知道的四大名著,即《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三国演义》,而当时提出的四大名著,则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
为什么我们如今的四大名著中,没有《金瓶梅》却有《西游记》呢?这还是在当年的6月,《红旗》杂志文艺部所刊发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三国演义》定为“四大名著”,因此才沿用至今。
所以,所谓四大名著的概念,是近现代才提出来的,并非是古就有之。
当然,近现代的杂志社等文学机构,之所以提出四大名著的概念,也不是凭空而来,他们也是有一定的历史理论依据的。
早在明代时,就有人提出了“四大奇书”这个说法,并且有这个说法的人还不止一位。

其中一位,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王世贞,王世贞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别号“弇州山人”。
王世贞生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自幼就极为聪慧,史籍记载,在他九岁时,就挥笔作出一首名为《咏凤凰》的诗词,观者无不称奇。
在此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多位名师的教导,王世贞逐渐成为了一代文坛大家,到了万历年间时,王世贞已经是南方的文坛领军人物。
像我们熟知的医学盛典《本草纲目》,就是当年李时珍几经辗转找到了王世贞后,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王世贞,因此最终得到了王世贞的大力帮助。
据记载,王世贞当时不仅亲自为《本草纲目》写序,还多方奔走,帮助李时珍解决出版刊印一事,可以说,《本草纲目》能被后人所熟知,必须有王世贞的一份功劳。
除了是文坛领军人物之外,王世贞还有一个疑似的身份,那就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
不过,这个身份只是疑似,究竟是不是早已无从考证。
而在王世贞在世的时候,他曾经提出了一个“四大奇书”的概念,在他这个概念里, 他把《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这四部书,列为了“四大奇书”。
由于王世贞在文坛的崇高地位,因此,他提出的说法,得到了当时不少人的推崇和认可。
当然,有推崇认可的,也有反对和不赞同的,毕竟明朝的中后期,文学创造十分兴盛,业内也有不少文学大家,而提出不同意见的,则是另外一位文学界的大人物。

这个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就是著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
冯梦龙是万历年间出生的人,在他出生的时候,王世贞已经是前辈级的人物,不过,两人的相同之处,就是在年幼时都极为聪慧。
不过,在冯梦龙青年时,并未向王世贞一样醉心文学,当时的他,是一个风流倜傥,喜好流连于烟花场所的雅士,据记载,他曾常年与一个叫做侯慧卿的名妓在一起卿卿我我。
而著名的文学大作《三言二拍》,则是在冯梦龙三十多岁时,经好友劝导,立下了“绝青楼之好”的目标,并与与侯慧卿分离之后,埋头创作而成的。
由于在创作《三言二拍》时,冯梦龙需要涉猎大量的文学典籍,因此,对于前辈王世贞所说的“四大奇书”同样也多为拜读,但随着他的文学造诣加深,他就觉得,王世贞所归类的“四大奇书”,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
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王世贞归类的“四大奇书”中,每部书的文学体裁了。
前文讲过,王世贞归类的四大奇书,为《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而这四部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非是同样类型和题材的书籍。
比如,《史记》可以说是历史散文,作者司马迁用纪传体编史的方式,把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记录,其叙述方式,就是典型的散文诗歌方法。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另外一部《庄子》,其内容体裁则是哲学散文集,该书用寓言的方式,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等多个维度和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再看《西厢记》,这个就比较简单了,熟悉戏曲的人,都知道《西厢记》本身就是一个戏曲剧本,其在最初创作出来时,也是归于元杂剧的其中之一。
而《水浒传》呢,与上述三部书都不同,其定义就是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长篇小说。
四部典籍,出现了四样不同的文学体裁,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确实有些不妥,这也是当时冯梦龙提出不同意见的根本原因。

因此,冯梦龙就认为,既然要归类,那就要把相同题材的书籍归为一类,也就是要把长篇通俗小说归在一起,而在当时,比较流行的且受众较多的长篇小说,就属《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
所以,这四部有广泛且坚实群众基础的书籍,就自然而然地被归类在一起,也被称为“四大奇书”。
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冯梦龙的这个说法都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只要有人提到“四大奇书”,也都知道就是指这四部。
但到了清朝入关之后,尤其是在顺治年间,“四大奇书”中的《金瓶梅》,突然就变成了“禁书”。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金瓶梅》中有大量关于男女之事的描写,因此就被视为一本“不健康”的书籍,加上其他一些时局等因素,最终《金瓶梅》被查禁销毁,自然也没人敢说其是“四大奇书”之一了。
到了后来,随着《红楼梦》的问世,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而《红楼梦》由于与《金瓶梅》在题材上颇有些相似之处,因此,就有人把《红楼梦》归入“四大奇书”的范畴之中。
自此,这个说法便被沿用了下来,包括到民国时,同样也沿袭了这一说法,当时的一些书商,也经常会把这四部书打包刊印出售,所以,人们就越来越习惯这种说法。
不过,有这个说法不假,但自始至终,从来也没有什么评选“四大名著”的活动,明代没有,清代没有,民国同样也没有。
人们遵循的,只不过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默认这四部书为经典之作而已。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文学的繁荣复苏,人民文学出版社也率先推出了这四部小说,而人民出版社一推出,其他出版社自然就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四大奇书“的叫法,逐渐就被”四大名著“所代替。
至于说所谓的“六大名著”,若追溯起来,还是近年来才有的概念,曾经有书商为了多卖书,就把《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加了进去,对外包装宣传成“六大名著”,加上一些媒体的推广,因此,就有了这个概念。

说到底,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名著”,还是所谓的“六大名著”,这些书籍都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璀璨瑰宝之一,还有更多的文学典籍等着我们去研读学习,因此,与其争论,倒不如多读几本书。
不管是六大名著还是四大名著,都是民间的说法,并没有官方评定的过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约定俗成,有其特殊历史时期的沿革变化。
解放前,或者说是民国时期,确实有人把《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六部小说称之为六大名著。
还有把《儒林外史》去掉,增添了《金瓶梅》为六大名著。

实事求是讲,《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金瓶梅》这三部文学作品,对揭示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描述社会变迁和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相当深刻也不乏思想性和趣味性。

但是,文学作品毕竟是艺术品。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时代的烙印,更需要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三者的完美结合。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物,故事,情节的和诣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认真推敲,《儒林外史》重点是在揭露。《聊斋志异》重点是在影射,而《金瓶梅》重点是在描述。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长篇小说,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上,则远远地超出了《儒》《聊》《金》的单一层次。

尤其是《金瓶梅》,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废都》,不管它是如何深刻揭露现实,但由于在性描写方面过于露骨直白,也同样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都无法接受的。所以不管它的思想性趣味味有多么深刻,也不可能进入高层次的范畴。

所以,解放后,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虽然没有板上钉钉的敲定,但在人们的约定俗成下已形成了共识。

事实也确实如此,截止目前,确实还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能超越《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层次。
因此,把这四部文学作品列入古典四大名著,可谓名符其实,没有异议的。
谢谢邀请!
其实无论是六大名著也好还是四大名著也罢,都只是代表一定范畴内的审美认知!也都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它都不是客观的标准介定,其实见仁见智,向来是莫衷一是!
中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极为璀璨的文明!这其中历代名著也数量不少!很多名著因种种原因早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些虽流传至今但与原著已有不少改变,甚至面目全非,而有些名著正处在湮灭的边缘!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著远不是实际名著的全部,其实仅只是沧海遗珠而已!本人认为中国有代表性的名著(仅指长篇小说方面)有:《搜神记》、《西厢记》、《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封神演义》、《隋唐英雄传》、《儒林外史》等。在解放前虽有六大名著说法,但并未定论,只能说是一种习惯性叫法,它是除现四大名著外还加上《金瓶梅》与《儒林外史》。解放后,因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和主流价值观的改变,对内容比较淫秽的《金瓶梅》和艺术成就并不高的《儒林外史》作了移除,从而形成了四大名著定论。其实这四大名著也仅是一定艺术成就的体现,却并不能代表全部。
建国初期因为纸张缺乏只印刷了六大名箸中四大名著。 淘汰了《儒林外史》和巜聊儒志异》。
没有什么六大名著,只有四大名著,并且这个所谓的“四大名著”大抵上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号,并非官方评选的结果。
这个事儿吧,是这样的——
四大奇书·1
最初,明朝嘉靖年间王世贞先生,评选出了他心中最牛鼻的4本书,分别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王先生称之为“四大奇书”。
有史书、有哲学、有小说、有戏曲,这四本书单独拎出来,在各自的类别中,都是一等一的巨著,但打包起来就非常违和,类别太多、跨度太大,脱离了人民群众,自然得不到认可。
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渔先生就曾指着王世贞的鼻子说:这都什么破玩意儿,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
四大奇书·2
王世贞评选的“四大奇书”,虽然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这个评选思路走对了,就给后来人无限的脑洞。
明末另一个才子冯梦龙站了出来,他规避了王世贞在评选中大而全的弊病,一心一意走群众路线,你知道,明朝是小说的黄金时代,什么《史记》、《庄子》那是读书人的事儿,只有小说才是老百姓能读懂,能在茶余饭后谈论的,于是乎,以长篇通俗小说为标准的四大奇书2.0版本,诞生了,是为: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国演义》
冯梦龙还是非常无私的,以他当时的地位和名气,如果想炒作自己,把“三言”列入这四大奇书当中,也不是不可以,只需要在评选标准上稍微动动手脚就行,但他没有这样做。
那个时代的文人,还是比较要脸的。
冯梦龙版的“四大奇书”非常接地气,也得到了从上至下的广泛认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流传开了。
四大奇书·3
冯梦龙虽然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个问题,就《金瓶梅》这书吧……你别说那个时代了,就现在你叫我捧着本《金瓶梅》在大庭广众之下看,我也还是豁不出去这张老脸的。
所以《金瓶梅》这部书,人们一边爱它,一边只能悄悄爱它,明清易代之后,更是接连被列为禁书,这一来,四大奇书名存实亡。
直到《红楼梦》诞生,顶替了《金瓶梅》,就有了“四大奇书3.0版本”。
四大名著
民国时期,出版社为了卖书,就继承了前人“四大名著”的说法,把这四部书打包捆绑一起卖,你别说,销量还真是好。后来新中国成立,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顺理成章地推出了“四大名著”。
到1982年,《红旗》杂志的文章中,第一次正式公开明确了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
慢慢地,四大名著这个说法才流传开来,直到今天。
六大名著
前面说了,1982年才正式提出了“四大名著”这一概念,在此之前都是口口相传或者出版社为了卖书搞的噱头,所以现在所谓什么“六大名著”根本是无稽之谈,把“六大名著”删减成“四大名著”的说法更是毫无依据,
六大名著这个事儿最初是在2007年,和民国时期的四大名著一样,都是出版商为了卖书搞的噱头,在原基础上增加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两部书。
本来你要搞噱头卖书,也无可厚非,毕竟四大名著也是这样来的,但这个出版商明显文化水平差了点,人家明朝人李渔都吐槽过了“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你评选标准是需要同类型的书目。
别的不说,《聊斋志异》这种短篇文言小说,和其他几部长篇白话小说放在一起……嗐,只要某出版社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他只管赚钱就行了嘛。
相比起现在的自媒体,某出版社还算有良心,毕竟只是为了卖书搞个捆绑销售罢了,这些所谓的自媒体真是……为了带货卖书什么鬼话都编的出来……2007年才出现的说法,能附会到解放后去,真是服了服了!
元末明初中国出现四部长篇通俗章回小说,那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演义小说,西游记是魔怪小说,金瓶梅是社会小说。这四部书,是通俗小说最早的代表,所以当时称为四大名著。到了清朝,红楼梦问世了,震动了文坛。由于金瓶梅内容涉及色情过多,长时间被禁读,所以被红楼梦所代替。现在说起四大名著即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了。
其实我觉得并没有淘汰那两本,只是在宣传力度上有所减弱,仅次而已!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名著并非只有四本,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外,还有《儒林外史》,《金瓶梅》!这就好比珠山八友并非八个人,而是十个人甚至有人认为十二人一样!
至于解放后为什么淘汰后面的两本,其实这个很好理解!首先《金瓶梅》里面的内容大多数比较淫放,虽然艺术价值很高,但负面效果明显。怕只怕才子佳人们一门心思往故事情节里钻!至于《儒林外史》,我并未涉足其间,故不能为友友们提供更加详实的佐证来说明原因!这里希望友友们评论区给我补补课[送心][握手]
我文化低,虽然有大学文凭,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解放前6大名著,只不过从一些资料上知道什么10大禁毁小说之类的东西,请教一下你的六大名著是从哪里来的?原谅我孤陋寡闻,。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由于经济原因只出版了四部名著,去掉了当时相对不适合的两部《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就是后来保留下来的四大名著。